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各家对“不义不昵”的注解不尽相同。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1962版)认为“暱”表亲近。但之后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下(2004年校订重排本)注解“暱”,通“黏”,表团结人。王力先生在这里尤其强调指出,“暱”、“黏”相通,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王力先生对“暱”的解释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将着重讨论“暱”的意义,探讨“不义不暱,厚将崩”的意思。
关键词:“不义不暱”;昵;王力;古代汉语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各家对“不义不昵”的注解不尽相同。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1962版)中注解:“不义,指不义于君,不暱,指不亲于兄。暱,亲近。”但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2004年校订重排本)注解:“这句话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拢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王力先生在这里尤其强调指出,“暱”、“黏”相通,属于词义扩大现象,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团结民众百姓。王力先生对于“暱”的解释,前后有极大的变化,把“暱”的解释从“亲近”变为“通黏,指能够团结人”。基于此,本文将着重讨论“暱”的意义,探讨“不义不暱,厚将崩”的意思。
一、“暱”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收录“暱”:“日近也,从日。匿声。《春秋传》曰私降暱燕。”
《段注》:“日谓日日也。皆日之引申之意也。
《尔雅·释诂》《诗经·小雅·苑郁传》皆云:“暱,亲也。”
《广雅·释诂》:“亲,近也。”又“附,近也。”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将“暱”训为“亲近”之意;杨伯峻先生《春秋经传集释》,认为“暱”依《说文》当做黏,黏连之义。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通论》:
《黍部》:?,黏也。《春秋传》曰:“不义不?”。
《日部》:暱,日近也。《春秋传》曰:“私降暱燕。”昵,暱或从尼。
陆宗达先生中以上两处引文中的“?”和“暱”,在今本《左传》分别作“暱”和“昵”。
由此可以看出,暱的本义是靠近太阳,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接近、亲近。
二、如何理解“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后人多认为“不义于君”的“于君”和“不亲于兄”的“于兄”,都是凭意念所加,于文都无所据。这种增字解经,盖出于不得已。而且既以“不亲于兄”释“不暱”,那末“非众所附”四字也就没有着落了。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版)第10页注说:不义,指不义于君,不暱,指不亲于兄。暱,亲近。这里是沿用了杜预的说法。在这里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所理解的“不义不昵”是并列关系,即不义于君和不亲于兄都是针对共叔段的行为来讲的。但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2004年校订重排本)注解:“这句话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拢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王力先生在这里尤其强调指出,“既然不义”和“不能拉拢民心”之间是因果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下注解:“不义不暱:指对君不义对兄不亲。‘不义’和‘不暱’是并列关系。暱,同‘昵’,亲近……意思是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这里认为“暱”与“昵”意义相同,表示亲近、亲昵。
钱钟书《管锥篇》册一《隐公元年》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按解“不暱”为太叔“不亲”庄公,非也。“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将得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申之,言不义则不得众也。此类句法虽有定式,而意难一准,或为因果句,犹云“不愤则不启”,“不义则不贵”耳。或为两端句,如《礼记·礼器》之“不斗不杀”,《庄子·应帝王》之“不将不迎”……”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不义不暱,厚将崩”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沿袭杜预的说法,“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在这种看法中”不义“和”不暱”是并列关系,同时“暱”字意为“亲近”之意。这种解释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人多认为“不义于君”的“于君”和“不亲于兄”的“于兄”都是凭意念所加。外一种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认为的“段多做不义的事,人民不会亲附他,虽占有广大的土地,也将要崩溃”。“不义”和“不暱”,两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不义”是“不暱”的条件,“不暱”是“不义”的结果。钱钟书先生以文意推句式,以句式征文意,往来反复,这个解释甚为精辟。在《管锥篇》中钱钟书先生并没有明确指出“暱”的意思,只是通过钱钟书先生的论断我们也能推出钱钟书先生所理解的“暱”为“亲附”之意。
总而言之,“不义不暱”中的“暱”通“昵”,表示亲近、亲附。王力先生把“暱”通“黏”,理解为团结人民之意。从句型角度,训“暱”为团结与习惯相逆,我觉得还是取“暱”训为“昵”为好。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下云:“?”为胶合之义,暱为亲近之意,皆可通。”则直接將”暱”理解为“亲近、亲附”之意即可,王力先生将其看做“黏”的通假字,这是没有必要的。既然如此,便可将“不义不暱,厚将崩”理解为“段多做不义的事,人民不会亲附他,虽占有广大的土地,也将要崩溃。”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9,10.
[2]孙苗苗.“暱”、“昵”、“黏”词义略考[J].西江文艺,2016,13:12-15.
[3]张叶芦.学习古汉语札记四则——谈“双宾语”及其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64,1:35-43.
[4]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1.
关键词:“不义不暱”;昵;王力;古代汉语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义不暱,厚将崩。”各家对“不义不昵”的注解不尽相同。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1962版)中注解:“不义,指不义于君,不暱,指不亲于兄。暱,亲近。”但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2004年校订重排本)注解:“这句话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拢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王力先生在这里尤其强调指出,“暱”、“黏”相通,属于词义扩大现象,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团结民众百姓。王力先生对于“暱”的解释,前后有极大的变化,把“暱”的解释从“亲近”变为“通黏,指能够团结人”。基于此,本文将着重讨论“暱”的意义,探讨“不义不暱,厚将崩”的意思。
一、“暱”的意义
《说文解字》中收录“暱”:“日近也,从日。匿声。《春秋传》曰私降暱燕。”
《段注》:“日谓日日也。皆日之引申之意也。
《尔雅·释诂》《诗经·小雅·苑郁传》皆云:“暱,亲也。”
《广雅·释诂》:“亲,近也。”又“附,近也。”
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将“暱”训为“亲近”之意;杨伯峻先生《春秋经传集释》,认为“暱”依《说文》当做黏,黏连之义。陆宗达先生《说文解字通论》:
《黍部》:?,黏也。《春秋传》曰:“不义不?”。
《日部》:暱,日近也。《春秋传》曰:“私降暱燕。”昵,暱或从尼。
陆宗达先生中以上两处引文中的“?”和“暱”,在今本《左传》分别作“暱”和“昵”。
由此可以看出,暱的本义是靠近太阳,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接近、亲近。
二、如何理解“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说: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后人多认为“不义于君”的“于君”和“不亲于兄”的“于兄”,都是凭意念所加,于文都无所据。这种增字解经,盖出于不得已。而且既以“不亲于兄”释“不暱”,那末“非众所附”四字也就没有着落了。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版)第10页注说:不义,指不义于君,不暱,指不亲于兄。暱,亲近。这里是沿用了杜预的说法。在这里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所理解的“不义不昵”是并列关系,即不义于君和不亲于兄都是针对共叔段的行为来讲的。但是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下(2004年校订重排本)注解:“这句话是说,段既然不义,就不能拢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台。这是就‘厚将得众’而说的双关话。暱,通黏。这里指能团结人。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王力先生在这里尤其强调指出,“既然不义”和“不能拉拢民心”之间是因果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下注解:“不义不暱:指对君不义对兄不亲。‘不义’和‘不暱’是并列关系。暱,同‘昵’,亲近……意思是多行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这里认为“暱”与“昵”意义相同,表示亲近、亲昵。
钱钟书《管锥篇》册一《隐公元年》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按解“不暱”为太叔“不亲”庄公,非也。“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将得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申之,言不义则不得众也。此类句法虽有定式,而意难一准,或为因果句,犹云“不愤则不启”,“不义则不贵”耳。或为两端句,如《礼记·礼器》之“不斗不杀”,《庄子·应帝王》之“不将不迎”……”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于“不义不暱,厚将崩”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沿袭杜预的说法,“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在这种看法中”不义“和”不暱”是并列关系,同时“暱”字意为“亲近”之意。这种解释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人多认为“不义于君”的“于君”和“不亲于兄”的“于兄”都是凭意念所加。外一种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认为的“段多做不义的事,人民不会亲附他,虽占有广大的土地,也将要崩溃”。“不义”和“不暱”,两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不义”是“不暱”的条件,“不暱”是“不义”的结果。钱钟书先生以文意推句式,以句式征文意,往来反复,这个解释甚为精辟。在《管锥篇》中钱钟书先生并没有明确指出“暱”的意思,只是通过钱钟书先生的论断我们也能推出钱钟书先生所理解的“暱”为“亲附”之意。
总而言之,“不义不暱”中的“暱”通“昵”,表示亲近、亲附。王力先生把“暱”通“黏”,理解为团结人民之意。从句型角度,训“暱”为团结与习惯相逆,我觉得还是取“暱”训为“昵”为好。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下云:“?”为胶合之义,暱为亲近之意,皆可通。”则直接將”暱”理解为“亲近、亲附”之意即可,王力先生将其看做“黏”的通假字,这是没有必要的。既然如此,便可将“不义不暱,厚将崩”理解为“段多做不义的事,人民不会亲附他,虽占有广大的土地,也将要崩溃。”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9,10.
[2]孙苗苗.“暱”、“昵”、“黏”词义略考[J].西江文艺,2016,13:12-15.
[3]张叶芦.学习古汉语札记四则——谈“双宾语”及其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64,1:35-43.
[4]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