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书写水平,教育部曾多次发文要求完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纷纷开设书法课,部分中职校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教育。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提高能力的源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最大收获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任职以来书法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硬笔书法教学实践中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一)以文化为依托,营造神秘的书法文化氛围
大部分人对书法课堂的理解只限于照着一本字帖不断书写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备的有效途径,但若每次单调地重复,许多学生必然因为枯燥而打退堂鼓。书法应该是立体而丰富的,书法课堂应将书法置身于书法文化大背景中。
除了书法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外,还有许多方式值得挖掘。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书写圣旨,当学生得知当天的课题后,便十分期待。我问学生对圣旨的印象是什么,他们大部分都回答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以及“太监”。随即我展示了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一张圣旨图片,并告知是假圣旨,在他们迫切想知道原因的时候,我借机把圣旨的一些历史和讲究之处“灌输”给了他们,例如,“钦此”两字出现在明清以前就是不符合事实的等。简单介绍之后,PPT上展示出一张圣旨真迹的图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识读和书写部分繁体字,并最终完成了符合圣旨格式的临摹作品,书写格外认真。当然,好的教学灵感出现是偶然的,要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不断的灵光闪现,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愉悦了自己的内心。
(二)挖掘汉字内涵,进行文字学延伸
书法给人的印象是抽象的,但是许多汉字依然保持其象形、会意特征。从文字学角度去分析汉字,可大大增加汉字的亲切感,汉字背后通常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在学习“心”字底的时候,我出示了“思”的篆书写法 ,部分学生可以正确识读出来。“思”字上面是脑袋,下面是心,即古人造这个字的本义是告诉大家,用脑袋去想,用心灵去感受,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人补充道,如果不用心学习的话,脑袋真的会变成一团“打卤面”(部分学生猜测 上面是“卤”字)。运用有趣的甲骨文进行导课也是个好方法,本人在PPT上展示了一张甲骨文图片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那么这么复杂的字是如何演化的呢? 笔画太多,古人就把轭具 部分省略了,留下两个轮子 ,强调转轮特征。接着简化到只有一个轮子,转过来就得到了 字!
(三)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可能会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但是长久的兴趣往往来源于已经熟知的事物,而且兴趣是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做迁移的。曾有一次班级里部分学生外出参加志愿者服务,剩下的人数只有平时的一半不到,我便答应在个别辅导时间帮他们书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短句。结果,我写了“华晨宇”“张杰”“苏打绿”以及他们喜欢的格言,甚至是他们死党的外号。当拿到这些“字迹”以后,他们便疯狂开始临摹,不厌其烦。或许一次书写并不能显现卓著的成果,但进步就是一次次量变累积的过程。
(四)贴近时代,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功能俘获亿万人民的心,许多信息可以巧妙地进行加工处理,成为理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往往非常适用于一堂课的导课部分。一次朋友圈转发题为《没文化真可怕!四大著名书法作品:杜甫能动、好狗边上飘》的文章,我选取其中几个图片(如图1),让学生识读其中的内容,答错了,大家会心一笑,答对了,同学们向他投去崇拜的目光。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没文化真可怕,学习一点书法知识还是很有用的。
在学习上下结构处理的时候,我问同学们最近最火的字是哪个。“duang!”大家不约而同地说道。然后这节课就在研究“duang”字如何写的过程中开始。学生在教师的技法提示下,认真完成“成”和“龙”两字的临摹,然后发挥想象,将两个字和谐地组合在一块。虽然创作还很稚嫩,但是大家想法各异,造型独特,除了常见的上下结构造型(图2)外,图3中的造型和古代书法家写“盛”字的常见造型相似,如王羲之《黄庭经》中的“盛”(图4)。
让教学贴近时代的策略對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时代热点就会涌现,教师要紧跟时代,对适合教学的资源保持敏感度,再进行构思、加工,恰到好处地用于课堂教学,将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运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功能不仅对儿童有效,对中职生和成人照样有效。在有了一定的笔画和结构基础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学生临摹一些完整的作品,从少字数的匾额、横幅开始,这会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兴趣自然得以增长。学生先临摹“新”“华”“书”“店”四个字,然后从右到左书写这个匾额。我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发现有个同学效率特别高,写了半页的“新华书店”,为表扬他的高效和勤奋,我说了一句:“这位同学开了好多的连锁店(学生笑),那么我们看看到底他的新华书店会不会倒闭(开始评价字的笔画和结构)。”随着基础的扎实,学生开始临摹短篇诗词。对临摹非常认真的同学,我选择性地发放精美的硬笔书法用纸。完成作品后,学生可以简单装框,用于家庭美化,实用与美观兼具。
有效的鼓励性评价,对维持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优秀表现,而不是单纯一个“好”字。每次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语中多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会让学生对每次发放作业本有积极的期待。当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
(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通常是多种并用、互相交织的。在“雾霾”还是个热门话题的时候,“霾”便很适合用于导课。我先提了一个要求:请大家寫一写“霾”字(学生们懵了,因为说得很多,但并不会写),接着PPT上呈现了“霾”字楷书写法。我接着提问:“古代有霾吗?”同学们继续疑惑,并有少数同学开始讨论。紧接着我展示“霾”字的甲骨文图片,用最简洁的语言阐明了“霾”的造字本义,学生们的疑惑也解除了,然后很自然地进入雨字头的学习。在甲骨文时代已有“霾”字( ),上面是天空在下雨,下面是一只动物。所以“霾”的本意是指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甚至可能淹没树林和走兽,也引申为天空充满沙尘而阴暗,因此是一种自然现象。如今的“霾”则不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颗粒物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对汉字进行文字学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同时是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热点的,学生的课堂关注度非常高。
在运用各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所涉及到的图片、视频等信息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也意味着,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需不断提高。
二、硬笔书法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失败案例反思
尝试、探索往往与失败相伴而生,在探索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笔者也遭遇过失败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效果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班级使用同一个策略可能有不同的效果。我曾在几个班级通过“字如其人”的游戏来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对书法的兴趣,并认同“字如其人”的倾向,从而更加努力地提高书写水平,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个游戏的过程为:每位学生按照平时书写习惯在一张纸上写一句话(教师指定),反面写姓名然后上交,由老师随机抽取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猜测书写的作者(同桌不参与)。在猜测过程中,我运用笔迹学知识对作者性格进行推测,从而给学生以提示,学生能够准确猜出大部分作者。后果是个别班级学生热情过于高涨,不满足于只猜测个别学生,从而导课部分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还有一个班级未指定书写内容,许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招牌语言”,同学瞬间根据语言特征猜到了作者,偏离了游戏目的。此次实践的成败说明:同样一个策略,如果使用不当,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灵活应变,要放得开,还要收得住。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是需要教师不断琢磨的。
兴趣很重要,但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有静心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兴趣调节就像一道美食的佐料,没有佐料会索然无味,要的是恰到好处。
一、硬笔书法教学实践中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一)以文化为依托,营造神秘的书法文化氛围
大部分人对书法课堂的理解只限于照着一本字帖不断书写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备的有效途径,但若每次单调地重复,许多学生必然因为枯燥而打退堂鼓。书法应该是立体而丰富的,书法课堂应将书法置身于书法文化大背景中。
除了书法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外,还有许多方式值得挖掘。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书写圣旨,当学生得知当天的课题后,便十分期待。我问学生对圣旨的印象是什么,他们大部分都回答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以及“太监”。随即我展示了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一张圣旨图片,并告知是假圣旨,在他们迫切想知道原因的时候,我借机把圣旨的一些历史和讲究之处“灌输”给了他们,例如,“钦此”两字出现在明清以前就是不符合事实的等。简单介绍之后,PPT上展示出一张圣旨真迹的图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识读和书写部分繁体字,并最终完成了符合圣旨格式的临摹作品,书写格外认真。当然,好的教学灵感出现是偶然的,要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不断的灵光闪现,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愉悦了自己的内心。
(二)挖掘汉字内涵,进行文字学延伸
书法给人的印象是抽象的,但是许多汉字依然保持其象形、会意特征。从文字学角度去分析汉字,可大大增加汉字的亲切感,汉字背后通常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在学习“心”字底的时候,我出示了“思”的篆书写法 ,部分学生可以正确识读出来。“思”字上面是脑袋,下面是心,即古人造这个字的本义是告诉大家,用脑袋去想,用心灵去感受,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人补充道,如果不用心学习的话,脑袋真的会变成一团“打卤面”(部分学生猜测 上面是“卤”字)。运用有趣的甲骨文进行导课也是个好方法,本人在PPT上展示了一张甲骨文图片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那么这么复杂的字是如何演化的呢? 笔画太多,古人就把轭具 部分省略了,留下两个轮子 ,强调转轮特征。接着简化到只有一个轮子,转过来就得到了 字!
(三)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可能会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但是长久的兴趣往往来源于已经熟知的事物,而且兴趣是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做迁移的。曾有一次班级里部分学生外出参加志愿者服务,剩下的人数只有平时的一半不到,我便答应在个别辅导时间帮他们书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短句。结果,我写了“华晨宇”“张杰”“苏打绿”以及他们喜欢的格言,甚至是他们死党的外号。当拿到这些“字迹”以后,他们便疯狂开始临摹,不厌其烦。或许一次书写并不能显现卓著的成果,但进步就是一次次量变累积的过程。
(四)贴近时代,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功能俘获亿万人民的心,许多信息可以巧妙地进行加工处理,成为理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往往非常适用于一堂课的导课部分。一次朋友圈转发题为《没文化真可怕!四大著名书法作品:杜甫能动、好狗边上飘》的文章,我选取其中几个图片(如图1),让学生识读其中的内容,答错了,大家会心一笑,答对了,同学们向他投去崇拜的目光。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没文化真可怕,学习一点书法知识还是很有用的。
在学习上下结构处理的时候,我问同学们最近最火的字是哪个。“duang!”大家不约而同地说道。然后这节课就在研究“duang”字如何写的过程中开始。学生在教师的技法提示下,认真完成“成”和“龙”两字的临摹,然后发挥想象,将两个字和谐地组合在一块。虽然创作还很稚嫩,但是大家想法各异,造型独特,除了常见的上下结构造型(图2)外,图3中的造型和古代书法家写“盛”字的常见造型相似,如王羲之《黄庭经》中的“盛”(图4)。
让教学贴近时代的策略對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时代热点就会涌现,教师要紧跟时代,对适合教学的资源保持敏感度,再进行构思、加工,恰到好处地用于课堂教学,将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运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功能不仅对儿童有效,对中职生和成人照样有效。在有了一定的笔画和结构基础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学生临摹一些完整的作品,从少字数的匾额、横幅开始,这会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兴趣自然得以增长。学生先临摹“新”“华”“书”“店”四个字,然后从右到左书写这个匾额。我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发现有个同学效率特别高,写了半页的“新华书店”,为表扬他的高效和勤奋,我说了一句:“这位同学开了好多的连锁店(学生笑),那么我们看看到底他的新华书店会不会倒闭(开始评价字的笔画和结构)。”随着基础的扎实,学生开始临摹短篇诗词。对临摹非常认真的同学,我选择性地发放精美的硬笔书法用纸。完成作品后,学生可以简单装框,用于家庭美化,实用与美观兼具。
有效的鼓励性评价,对维持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优秀表现,而不是单纯一个“好”字。每次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语中多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会让学生对每次发放作业本有积极的期待。当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
(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通常是多种并用、互相交织的。在“雾霾”还是个热门话题的时候,“霾”便很适合用于导课。我先提了一个要求:请大家寫一写“霾”字(学生们懵了,因为说得很多,但并不会写),接着PPT上呈现了“霾”字楷书写法。我接着提问:“古代有霾吗?”同学们继续疑惑,并有少数同学开始讨论。紧接着我展示“霾”字的甲骨文图片,用最简洁的语言阐明了“霾”的造字本义,学生们的疑惑也解除了,然后很自然地进入雨字头的学习。在甲骨文时代已有“霾”字( ),上面是天空在下雨,下面是一只动物。所以“霾”的本意是指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甚至可能淹没树林和走兽,也引申为天空充满沙尘而阴暗,因此是一种自然现象。如今的“霾”则不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颗粒物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这个案例不仅体现了对汉字进行文字学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同时是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热点的,学生的课堂关注度非常高。
在运用各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候,所涉及到的图片、视频等信息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也意味着,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需不断提高。
二、硬笔书法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失败案例反思
尝试、探索往往与失败相伴而生,在探索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笔者也遭遇过失败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效果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班级使用同一个策略可能有不同的效果。我曾在几个班级通过“字如其人”的游戏来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对书法的兴趣,并认同“字如其人”的倾向,从而更加努力地提高书写水平,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个游戏的过程为:每位学生按照平时书写习惯在一张纸上写一句话(教师指定),反面写姓名然后上交,由老师随机抽取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猜测书写的作者(同桌不参与)。在猜测过程中,我运用笔迹学知识对作者性格进行推测,从而给学生以提示,学生能够准确猜出大部分作者。后果是个别班级学生热情过于高涨,不满足于只猜测个别学生,从而导课部分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还有一个班级未指定书写内容,许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招牌语言”,同学瞬间根据语言特征猜到了作者,偏离了游戏目的。此次实践的成败说明:同样一个策略,如果使用不当,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灵活应变,要放得开,还要收得住。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是需要教师不断琢磨的。
兴趣很重要,但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有静心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兴趣调节就像一道美食的佐料,没有佐料会索然无味,要的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