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丽.吉尔摩《夏娃之歌》看现代女性的自我救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对澳大利亚女诗人玛丽·吉尔摩的《夏娃之歌》赏析入手,浅析了男权社会赋予传统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和她们的普遍生存状态,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对现代女性自我救赎的思考。
  关键词:玛丽·吉尔摩 现代女性 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诗歌简介
   《夏娃之歌》是澳大利亚女诗人玛丽·吉尔摩创作的一首出色的反映女性情怀的诗作。吉尔摩在这首诗当中,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闪耀着柔润女性光辉的形象,她曾经试图用自己的女性温柔编织的绵绵情丝来拴住男人的心,而她越努力才越明白这根倾注了她所有爱意和柔情的情丝缚住的恰恰是她自己的心。作为妻子,她为自己的男人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却得不到相应的爱的回报和强大的庇护。而作为母亲,每当儿女绕膝欢闹嬉戏时,她又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身为母亲的更为重要的人生使命,从而心甘情愿地又为孩子而牺牲了所有的闲适和安逸,并借以从中得到些许情感慰籍和精神寄托。而当有一天男人终于回家时,她又既往不咎地伸出温暖的臂膀来接纳他。诗中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另一个人物形象则是一个男性,他生性轻佻,风流成性,朝秦暮楚而不堪托付,他的心思变化莫测,他的感情稍纵即逝。在这首诗中,一男一女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褒贬抑扬一目了然。吉尔摩从一个女性的立场出发,生动而精辟地刻画了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奉献与牺牲和男性的寡义与薄情。
   1 诗人简介
   玛丽·吉尔摩(1865-1962)是澳大利亚早期享有盛誉的女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有描绘母爱,刻画襁褓中的婴儿,夫妻深情的家庭小诗;有描述男女绵绵情丝的爱情诗;也有表现战争题材和刻画反映早期流放生活的写实诗。她早期的诗歌充满激情,而后期的诗则更有深度。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她的诗歌散发着浓郁的澳大利亚丛林芬芳和泥土气息,其语言想象丰富,朴实率真,简单明了而热情洋溢。吉尔摩的代表诗集有《结婚和其他》《热情的心》《在威尔格树下》《战场》《为了澳大利亚》等。
   2 内容赏析
   在本诗的第一节里,吉尔摩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痴情编织绵绵情丝的温良贤淑的传统女性形象,她曾经试图用自己的爱意和柔情编织情丝来缚住男人的心,可是事与愿违,她的良苦用心非但没有能够达成所愿,反而却使自己作茧自缚,令她困守在自己编织的情网中无以自拔。作者用略带忧郁的语气娓娓道出了男权社会中身为人妻的传统女性之情感困境和现实无奈。
   第二节中,作者反映了女人在做了母亲之后的人生历程和情感变迁。那个曾经把爱情作为生活全部要义的痴情女子,一旦身为人母,从天真可爱的孩子身上,又发现了其作为女人的生命中另外一重人生使命和意义所在。从此,她又无私无怨地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而这时,身为母亲的女人在儿女身上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感情安慰和满足,但是对男人的情感期许每每落空所带来的情感缺失却时时令她暗自神伤、失落不已。
   诗的第三节可谓这首诗歌的华彩部分,吉尔摩以女性的独特视角,把男人的外强中干、变化莫测和不堪托付刻画得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字字句句堪称是对男性风流天性辛辣描绘的经典:他说他很强大,但除了他强大的体魄外,他并不能为自己的女人筑起强大的避风港湾;他说他爱她,但是他对她的爱又是那么的飘忽不定、稍纵即逝;他总是那么地信誓旦旦,却又总是无一例外地辜负女人的一往情深。
   即便对男人的如此种种的不堪行径心知肚明,作者在最后一节中却笔锋一转:每当男人迷途知返、倦鸟归巢时,她还是会心甘情愿地伸出温柔的臂膀来迎接他的归来。吉尔摩在这一节里把传统女性的善良隐忍、宽宏大度和女人心绪的百转千回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此外,在语言上,吉尔摩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编出一根线来缚住男人的心”,“这丝线是一根链条,窃取了我们的闲逸”等。同时,诗人在这首诗里还应用了重复的叠句这一修辞手法,既传神地表达了女人“心有千千结”的柔肠百转,又使得这首诗的末句和首句遥相呼应,大大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3 诗歌所引发的思考
   毋庸讳言,吉尔摩在诗中以女性身份所表达的情感确实反映了生活在男权意识形态仍然占据中心地位的社会中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同时又流露出当时女性一定程度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和对自我存在和生命际遇的深刻思索。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女子一往情深地守候自己的爱情并忠心耿耿地经营爱的家园,一方面褒扬了传统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痴情,而另一方面也是对男权社会中的男性有力的鞭挞和声讨。其字里行间固然有其有失公允过于偏激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也将对爱情意义的拷问及现代女性的自我救赎引入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思考之中。
   二 从《夏娃之歌》看传统女性的性别角色
   1 《夏娃之歌》所折射的传统女性爱情观
   从《夏娃之歌》中不难看出,在男权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中,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定位给女性所带来的现实困惑和情感苦闷。遗憾的是,虽然诗人在诗歌中敏锐地触及了两性情感差异的现实,但对于诗歌中的女性来说,由于时代和性别的局限性,她根本没有能力和也没有机会看到人生的广阔和深邃,爱情就是其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所以她只能将自己的整个生命的热情和能量投入到对男人的爱恋和守望中。推而广之,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婚姻会如女人想象的一样美满幸福的?又有多少男人是像她们期望的那样可堪托付的呢?诗中女子作为爱情守望者的一唱三叹,感慨万千,这种感情煎熬岂不正是当时大多数女性的心情写照?岂不正是数不胜数的多情女子“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无奈嗟叹?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情女性形象俯拾皆是。以《西厢记》为例,崔莺莺的“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这种心情并不仅仅是崔莺莺一个人的情感写照,而是男权社会中的传统女性把全部身心寄托在男人身上的普遍心态。
   2 《夏娃之歌》是传统女性内在性的反映
   所谓内在性,是指男权社会中的传统女性封闭、被动、停滞、止于空想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内在性使得女性沉溺于贫乏的抽象自我,被单调重复的家务劳动和沉重的母性负担牢牢捆住了手脚,只能通过男性才能对外部世界做浮光掠影式的接触。诗中的女子恰恰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她不但忠贞不渝地守望着自己的爱情,而且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不辞劳苦地料理家务、忠心耿耿地看管家园。除此之外,她的生存空间既无法拓展,又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惟有依靠男性良心发现时偶发慈悲的“恩赐”才能被动地得以实现。因此,在诗中,每当男人在外面野够了、玩累了终于归家的时候,她除了低眉敛首、强颜欢笑地伸出臂膀接纳他、迎合他,难道她还能有什么选择么?由此可见,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相夫教子的女性人生模式赋予女性的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内在性,使得她在性别上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经济上处于彻底的寄生地位,这种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传统依附地位,无疑是男权社会中许多女性不幸命运的原因之一。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塑造的苔丝这一形象,还是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白宝箱》中塑造的杜十娘,我们都能看出,在男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禁锢下,传统女性的身份地位只能处于毫无主权的附属地位,她们的个人悲剧也是无数女性悲剧命运的写照。
   3 《夏娃之歌》里所看到的传统女性爱情的依附性
   所谓的爱情依附性是指隐蔽于女性的思想深处和隐密感情生活中的情感心理特征,女性通常以爱情的名义恣意放任自己的情感,并为之做出种种奉献和牺牲,这使女性在爱情中处于一种全然不自知的爱情依附地位。在吉尔摩的这首《夏娃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爱情依附心理所导致的怅然若失和郁郁寡欢的情绪。诗中的女子在爱的奉献与牺牲中毫不自知地丧失了自己的情感主宰地位,心甘情愿地沦为爱情的奴隶,而当她爱的男人作为她情感的主宰,既不可能如她所愿地纯粹为了她而活,也不可能像她所奉献于他的那样回报于她的时候,所能带给她的只会是莫可名状的失落和愤懑,以至于令她终日生活在自怨自艾的牢笼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怨妇”情结。如《诗经》中,一位女子遭到丈夫抛弃时发出痛苦的哀怨:“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这种愁闷痛苦而终日恹恹的哀怨形象正是在男权文化压迫下,当时妇女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生存处境最真实的写照。
   三 《夏娃之歌》的现实意义
   从《夏娃之歌》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诸如善良、隐忍、奉献和忠诚等等美好品质,而且也读出了她们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拷问与悲凉嗟叹。那么作为现代女性,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选择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呢?
   1 经济独立之于现代女性的意义
   首先女性要拯救自己,必须要具备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能够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其生命理想,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某一个男人来实现其人生梦想。事实证明,在女性与男性地位不平等时,自我救赎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而经济独立在女性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在时代已经迈进21世纪的今天,对于大部分现代女性而言,经济独立俨然已不再是个问题。唯有经济独立,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男性的期许才能表现得理性而成熟。
   2 情感独立之于女性自我救赎的意义
   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现代女性到底应该如何摆脱隐秘在内心深处的爱情依附性心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独立和解放?本文认为,女性要真正地去爱,就必须摆脱爱情依附。波伏娃说过:“真正的爱情对女性而言不是依附的而是自由的,不是内在的而是超越的:真正的爱情应当建立在两个自由人相互承认的基础上;这样情人们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既是自我又是他者;既不会放弃超越,也不会被弄得不健全;他们将在世界上共同证明价值与目标。对这一方和那一方,爱情都会由于赠送自我而揭示自我,都会丰富这个世界。”
   可是不容小觑的是,女性要实现真正的情感独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时至今日,对于爱情依附性的危害仍有许多女性置若罔闻,她们往往把自己通过经济独立而获得的一部分个人自由,在爱情依附中又毫无保留地交了出去。环顾左右,我们不乏看到太多经济独立、摩登光鲜的现代女性为情所困而惶惶不可终日或因感情受挫便如世界末日一般。在职场上,一些类似“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也甚嚣尘上,许多女性对于自己“干得好”与不好无动于衷,反倒会因为“嫁得好”欣喜不已。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这种仍然隐蔽在女性心灵深处的爱情依附心理在作祟。
   四 结语
   通过对《夏娃之歌》里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生为女性,尤其作为现代女性,要从根本上实现自我救赎,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要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爱情不再是也不应该是女性人生中唯一的课题,要给自己建立充分的个人自由和独立空间。而当女性一旦初步或最终实现了经济上和情感双重意义上的“个人自由”,才会变得更加美丽自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享受作为女人的丰富多面的人生体验和五彩斑斓的生命特质,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更加充盈的经济力量去创造和享受更为高尚的生活以及更加绚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选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5] 许玉乾、崔文良:《走向女人深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化妆已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家常事。林林总总的化妆品让人目不暇接,爱美的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把这些“美丽的梦想”添加到自己的身上
《JAMA》1983;250(4):459. 阿霉素盐酸盐和柔毛霉素盐酸盐是抗癌药物中两种最强的药,除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外,两种均有心脏毒性的严重副作用,有时可以致死。然而,最近有些研究
1.葱油汁:将葱白 25克切末入碗,放盐 3克,浇入七成热的香油 50克,待出香味后,放鸡汤100克、味精2克搅匀即可.油温不可过高或过低,高则易将葱炸糊,失去葱香浓郁的效果,低则炸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百花盛开,杨柳飘絮,好一派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可是,有些人在春天却易患上过敏性鼻炎,整日喷嚏连声、清梯涟涟,实是烦恼。 过敏性鼻炎的形成,既有外因、
本文报告了口服甲苯胺兰胃内染色诊断胃癌的改进方法与初步结果。100例的观察,均经胃镜直观,活检病理组织或术后病理确诊。其中胃癌31例,28例染色阳性,占90.32%。溃疡型均着
以氚标胞核苷作为合成RNA的前体进行放射自摄影已用来确定各种病变的恶变可能性。以往对膀胱和前列腺肿瘤及白血病性白细胞的研究表明,癌前性、癌性和正常细胞的转录过程(RN
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没有饮食,就没有人类。然而,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也在于人类的饮食并非仅仅为了生存。在人类社会里,饮食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是人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博大精深。在历史上,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的发展,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和
激光和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derivative 简称 HPD)相结合用来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是当前国际上积极研究的新技术,它是把某种光敏剂注入机体后,借助于一定波长的光去
专业烹饪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供不同于家庭,或者说比居家烹饪高得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成果,上浆工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上浆是将经过刀工处理的小型的动物性原料调味腌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