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高中历史教育应贯彻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促进了历史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的转变,但目前高中阶段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形成。这种评价机制应该是学生知识技能与内在品质的共同体现。历史作业作为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应该被广大教师充分利用,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丰富的作业内容,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高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
目前,高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布置主要以教师占主导
一般来说,历史作业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布置安排的,学生无法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之中,在作业布置上处于被动地位。历史作业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观意志,也就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不利于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作业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目前大多数历史作业都是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这能够满足学生应对高考的需求,但这类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作业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性
大多数历史作业的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反映作业难度过大,有的则认为作业过于简单。这就说明历史作业的设计没有体现层次性,作业布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主导的、单一的、缺少层次性的作业布置,并不符合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为准绳,设计科学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在历史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树立人民群众历史观,树立群众意识,坚持群众路线等。
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识本质。如,在讲授《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洋务运动”时,可以布置作业: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和历史作用。如政治上,地主阶级洋务派仍然以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在上层建筑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经济上,兴办了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军事上,筹划海防,兴建近代海军,增强国防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为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培养现代化人才。同时,作为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场改革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忽视了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因素。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并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实践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徑。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概念,在考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能够联系其所处的时空。只有对时空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在分析历史现象时不脱离历史实际。
针对“时空观念”这项核心素养,在设计《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课的课后作业时,我要求学生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及中国时代特征”展开分析。该作业设计主要考查如下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家、各地区逐步被纳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欧洲主导世界的地位逐步被美日所取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韩侵华”的道路。面对列强的不断强大,中国却仍然固守封建专制,小农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通过中西时空对比,学生不仅明确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也清楚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培养了“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可以允许夸张、脱离实际的想象。历史学科在表述中多以纪实(记叙)为主,尊重客观史实,用学科语言来描述史实。由于历史事件的既往性、非直观性,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史料资源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那么,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或影片片段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时局,这节课的作业是: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重温西安事变的史实,分析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学生经过走访历史遗迹、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后,明确了史料实证的意义,更加接近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基于史料实证的前提,我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解释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时,教师要注重史料解读的运用,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做到论从史出。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学生还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学科性。例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从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剖析其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發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史料不同,分析的结果就有差异。在完成该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历史解释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内容: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谈谈现代中国的主要思想、精神及内涵。该作业提示学生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分析中国人民用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谱写的伟大“抗疫精神”,让学生明了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把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每个人应自觉服从整体和大局需要,主动投入疫情防控之中,践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巩固、拓展和升华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议题和教学内容。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学习基础和必备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历史解释是学科能力和评价指标,家国情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采用作业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效且高效的途径,值得我们认真钻研,以期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一、高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
目前,高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布置主要以教师占主导
一般来说,历史作业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布置安排的,学生无法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之中,在作业布置上处于被动地位。历史作业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观意志,也就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不利于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作业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目前大多数历史作业都是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这能够满足学生应对高考的需求,但这类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作业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性
大多数历史作业的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缺乏针对性。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反映作业难度过大,有的则认为作业过于简单。这就说明历史作业的设计没有体现层次性,作业布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主导的、单一的、缺少层次性的作业布置,并不符合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背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为准绳,设计科学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在历史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树立人民群众历史观,树立群众意识,坚持群众路线等。
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识本质。如,在讲授《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洋务运动”时,可以布置作业: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和历史作用。如政治上,地主阶级洋务派仍然以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在上层建筑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经济上,兴办了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军事上,筹划海防,兴建近代海军,增强国防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为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培养现代化人才。同时,作为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场改革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忽视了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因素。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并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实践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徑。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概念,在考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能够联系其所处的时空。只有对时空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在分析历史现象时不脱离历史实际。
针对“时空观念”这项核心素养,在设计《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课的课后作业时,我要求学生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及中国时代特征”展开分析。该作业设计主要考查如下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家、各地区逐步被纳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欧洲主导世界的地位逐步被美日所取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迅速走上了“征韩侵华”的道路。面对列强的不断强大,中国却仍然固守封建专制,小农经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通过中西时空对比,学生不仅明确了当时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也清楚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培养了“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可以允许夸张、脱离实际的想象。历史学科在表述中多以纪实(记叙)为主,尊重客观史实,用学科语言来描述史实。由于历史事件的既往性、非直观性,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史料资源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相。
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那么,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或影片片段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时局,这节课的作业是: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公馆,重温西安事变的史实,分析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学生经过走访历史遗迹、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后,明确了史料实证的意义,更加接近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基于史料实证的前提,我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解释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科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时,教师要注重史料解读的运用,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做到论从史出。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学生还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学科性。例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可以布置课后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从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剖析其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發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史料不同,分析的结果就有差异。在完成该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历史解释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正确认知。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例如,在讲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内容: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谈谈现代中国的主要思想、精神及内涵。该作业提示学生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分析中国人民用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谱写的伟大“抗疫精神”,让学生明了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把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每个人应自觉服从整体和大局需要,主动投入疫情防控之中,践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作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巩固、拓展和升华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议题和教学内容。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学习基础和必备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历史解释是学科能力和评价指标,家国情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采用作业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效且高效的途径,值得我们认真钻研,以期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