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私玺所见疾病名称辑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晋私玺为考察中心,在传世典籍疏释疾病名称的基础上,对晋私玺所见诸如疥、瘿、癡、疢、痤、瘳等从“疒”的疾病名称进行整理与辑证。古人以疾病作为人名,反映了摆脱疾病困扰、祈求平安健康的心理依托。
  关键词:战国;私玺;晋玺;疾病
  故宫博物院主编的《古玺汇编》(以下简称《玺汇》)收录若干方姓名私玺,据作者统计共涉及到82种病名,其中晋玺数量居多。从辞例来看,从“疒”部的私玺均为“姓+名字”式。从名字命名方式来看,从“疒”部的字占有相当数量的比例。
  众所周知,疾病是人体功能和正常形态的偏离,且是人类社会的灾难。加之古代医治条件有限,致使人们在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故而对于疾病大多避而不谈。但战国古玺以病名为人名的情况并不少见。文章以晋私玺为考察视角,借助《说文》《尔雅》等史籍,参照甲骨文、金文等其他出土文献以及各类医学典籍等,对其中涉及的疾病名称进行疏证,尚需商榷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 古文字资料中疾病名称概述
  疾病是人身体机能不正常的反映。从史籍记载来看,“病”的情况较“疾”严重。学术界目前较早对出土文献所见疾病名称进行归纳与整理者当属胡厚宣先生。胡先生系统整理了甲骨卜辞所见疾病名,指出:“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齿、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
  目前关于疾病的古籍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金匮要略》等。近代学者研究的著作主要有《诸病源侯论》《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及《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早在殷商时期,先民就已利用甲骨对疾病进行占卜。据学者统计,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涉及疾病的卜辞达323片,计415辞。疾病观起源于远古时代先民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上古时期便已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药理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如《诗经》涉及药物名达50余种,《吕氏春秋》记载病症名词60多个。春秋战国时期先民对疾病的理解,来自自身体验或劳动实践。
  2 晋私玺疾病名称辑录
  2.1 疥
  “疥”字玺印凡两见,写作“”(《玺汇》1027)“”(《玺汇》1028),亦见于金文人名中,如“”(集成10477)“”(集成10445)。“疒”部笔画齐直,所从“介”旁构形大致相似。《说文·疒部》:“疥,搔也。从疒,介声。”段玉裁注:“疥急于搔。”疥是瘙痒难耐的一种疾病,《广雅·释诂一》:“疥,病也。”王念孙疏证:“疥。读为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杨伯峻注:“疥音戒,即疥癣虫寄生之传染性皮肤病。”《礼记·内则》:“疾痛苟癢。”郑玄注:“疥,瘙疡也。”疥即为瘙痒性皮肤病之一。
  2.2 瘿
  《玺汇》2269、3418号玺,原书归类到姓名私玺类。右侧字均为姓氏字,左侧字“”“”当为名字,原书释作“”,吴振武先生亦从原书释。此字还有一种释读意见,即汤志彪先生释作“瘿”。我们认为,此字当以释“瘿”为是。
  李实先生《甲骨文字丛考》中有专门章节对甲骨文中“瘿”字作过考释,并指出甲骨文中“”字实际上就是“瘿”字初文。将“”字视作瘿字初文恐有待商榷。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瘿”字甲骨文作如表1所示。
  从上面字形构造看类似于人体双膝下跪,首端均有凸起的部分。再看战国古文字资料中“瘿”字作“”(上博二·容37)“”(上博二·容2)“”(陶录5·18·1)及“”(玺汇0236)等形。无一例外,其颈部均有突起的块状,疑为颈部的疾病。《说文·疒部》:“瘿,颈瘤也。从疒,婴声。”段玉裁注曰:“颈瘤则如囊者也。颈肿则谓暂时肿胀之疾。”《玉篇·疒部》:“瘿,颈肿也。”从相关字书的记载来看,“瘿”病即为长在颈部的病瘤。《吕氏春秋·尽数》:“轻水者,多秃与瘿人。”高诱注曰:“瘿,咽疾。”从《吕氏春秋》记载来看,水质等地理环境是诱导瘿病发作的重要因素。近代医书对瘿病解释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一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瘿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寬不急,搥搥然是也。”从史籍的梳理脉络来看,瘿病症结在颈部咽喉处,因突起似肿块,故而命名之,俗称“大脖子病”。
  2.3 癡
  癡字《玺汇》凡三见,分别作“”(《玺汇》2137)“”(《玺汇》2398)“”(《玺汇》1297)诸形。《说文·疒部》:“癡,不慧也。从疒,疑声。”段玉裁注曰:“癡者,迟钝之意。”《急就篇》卷四:“痂疕疥疠癡聋盲。”王应麟补注:“癡,神思不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疒字头下注曰:“癡,字俗作痴。”王充《论衡·道虚》:“痴愚之人,尚知怪之。”癡今通常作“痴”,有痴傻之意。
  2.4 疢
  《玺汇》1119号玺印,右侧字“”原书释“”,徐在国等先生释“疢”。众所周知,古文字省去形符的现象不胜枚举,玺文“”字省去“心”符也当是省形情况之一。疢字亦见于其他资料,如金文作“”(集成11709),秦印作“”(珍秦178)“”(珍秦34)。无一例外,上面字形皆从疒从火,即为“疢”字。《说文·疒部》:“疢,热病也。从疒,从火。”段玉裁注曰:“其字从火。故知为热病。此以疢为烦热之称。”《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郑玄笺曰:“疢,犹病也。”《周礼·考工记·弓人》:“疢疾险中。”郑玄注曰:“疢疾,牛有久病。”《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疢”字从火,即为热病之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疒部字下注:“疢,字亦作疹。”《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疹是皮肤表层发炎引起的小颗粒,疢属热病,亦可导致皮肤炎。
  2.5 痤
  《玺汇》2483号玺,左侧字“”原书释“”,汤志彪先生补释作“痤”。我们认为“”字释“痤”是可信的,疒部下边所从实际上就是“坐”字,古文字资料中“坐”一般写为“”(包山243)或“”(上博·容成14)等形;再看从“亻”的“侳”写作如表2所示。
  仔细比较,“坐”字书写与玺文“”字所从完全同形,所以释“痤”是极为可信的。《说文·疒部》:“痤,小肿也。从疒,坐声。”痤为肿病,经籍多有记载。如《韩非子·解老》:“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王先慎集解引《说文》曰:“痤,小肿也。”如《荀子·君道》:“众人之痤也。”王先谦集解引《玉篇》曰:“痤,疖也。”如《管子·法法》:“毋赦者痤雎之矿石也。”孙星衍集校云:“痤疽,癰也。”从相关史籍梳理来看,痤都是皮肤表层突起的类似于疙瘩类的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乃痤。”王冰注:“痤,谓色赤瞋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以痤字作人名者并不少见,战国时有魏国大臣公叔痤。
  2.6 瘳
  “瘳”字玺印凡两见,“”(《玺汇》2646)“”(《玺汇》2647),原书释“”,汤志彪先生改释作“瘳”,我们完全同意这种释读意见。先看三晋其他古文字资料作:“”(集成11318),“”(集成11317),“”(集成11319)。其所从的“?”旁多省形作两短横笔。《说文·疒部》:“瘳,疾瘉也。从疒,翏声。”《尚书·盘庚》:“自怒曷瘳。”孙星衍注曰:“瘳,疾病愈也。”《广雅·释诂一》:“瘳,瘉也。”《礼记·文王世子》:“旬有二日乃间。”郑玄注“间,犹瘳也。”孔颖达疏曰:“瘳,是疾减损也。”从史籍的梳理来看,“瘳”有疾病痊愈之意。但《周礼·春官·大卜》云:“八日瘳。”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瘳,谓疾瘳不也。”《国语·晋语二》:“于己也何瘳。”韦昭注曰:“瘳,犹损也。”从这些史籍记载来看,瘳病又有疾病严重之意。
  文中谈到的疥、瘿、癡、疢、痤、瘳等疾病名是常见的疾病,频繁出现在战国晋系私玺中。其中瘿病类似于今日的甲状腺病,痤均为身体溃烂所致,瘳是疾病的通称。名字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古人以疾病作为人名入印,反映了摆脱疾病困扰、祈求平安健康的心理依托。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艺术遗产是我国书法艺术文化资源的精髓。在当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书法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书法艺术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弘扬文化精神。研究在分析书法艺术遗产的当代价值构成的基础上,以陕西碑林为例,探讨书法艺术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利于提升公众对于书法艺术遗产的价值认可与尊重,促进书法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延续。  关键词:书法艺术遗产;
期刊
摘 要:新文化史转向以来,文化逐渐被视作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灵观念作为古代中国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的梳理,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神灵体系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新文化史;神灵;古今图书集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在新史学趋冷的背景下,兴起了生态史和新文化史写作的热潮①。在夏埃蒂看来,将文化视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是一种错误的说
期刊
摘 要:十二地支又称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对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代十二生肖图厌胜钱,对十二地支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厌胜钱;十二生肖;文化内涵  厌胜钱叫作压胜钱,也叫押胜钱,是汉族民间一种作为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钱币,为小孩子佩带的饰物,并非流通币。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厌胜”一词最早出自《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
期刊
摘 要:甘陇自古以来常被称为钟灵毓秀之地,具有特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穿越古丝绸之路的唯一途径,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为如今甘肃的文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里有秀丽的敦煌文化、雄关万里的长城文化和摄人心魄佛教文化。同时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代表当地汉字文化的书法形式——临夏砖文。  关键词:临夏砖文;民间;代表  前言  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文
期刊
摘 要:文物是我们认识历史、发现历史的重要史料,它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鉴古知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目前相关部门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文章针对当前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關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  文物是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文物的形成见证
期刊
摘 要:地市级博物馆是中小学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为例,每年有近10万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和研学活动进校园等途径与博物馆“零距离”接触,在博物馆里学习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文物保护常识,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的第二课堂。然而在研学团队扎堆参观的游学高峰期,研教人手短缺、体验类参与项目不够丰富、食宿行硬件保障不足等问题就成地了市级博物馆研教事业
期刊
摘 要: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2009年,福建省政府将叶氏民居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展示平台,结合古民居的历史底蕴与空间陈列,利用展品、图文、视听和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辅以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多方
期刊
摘 要:文物不仅是人类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无价之宝,还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我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并传承下巨量、独特且珍贵的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可以使文物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文章主要对文物保护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文物保护的增强措施。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县域;现状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我国
期刊
摘 要:知识是人类充满智慧的体现,能够使人类不断进步。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储存知识的地方,是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基地,是提升国家综合文化水平的推动力量。文章以江西省为例,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提高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措施,为进行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江西省  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增长,蕴含丰富文化的文物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正确认识文物价值可以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研究者探索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介绍文物在社会中的价值特点。  关键词:文物价值;特点;价值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书本记录的历史并不能全方面地诉说当时的全部历史,而考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