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金长袍情长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中旬,博斯腾湖畔大河口,在神圣的祭湖仪式上,当地蒙古族男女老少都身着传统盛装,尤其是蒙古族女性服饰,与我在别处所见不同,这些特别的民族服饰,让当天来到大河口参加祭湖仪式的游客称赞不已。
  
  牵来牛马都不换
  
  当天,47岁的米代很忙碌。她手脚麻利,自己早早收拾停当,接着又替几人整理服饰。怎么还要戴假发?我纳闷。只见米代将一顶长假发梳理好,双手撑着套在一位短发大姐头上。
  “你看,就为了配这个才漂亮!”米代拿来一对儿黑绒布细圆筒,上面绣着荷花和蝴蝶。她将那位大姐的假发分成了两半,与不长的真发合起来,朝内一顺儿扭成发棒,各自塞入细圆筒。
  原来,这是当地蒙古族妇女服饰最有特色的发套连垂。连垂主体约50厘米长,由绸缎或平绒缝制,绣有花卉、蝴蝶、寿桃等吉祥喜庆图案。连垂末端,要有装饰的穗子,普通为彩线,讲究一些的用银饰、宝石配穗子。装好头发后,连垂要平行置于衣襟前,垂至腰际,显得素雅端庄。
  关于独特的“连垂”,民间还有个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各部之间互相征战,胜利者把俘获的妇女辫子拴在木缘上,防止逃跑,逐渐演化成如今的连垂。
  此时。从蒙古包里走出一位老太太,身着紫红长袍,笑容可掬。在几人帮助下,她已妆扮完。我注意到,她的服饰刺绣图案精细、配饰华贵,做工不算新,很像祖传的。老人叫波若口,69岁,乌兰再格森乡人。我猜测的没错,老人这身衣服是母亲送给她的陪嫁,而珠宝饰品是家族几代积累相传的,到她这儿巳穿戴了半个世纪。波若口老人介绍,在过去,这样一身衣服,即便手再巧,光粗工就要做十天,刺绣的细活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
  “我这一顶帽子顶一头牛,腰间刺绣值一匹马。”波若口老人骄傲地说。去年祭湖时,来了位上海老板,相中了老人这套服饰,喜欢极了,说是回去要陈列到民俗博物馆,当场出价15万元要买走。她想都没想,一口回绝:“不卖,里面还藏着母亲给我的祝福,我穿着它参加过那么多隆重的老事儿。卖了它,心就空了,老事儿也没有了。”
  
  蒙古族的民俗活化石
  
  无论昂贵还是廉价,头饰也是当地蒙古族女子出嫁时必备的饰物。米代说,许多帽子是家传几代的,上面珠宝世代添加,越来越贵重华丽。如今,当地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多是清代的。
  除了连垂和头饰,我身边的蒙古族妇女身上不少还佩戴着“袒曲克”,一种对靴形的刺绣香囊。而挂于腰间类似马鞭饰品的叫“瑙库克”,艺术化的鞭子。米代说,它们纯粹是装饰,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美化,成为服饰的组成部分。
  上面所说的所有配饰都是为长绣袍服务的,据我观察,多数人都只穿了斜襟长袍。这外套式样还有讲究呢,米代说,年长者穿的叫“泰尔勒克”,刚结婚穿“哈吉勒阿”,“代维尔”是姑娘专利,个别老人还喜欢在长袍外加个刺绣外套“拜尔孜”,对开襟,长及小腿,前襟有对儿绣带松松系着,走起路来很飘逸,像古代王贵出游。
  为何這里的蒙古族服饰特征保存如此完好?有人认为,这与当地蒙古族的历史有关。清乾隆年间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东归返回祖国,其中一支路过和硕特三旗游牧于巴州这支部落,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服饰变动很小,堪称蒙古族民俗的活化石。据悉,博湖县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轻人还喜欢这种古老服饰么?我问队伍中一位叫奥云的女子她是县文工团的。她说,非常喜欢出嫁时也穿了,觉得不穿总少点啥这是祖辈骨子里传下的。长袍是母亲送给她的嫁妆,也代表着娘家的祝福。奥云说,如今年轻人很少再有这个手艺,偶尔也有向长辈学习的但缝几下就失去耐心,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做这些细活儿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服饰的需求还在,但制作者却越来越少了。在县城,出现了两家制作蒙古袍子的裁缝店,做工要求高的需提前几个月订做。据说,其中一家店里有位叫米德可的老人,年过花甲,手艺非凡十分热爱这门技艺。我想,与其说热爱技艺,不如说是守护传统,老人日复一日,用一双巧手舞着针线,将岁月绣入那一件件长袍……
其他文献
日前,中央电视台全国英语演讲风采大赛落下帷幕。经过10天7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新疆财经大学2005—2班玉买提·阿吉從全国25个赛区的11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总决赛的一等奖。这是历年来新疆各高校在此活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1988年,玉买提·阿吉出生在阿图什市,做生意的父亲因为不会说英语错过了多次机会,父亲让年幼的玉买提·阿吉一定学好英语,今年22岁的玉买提·阿吉已经学了16年的英语了。  
期刊
“老哥俩”的牵挂  夏日的阳光里,穿行在乌鲁木齐二道湾东社区曲折的巷道,不时能够看见来来往往的居民热情地相互打招呼;老人们面容祥和,在社区的绿化带旁驻足攀谈;维吾尔、汉、哈萨克等民族的孩子们在小院门口追逐着、嬉闹着……  这是个有着5042户、1.1万人的大社区,但常住居民只占五分之一,其他居民大多来自天山南北的各县市乡村,及祖国内地的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地,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乌鲁木齐实现着自己
期刊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  “干一样的活,拿两样钱。”肖琴曾是乌鲁木齐市一家银行的柜员,因受不了比同事低一等的待遇,她选择了辞职。  肖琴是桂林某高校旅游专业2008届毕业生,毕业之初,她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培训挤进了乌市一家银行。然而培训期结束后,肖琴发现,自己的工
期刊
又是一年毕业季,告别象牙塔,即将走进五光十色的社会,大学生“毕分族”、“毕婚族”、“淡水族”3个族群悄然产生。大学生毕业,爱情该如何安放,皆是因人而异的一种生活选择。在现实面前作出理性的选择,也证明80后们会用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应接不暇的新鲜事物而作出恰当的判断。    毕婚族      讲述人:丽音,女,23岁,结婚证已拿到手,正式进入“毕婚族”行列  我是5月初和男友领的结婚证,准备在今年国
期刊
误区一:买涨不买趺    在房地产市场上,买了房的人无不盼望大涨,没买的无不盼望大跌。几乎很少看到有异常冷静的市民。 记得笔者在2008年12月房地产跌声一片的时候,建议部分自住需求的市民可以适当考虑出手买房,有一部分买了,很高兴。然而有的会员却认为房价还会继续跌,坚持再等等,然而等到2009年价格又上涨了20%的时候,急了,害怕自己不买别人会买了就没有了,会涨得更高,便不管多少价钱都匆匆忙忙地出
期刊
为何往年乌鲁木齐冬季才会出现的加气难,现在开始在夏天上演?谁是乌鲁木齐“气荒”元凶?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作为西气东输工程源头所在地,新疆是我国天然气产气大区,但是近年来“气荒”频现且星加剧趋势,原因何在?是气源不足、气压太低,还是加气站太少?    加气车排队两公里    在不少市民眼里,近两个月来搭出租车越来越难。出租车都去哪儿了?出租车司机马晓琴给了这样一个答案:“我们不是在排队加气,
期刊
进入夏季的阿尔泰山、萨吾尔山,远远望去,大山深处的草原上或避风处常常洒落着几顶白蘑菇似的帐篷,不难看出那便是哈萨克人的毡房。  在哈萨克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半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对于上门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哈萨克人都会热情招待。    走进夏牧场    今年6月,记者应朋友之邀前去参加一次“农牧民文化体育周”活动,活动的地点是阿勒泰市萨尔胡松乡昂萨特夏牧场。  6月的阿勒泰
期刊
在首趟客运列车上,有人欢喜地笑了,有人高兴地哭了,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坐这趟首发列车圆梦,有人抱着亲人的遗像实现未了的夙愿……列车从首站伊宁市出发,所到之处、所经之地,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有人站在站台外围高高的墙头上冲着列车挥手,有人拿着手机跑到列车窗口拍照留念。在尼勒克站,该县党政领导把县里的民族团结模范送上了首趟客运列车,精河南站以蒙古族礼仪献哈达的风俗庆祝客运列车开行。列车行驶11个小时
期刊
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国,它的“歌舞之乡”的美名则可直溯秦汉,那时的疏勒乐曲就已十分出名,至隋唐时期疏勒乐已达到鼎盛,与龟兹乐一、于闯乐、高昌乐并称西域四大乐舞,并对中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些穿透时光的音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描写西域乐舞的诗句,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乐声的深沉悲壮和清丽婉约。  喀什噶尔古称疏勒国
期刊
让人奇怪的是,和别人的过错比起来,我们自身的过错往往不是那样的可恶。我想,其原因应该是我们知晓一切导致自己犯错的情况,因此能够设法谅解自己的错误,而别人的错误却不能谅解。我们对自己的缺点不甚关注,即便是深陷困境而不得不正视它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很容易就宽恕自己。据我所知,我们这样做是正确的。缺点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纳自己的好和坏。  但是当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不是通过真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