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遭遇“围追堵截”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者在从事同种工作时,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区域等差别,只要提供相同的劳动量,就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
  “干一样的活,拿两样钱。”肖琴曾是乌鲁木齐市一家银行的柜员,因受不了比同事低一等的待遇,她选择了辞职。
  肖琴是桂林某高校旅游专业2008届毕业生,毕业之初,她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培训挤进了乌市一家银行。然而培训期结束后,肖琴发现,自己的工资远不如传说中那么高,闲聊中才知道自己的工资比同事少了一半还多。
  在这家银行,同样的工作,新人、老人,正式工、劳务工,固定工、临时工,不同身份的员工,工资待遇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肖琴自我调侃说“同事吃肉我喝汤”。
  
  “双轨用工”挑战按劳分配
  
  王军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电力企业工作,是“合同工”;而同学梅梅7年前中专毕业也进了这家单位,是“正式工”。王军的工作岗位比小琴重要得多,可收人却不及小琴一半,家人感慨“书白念了”,王军也为“低人一等”郁郁难平。
  市民小贺是一名司机,在首府某事业单位工作。他说:“我们单位的司机不少,大家干的活都差不多,就是为领导或部门提供开车的服务。但是因‘身份’不同,司机们的待遇却相差很大,有3种不同的等级。”
  小贺介绍,一等司机是有事业编制的老司机,他们的待遇与单位的正式员工一样,有工资和奖金,过节的福利也都不少;二等司机则是单位聘请的司机,是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有基本的各项保险和固定工资,以及加班费等,过节的福利有,但比有编制的要少一些;三等司机则是个别部门自己聘请的司机,无劳动合同、无任何保险,每月拿固定工资,无任何其他福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一位改制企业的老总一语道破症结所在:“这是双轨制用工的必然结果。”
  “双轨用工”分为“计划轨”和“市场轨”,“计划轨”中的职工,仍带有“铁饭碗”痕迹,劳动合同形式化,实质上享受的是终身雇佣,企业通常无法辞退职工,福利报酬接近平均主义,仍有内部退养制度。
  “市场轨”中的职工,劳动力流动性很高,采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雇佣关系没有保证,福利报酬主要与企业利润和个人表现相关。
  在调查中,采用“双轨制”单位大多处于垄断行业,效益较好、求职者多、劳资关系失衡。谁维权谁丢饭碗;同一个单位甚至同样的岗位,员工身份被分为全民工、集体工、固定工、临时工、劳务工……三六九等,薪酬待遇相去甚远,工资分配上“同工不同酬”现象在上述单位十分普遍。
  乌市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用工双轨制现象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转轨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强资本、弱劳动”的现象,给这些企业以可乘之机,想方设法压低用工成本。从现在来看,“双轨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造成了员工福利、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和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不平等。特别是随着用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企业中“市场轨”员工数最接近并超过了“计划轨”员工,倘若还沿用老办法。必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编制壁垒”造就“一等公民”
  
  说起编制,小张非常寒心,小张大学毕业后被一家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中他渐渐发现始终和有编制的同事不在一个队伍里。
  “没有编制就注定你的地位是边缘化的,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只要没有编制,你似乎永远不能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说完小张还举了例子称:单位组织体检,他没有份,单位发工资条,没有他的份;单位同事讨论津贴和补贴的事情,他插不上嘴;单位组织旅游,他会很担心自己有没有份,即使勉强带上他,自己也觉得很没有底气,一次次的打击和区别对待。让小张深深感到一个编外人员的悲哀,一种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痛苦和无奈。
  老范在新疆省级一家媒体做记者已有12年。但一直是编外人员。“进不了编制内。就永远是‘二等公民’,收入差一大截,别人有的福利待遇我们都没有”。
  老范年收入不到2万元。同样岗位编制内员工按职称不同,年收入5万元左右。每月的饭贴、车贴,编制内员工是编制外的一倍,每年的高温费、安全奖也要高出不少。编制内员工每月还有洗理费200元,而编制外员工只能望“编”兴叹。
  老范知道法律规定“同工同酬”,但不敢向单位提出要求,因为担心失去工作,毕竟在事业单位稳定而体面,为外人所羡慕。
  据了解,员工分为编制内外,这种状况在首府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有的事业单位,编制外员工数量甚至超过编制内员工,编外员工承担着单位主要的业务工作,但干得再多、再好,设有编制,其处境还是非常尴尬,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
  收入差距是一方面,此外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障、落户口,评职称、向上发展也往往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干脆通过大量招聘编制外员工来控制用工成本,用一份编制内员工的钱去养活三到四个编外人员,即使有了新的编制,其编外员工也很难转正。
  乌魯木齐法律援助中心一位律师坦富:如不改变,当编制内员工受到“一等公民”待遇而自喜时,就是对编制外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打击,甚至因“同工不同酬”心生怨恨。这为社会公平制造了阴影,也制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近些年时常发生的“出事的都是临时工”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工同酬”期待体制转轨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在调研中曾发现,不少企业把职工分为固定工和临时工,执行两套工资制度,没有做到“同工同酬”。也就是说平常我们说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面对两套工资制度,被指定为临时工身份的员工很无奈。一方面,在就业吃紧的大环境影响下,找份活干着实不容易,劳动者对这种薪酬“不公平”只能忍气吞声;另一方面,用人企业的从众心理作崇,对廉价劳力不用白不用。
  “同工同酬”《劳动法》规定得明明白白,为什么实现起来这么难?
  工作人员称,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转轨还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实现劳动者“同工同酬”是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对身份平等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在用人岗位设置、人才选拔等方面,聘用人员与正式人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区别。这种以身份为标准的用人方式。带有很明显的“垄断”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同工同酬”应该成为用人机制与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劳动者翘首期盼的《工资条例》首次将“同工同酬”作出详细规定。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正式工还是劳务派遣工,只要从事相同内容工作、付出等最劳动,就应该获得同级别的工资待遇。从事相同工作,获得同等报酬,这是劳动者期待巳久的事情。这是劳动者权利的涅口。隐喻着巨大的社会进步。
  用人企业之所以出现同工不同酬,根子就在于“身份”的差异,这种按照身份标签分配收入,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和发展权。伤害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使受歧视的劳动者产生“二等公民”的挫折感,每一位身在“编外”的临时工对此都有切肤之痛,同时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为《工资条例》鼓与呼,但愿“同工同酬”不是一个“传说”。
其他文献
坐在哗哗流水的渠边,28岁的雪克来提-托克提满脸幸福地和女友商量着新房装修的事,今年秋天他们就要结婚了。而成家曾让他觉得遥不可及:兄弟多、负担重。雪克来提·托克提初中毕业就回家帮父母种葡萄,冬天闲着无聊就打扑克、混日子,一家五口的日子紧紧巴巴。新农村建设开始以后,全家人闲不住了。两个弟弟被镇上安排去了附近的石材厂当工人,每月工资近2000块;他和父母夏天种葡萄、棉花,冬天由村里组织去近旁的“绿宝”
期刊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素有“万山之祖”、“冰川之父”的帕米尔高原,不仅赐给人类千姿百态、连绵逶迤的冰峰雪山,更孕育和造就了一批平凡中凸显崇高的模范人物:爱民好医生吴登云、爱国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今天,又一位用信念镂刻精神丰碑、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大学生边防军医从雪山走来,他就是扎根边疆服务边防、情系百姓健康的新疆军区斯姆哈纳边防连大学生军医刘文轩。    面对三次调动毅然选择边防    
期刊
不到一人高的桃树已经开始挂果;葡萄架子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搭建,但葡萄藤已匍匐在地上开始长出果实;拇指般粗细的榆树,正成片成片地在风中摇曳,还有那满山的野草,野花隐隐约约地点缀在其间,时隔两年,6月25日记者再次走进北阳山不由得为之一震:北阳山终于变绿了!  2008年4月,为采访在北阳山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的两位年轻人——石河子乡农民许登金和滕继功,记者第一次走进距离石河子市约10公里的北阳山。当时,
期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4个师(1个建设工程师,13个农业师),目前,兵团共管理着石河子、五家渠等s个市,而根据兵团的新目标,原则上没有建市的8个农业师,需各建一座县级市。    “我有十几尊大炮,有(民兵)炮兵连,你没有吧?”7月17日。新疆天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庆人对前来石河子的大连重工集团董事长宋甲晶笑着说。年近七旬的郭庆人,是上世纪60年代,10万进疆上海知青的一员。他选择留在了新疆。 
期刊
今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金融援疆政策和落实方向进一步明朗。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终提出,金融援疆应在“提升资源产品附加值、边境贸易、教育、小企业、农村金融、消费金融”6个方面实现突破。    包头商业银行董事长李镇西一直对新疆很有兴趣,因为包商银行所擅长的农牧民、小企业信贷技术十分适合复制到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半个月前,得知国内金融机构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工作座谈会要召开,李镇西立刻订了飞往
期刊
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渭干乡帕合特勒克村像过节一样热闹。  艾则孜·艾迪里斯的“红色收藏室”搬进了新房,挂上了“新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两块牌匾。县里领导前来祝贺。乡亲们络绎不绝地来参观。艾则孜·艾迪里斯老人忙得不亦乐乎。“红色收藏室条件好了。有了这两块牌子就更好了,我要把收藏室办得更好,更多的群众会在这里学知识、受教育。”在两间崭新的“红色收藏室”里。艾则
期刊
新生代农民工走人城市,在打拼的过程中,他们渴望通过培训和教育来全面“提素”。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犹如狂潮席卷了中国大地。网络改变了生活,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80后、90后的精神世界。    网络,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海量的网络信息,让疲惫困倦中的他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寻觅情感上的依托。但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
期刊
“学校有个维吾尔族女孩患有先天性脑萎缩,行动不便。刚来时胆子很小,听到老师说话就会全身抽搐,班主任李老师认为女孩应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生活,不断关心她,后来,每天都有几个汉族同学用轮椅推着她上学……”  这个朴实的故事并非摘自报刊,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小学生写的感恩日记。  “感恩”、“塑形”、“融情”是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组织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关键词。  自治区
期刊
日前,中央电视台全国英语演讲风采大赛落下帷幕。经过10天7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新疆财经大学2005—2班玉买提·阿吉從全国25个赛区的11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总决赛的一等奖。这是历年来新疆各高校在此活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1988年,玉买提·阿吉出生在阿图什市,做生意的父亲因为不会说英语错过了多次机会,父亲让年幼的玉买提·阿吉一定学好英语,今年22岁的玉买提·阿吉已经学了16年的英语了。  
期刊
“老哥俩”的牵挂  夏日的阳光里,穿行在乌鲁木齐二道湾东社区曲折的巷道,不时能够看见来来往往的居民热情地相互打招呼;老人们面容祥和,在社区的绿化带旁驻足攀谈;维吾尔、汉、哈萨克等民族的孩子们在小院门口追逐着、嬉闹着……  这是个有着5042户、1.1万人的大社区,但常住居民只占五分之一,其他居民大多来自天山南北的各县市乡村,及祖国内地的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地,五湖四海的人们在乌鲁木齐实现着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