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谈婚论嫁”的秘密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岁儿子在幼儿园里有了“对象”
  一天,4岁的亮亮突然跟妈妈说了一个秘密,让妈妈不告诉其他人,并且不要笑他,也不能骂他。等妈妈答应之后,亮亮告诉她:幼儿园午睡时,他和邻床的一个小女孩乐乐聊天,乐乐说要嫁给他,亮亮同意了。谈婚论嫁?这才多大的宝宝呀!当时惊得妈妈目瞪口呆。
  后来,妈妈从幼儿园老师那里知道,亮亮最近很喜欢和乐乐在一起。每天他都围着乐乐转,要么温柔地抚摸乐乐的脸,要么认真地看着乐乐,每天吃完饭后,还耐心地拉着乐乐的手回教室……
  又过了些日子,亮亮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和芊芊结婚。”没想到亮亮的“结婚对象”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宝宝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也许,你觉得这个宝宝的故事不可思议。其实,这不过是他进入了婚姻敏感期的自然表现。
  通常,宝宝的婚姻敏感期在4岁左右开始,5—6岁时结束。进入婚姻敏感期的最初,宝宝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把自己的结婚对象锁定在爸爸妈妈身上。女孩对爸爸有了一个最基本和单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爸爸代表的所有男性,都充满力量,高大勇敢。而男孩也会对妈妈代表的所有女性有一个最初的认识,那就是温柔体贴,拥有温暖的怀抱。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认识慢慢发生着变化。他们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虽然对自己好,但和自己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是大人,而自己是小孩,小孩应该跟同龄的小朋友结婚。当这种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宝宝就开始在同龄的小朋友中选择“结婚对象”了。这时候,结婚只是表达他们“喜爱”的一种方式。我喜欢你,所以要和你结婚;我想和你一起玩,所以我要和你结婚;我想吃你的零食,所以我要和你结婚。这时,“结婚”成了表达他们内心喜欢的最直接的方式。
  最早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宝宝是“一厢情愿”的。只要自己对哪个小伙伴有好感,谁就是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一旦对方不乐意,或是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冷淡,或是无心的拒绝,宝宝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甚至痛哭不已。可是,喜欢或不喜欢实在是个十分个人的问题,别人没有办法命令。于是,宝宝只好默默承受这种失落和痛苦。
  等再大一点的时候,宝宝对喜爱的对象表达好感时,就不会那么直接了。他们会用各种方法获取小伙伴的仰慕,零食在这个时候常常成为最有力的武器。宝宝会用吃的、玩的哄对方,想方设法帮助对方,甚至在小伙伴间发生冲突时,站在喜欢的小伙伴一方替他辩护,来获取对方的青睐,让对方同样也喜欢自己。
  大约6岁左右,宝宝就走出了婚姻敏感期。之后,会经历一个情感相对平静的潜伏期。
  善待宝宝纯美的情感体验
  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宝宝,有些常见的共性表现,对此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和应对?
  第一种表现方式:要求和爸爸妈妈结婚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建立完整的婚姻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对宝宝来说,只要他理解最基本的婚姻要素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向他解释,等宝宝长大以后,会和一个你喜欢的,同时她也喜欢你的异性结婚,不能和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当然不能和爸爸妈妈结婚。
  第二种表现方式:讨好,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送给他喜欢的对象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宝宝互相喜欢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成长的需要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件事使宝宝快乐,使他感到自己独特的意义,从中感悟来自同伴的关爱。所以父母对宝宝的行为不必阻拦,让宝宝内心充盈着快乐,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第三种表现方式:女孩幻想自己是美丽的新娘,开始喜欢带纱的裙子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童年是梦想的时代,对于宝宝们来说,童年的梦想也是真实可感的。他们用自己幻想的方式,去体会感悟人间的情感。并且,对美丽新娘的向往,会让女孩从外表到内心,变得越来越美丽可爱。聪明的父母,自然知道该怎样鼓励宝宝。
  第四种表现方式:他是我的王子,我是他的公主,我们要亲嘴,我们要结婚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每个宝宝都需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如果宝宝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将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会多一些理性。实际上,在宝宝的概念里同伴是没有性别的,对异性朋友的敏感,完全是纯心理的和精神性的。正是这份精神的力量,使宝宝变得向上、向善、自爱、自觉。引导宝宝经历这个过程,他们的心灵会更健康地成长。父母千万不能嘲讽宝宝。比如,看到宝宝互相手拉手或是你抱我我抱你,就羞辱他,这可就是对宝宝天大的曲解了,会给宝宝稚嫩的心灵留下伤害。
  第五种表现方式:嫉妒别人相爱,比如说,不喜欢小朋友将来嫁给“别人”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宝宝之间的友爱,往往有点像成人的恋爱。但是,一个人爱上你和一个人不爱你,不是你能决定的。到18岁再认识到这一点,就太晚了。婚姻敏感期发生在童年,宝宝就会自然地体验到这种情感,也能自然地承受其中的复杂情感内容。有了这份成长的经历,到宝宝六七岁以后,就能比较客观理智地处理这种关系了。
  第六种表现方式:为某个小朋友没来幼儿园而感到失落
  父母应有的理解和应对:其实,在正常的状态下,宝宝很早就开始寻找有情感倾向的伙伴关系。在爱和自由中,宝宝可以体验所有快乐和甜蜜的感觉。而某一天,这样的好伙伴没有来,自然难免怅然若失了。父母应该保护宝宝的这种情感表达,让他们在失落中学会坚强。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一  为人母后,拥有大段悠闲的阅读时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因此,当我偶遇到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母亲的羽衣》,不禁心有戚戚焉。每个母亲,当她还是女孩的时候,收藏的是美丽的羽衣。而有一天,当她变成母亲,羽衣就被悄悄锁起,从这一刻起,她收藏的是为人母的快乐与艰辛,子女的笑颜与泪水。  与儿子一起观看《寻宝》,正热衷于收藏各种石头的儿子问我:“妈妈,你收藏过什么东西?”我看着他,想对他说:“在没有你之
期刊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很喜欢阅读《莫愁·家教与成才》,它成了我精神家园中最富有营养的一株奇葩,我在它的陪伴下,懂得无条件接纳、倾听孩子,更懂得蹲下身,与孩子共成长。  一篇文章,一幅画面  第一次翻开《莫愁·家教与成才》,我立刻被它多姿多彩的内容吸引了。它有鲜活亮丽的图片,记载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它有专家答疑,帮你解决家教实际问题;它有生动具体的事例,让你如同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期刊
近日,德国蒂宾根大学研究员发现:睡眠能让婴儿记住特定物体并进行归类,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研究者邀请了一些9-16个月的婴儿参与试验,工作人员向婴儿重复展示了特定物体的图像,并说出一个虚构名称。彼此相似,只在比例、颜色或某些细节方面存在差异的物体名称相同。之后,一组儿童在婴儿床中睡觉,另一组儿童保持清醒。在随后的学习效果检测中,保持清醒的儿童忘记了大部分物体的名称,而打盹组的儿童不仅清楚记得每个物
期刊
在每个人绚丽多彩的童年里,童话故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它装点了孩子纯真的梦境,振奋起孩子幻想的翅膀。有这样一对父女,父亲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在每个夜晚给女儿讲述一个个神奇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并把它们写成了书;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年仅11岁的她用一年的时间写出十余万字的童话故事,目前有两部童话小说已签约等待出版。  10年书信10年心  2001年6月,葛欣得知妻子怀孕了
期刊
1  暑假开始前,是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日子,我所在的一个家长群里,有个爸爸叹息说:“唉,昨天晚上,老婆把儿子揍了一顿!”下面的家长马上心知肚明,一定是为考试成绩,一问果然,但结果只是因为孩子考了98分,没达到100分,妈妈是为孩子失去的2分而揍了他!下面就有家长为孩子鸣不平了,才2分而已,至于吗?孩子爸爸说:“关键丢了那2分的题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他没有认真写!”  下面再没有家长跟帖了,我也没有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一个在学业上成绩斐然的人,一定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源头活水,这些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从他童年时心灵深处积蓄的一池清水里淙淙流出。而这一池清水,谁为之蓄呢?每个人皆不相同,朱光潜先生的那一泓清水,则是父亲为他积蓄的。  当私塾先生的父亲朱子香
期刊
《西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这本书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道理和实用的教育方法,值得父母细心品读。  在看《西游记》的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太关注唐僧是如何教育弟子的,只是注意了他取经路上的种种表现,结果就得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唐僧除了会念紧箍咒、折腾孙悟空等弟子之外一无所能。这显然有失偏颇。  唐僧是一个凡人,一个胆子不大但意志坚定的凡人,正是他,把徒弟们
期刊
花花绿绿的休闲食品、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这些诱惑,如同一朵朵欲望之花,吸引着孩子。如何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引导孩子远离诱惑,彤彤妈的育子小故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每次只能选一个!”  邻居家的宝贝洋洋比彤彤大3岁,一次两家结伴去超市,洋洋购物的举动把彤彤妈惊呆了。洋洋将购物篮里装满了零食,最后又拿起两个玩具,站在收银台等妈妈结账。洋洋妈自然没有应允,但是呵斥责怪都不起作用,只见洋洋先是狠狠
期刊
(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具体规范:  3-6岁幼儿园阶段  1、饭前洗手,饭后洗手、擦嘴。  2、学会使用餐具,自己吃饭,不撒食物。  3、吃饭时不吵闹,不独占食物。  4、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挑食。  7-12岁小学阶段  1、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  2、夹菜时不在盘中挑拣。  3、等候家人一起吃饭。  4、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追逐嬉闹。  13-15岁初中阶段 
期刊
怎样帮助女儿面对第一次分别?  江苏南通一家长来信咨询:女儿马上要从幼儿园升小学,小朋友要分开,熟悉的老师也会分别。每当提起告别幼儿园的事,女儿总是眼泪汪汪。将来她会面对更多的分别,我该怎样帮助孩子对待分离呢?  答:您女儿所表现出的行为属于分离焦虑现象。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儿童失去安全感的表现。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儿童与亲人或者熟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