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amyaa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倡合作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新理念的数学课堂应是开放、自主、富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有不少的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会告诉他们的,他们只要接受老师的答案或者结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创造性就会被大大压抑,并逐渐被磨灭。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把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同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实践中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在低年级统计的教学中,课堂伊始,教师就从学生生日的情景进行谈话引入,并创设“集体生日会”这一情景,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三个月有多少位同学过生日呢?”学生很迫切地希望得到问题的答案,一下就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动手实践,参与探究,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堂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在课堂中教学要营造氛围,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动手尝试,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各有差异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如在教学年、月、日记住大小月的环节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营造了一个创新的氛围,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记住大小月,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发现规律。又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长边一样长;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宽一样长。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活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合作交流,提供探究学习和合作的机会
  1.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面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各自的想法、思路,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质疑,深化各自认识。
  2. 给学生提供探究合作的机会
  挑战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难于单独解决,这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集体感受成功,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合作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将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将会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喜欢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其他文献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学校管理因细节而成培增值。作为一名校长,要以前瞻的视阈确立有效策略,让办学理念扎根于学校肥沃的土壤之中。要认清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对学校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理性分析,知晓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现有的教育进行必要的继承和创新。校长要让办学理念被全体师生认同,从而形成共同愿景。  作为校长,要善于经营办学策略,为学校争取最大的资源,谋求最优发展。在办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校长要多看、多想、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既有数学课程的知识性特点,更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活动性的特点。“实践与综合应用”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并列为小学数学的四大学习领域,也是新课改结构性变革在小学数学学科的体现。就“神奇的七巧板”的研学课、练习课、设计课和展示课教学设计与评价这四方面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课型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七巧板;课型;教学设计;评价  一、“神奇
【摘 要】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然而,从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来看,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普遍较低。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学生时评作文现状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学生时评写作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时评写作;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
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放学铃响后,大部分学生就像雀跃的小鸟般欢快地奔出了教室。宽大的课室,迅速空荡起来,但,并不安静。因为里面有我,还有两个需要我“特别关照”的学生。教室的整个空间里充满着我那“歇斯底里”的责骂声和教训声,每一句都那样刺耳。我冷眼站在讲台前,尽情地表达着我的不满,恶狠狠地批评着那两个一而再,再而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那天我究竟说了什么,我已经不再记得,但我知道,那绝不是轻风细雨般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要使语文教学直接指向语文素养,迅速有效生成语文素养,就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体验来生成和获得的,体验对于生成语文素养有其功能上的特殊优势。体验式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帮助语文教学走出“受益少、进展慢、效果差、费时费力”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体验式学习  一、以生成语文
摘 要:“读懂孩子”是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今,我们听到或看到不少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不畅、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的悲剧。“读懂孩子”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只有真正研究孩子、读懂孩子,亲子关系才能自然和谐,教育才能“潜入夜”“细无声”。文章就如何读懂孩子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读懂孩子;家庭教育;沟通;倾听;学习  诗人菲利浦·拉金曾说过:“他们伤害了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读者在阅读中将情感体验倾注于笔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做阅读批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文章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工作实践,以“什么是批注?怎样做批注?如何落实批注教学?”为思路,從“统一标准,形成模式”“善于引导,培养能力”“科学评价,养成习惯”三大方面,阐述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批注能力和批注习惯的培养。
【摘 要】探索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有阶段性、有层次、有序列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实践礼仪、展示礼仪、知行合一,构建以礼仪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关键词】礼仪;习惯;培养;研究;小学生  一、研究概况  教学生礼仪就是教学生优雅地过一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使学生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培养学生讲礼貌、懂礼节,
【摘 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反映心理活动与专注程度的一种特征,有效的认知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配合。教师在课堂上调控学生注意力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时间分配、练习设计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注意力;小学数学;设问;时间分配;调控  
摘 要: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育人成才是一门精雕细刻的艺术。教育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只要渗透真挚的情感,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是以平等、真挚的感情来启发、感动受教育者,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教育,认识自己的错误、缺点,并能够及时改正。  关键词:情感教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