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无桃花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z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这些逃避现实的美好精神避难所的缔造者,同时又是摧毁这个梦想国度,把你拉回现实世界的毁灭者。
  “桃花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它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中逃避现实的理想隐居处所。这个“居所”最早出现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它是一个既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于现在,而存在于中国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精神避难所,表达古代文人批判现实的厌世情绪。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快速发展, 被物质占有的消费主义慢慢取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碧绿的原始森林,人类的道德正在为了物质沦丧的同时,我相信这个“桃花源”同样出现在每一个生活于城市中有良知的现代人的潜意识里。
  我借用了“桃花源”这个在古代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世界,来作为我“桃源纪”这个系列的开端。将衣着简朴的古代文人形象安置于以现实环境作为基础来重置与虚构的虚幻场景中,有意识地模糊了时间、空间以及文化上的界限。在这里古装文人并非是简单的文化元素,而是一个精神载体的象征。
  这个系列作品以古代传统绘画作为依据,以古代文人经常出现的,集会、作诗、饮酒、行旅、牧马为主要的行为模式,记录他们在以现实为依据的幻象场景中的活动。远观这些人物有年轻的读书人、也有年长的老者,在这里没有明显的阶层等级,没有富贵贫贱。有家畜,马匹在场景中闲散的活动,人、动物与环境呈现出一种平等祥和的理想境界,人物都以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出现。正如陶渊明写的那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个系列在不同观赏距离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观赏体验,远观人物场景和谐宁静,近看充满时空上的错乱,视觉元素上的混乱。仔细近距离观看则会发现作品中暗藏了很多隐喻性的机械和现代化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瞬间打破了之前安静祥和的气氛,画面一下子出现了一种紧张感,原本和谐的元素戏剧性的产生了对立的变化,暗示了这些元素之间的矛盾与关联。这些矛盾的产生达到了我一贯传达的对现代建设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这几组矛盾之间的反思。
  在2008年初,开始萌生了要制作一个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蓝本,以人物为主体的系列作品的想法。经过反复的选择和推敲,最后选定了以《桃花源记》为基础,它介于神话与游记,虚幻与现实之间 ,与我想表达的内容与气质恰巧完美的契合了。
  但不同的是,“桃源纪”并没有忠实原著,反而对《桃花源记》进行了较大的改写,比如在这些以“桃花”为基础的作品中,桃花无一例外,要么是已经花谢一地,花瓣随风飘逝的,要么是只有树干而不见花朵的,而原作中却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对《桃花源记》的极大颠覆与讽刺,传达了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随风而逝,无处可逃的消极晦涩态度,以及一种凄美而又残酷的绝望情绪。
  人物的处理上,我尽量以一种不明显但略显突兀的光线呈现于画面中,希望通过这种不自然的光线再一次提醒这种不真实的存在感。我要求演员表现出一种木讷,呆滞,无神的神情姿态。而且有时不经意的赤脚裸露着腿部等,有违古代文人礼仪的状态出现。仔细观察甚至还隐约可以看到假的胡子痕迹和在衣服上的定型夹子,我对这些破绽都刻意保留了下来,在这里暗示着这些都是佯装的古人,其实都是眼神迷离,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在这里象古人的精神气质已经荡然无存了。我特意在表情的设计上将这些特质凸显出来,将精神与肉体有意识的剥离,在画面上铺上一层莫名的虚无和荒诞的气氛。
  另外我在场景中保留了原本不经意地拍摄到的、就在现场的现代人的形象,有建筑工人、农民,也有旅行者和路人。这些与作品主题完全没有关联的现代人的出现看似像拍摄时的穿帮镜头,从另一方面确提供了这是一个虚构的幻象世界的佐证。也与场景中主体人物产生一种微妙的对比关系,将这种时空的错乱感与现实的存在感推向一个莫名的荒诞境地。
  我是这些逃避现实的美好精神避难所的缔造者, 同时又是摧毁这个梦想国度,把你拉回现实世界的毁灭者, 就如同陶渊明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我甚至有时候会幼稚的猜想,是否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完全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一直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在没有改变过呢,从未被外界发现,这样的地方是不是真有可能存在呢?
其他文献
鬼才又有新作了——这次加勒斯·普(Gareth Pugh)为芭蕾舞《Carbon Life》设计了戏服。加勒斯说自己希望表达的是:从人刚出生时的纯净无邪,到经历人生历练、看透世间百态后的无坚不摧。加勒斯从小就练习过芭蕾,所以他很轻松地示范了如何穿这件衣服翩翩起舞,“虽然看起来它是庞然大物,尖头鞋也似乎让舞者难以舒展开来,其实它却可以让脚做任何动作。”  如果你想知道穿这件戏服会跳出怎样的舞步,大可
期刊
Sass&Bide犹如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从草根步入“殿堂”,由街头走向高端——12年前,它从一个位于伦敦诺丁山波特贝罗市场 (Portobello Market)的小摊位走出来,主打 “牛仔女郎”。  1999年,莎拉-简·卡拉卡(Sarah-Jane Clarke)和海蒂·米尔顿(Heidi Middleton)开始在这个伦敦最著名的古董市场出售牛仔裤,她们购买一些简单的款式,然后把它们改造成
期刊
日本设计事务所Nendo最新推出了一组名为“Farming-Net”的系列作品,让人仿佛可以直触空灵。  初见日本设计事务所Nendo于今年新推出的“Farming-Net”系列时,以为自己看见了日本神话中“百鬼夜行”的烛火——当魍魉之王携其众妖,穿过弥漫的烟雾,飘渺中闪现的那朵朵光束。它们悄无声息地飘荡,似乎随时会隐匿于黑暗之中。于是不自觉地揣测起Nendo创始人佐藤大(Oki Sato)的内心
期刊
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曾说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就穿成什么样子。所以, Agi&Sam帮喊政治口号,为劳动人民争取权益;Magnus Lóppe重新定义绅士,让他们不再“齐齐整整”;Dion Lee将建筑服装再次提上日程;而J. JS LEE则干脆制造了3D华服。  Agi&Sam——完全不符潮流  来自英国伦敦的男装品牌Agi&Sam,可谓“极繁主义”,它将版
期刊
今年的斯德哥尔摩设计周,依然呈现北欧式从容与实用。在北欧设计师看来,生活是家具的唯一归宿。“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待在房间里,家具和宠物一样,是陪伴我们的好朋友。”  家具的加减法则  旅行住酒店时,我们常常会为没有足够的插座而陷入窘境。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设计团队Form us with Love最新推出一盏名为“Plug Lamp”的台灯,它的底座部分内置一个插座,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麻烦。如果你买了
期刊
2011年12月1日,82岁高龄的Francois Lesage先生去世。这位老人的离去引起了业界的震动,因为他正是法国顶级刺绣工坊Lesage的第二代掌门人。  在关于Lesage先生的许多文章里,我们不难读到如此英雄般的渲染:传统手工艺的捍卫者、世上最后一位刺绣大师、法国高级定制的神话。在这样的文本里,一个讲述传统手工艺被商业社会逼得几乎无路可退,甚至到了生死关头的故事正在展开,它有着近乎悲壮
期刊
近日,罗杰·维维亚邀请到7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时尚女性——刘嘉玲、邓爱嘉、秦舒培、叶明子、胥力文、曹颖惠、万宝宝, 在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的罗杰.维维亚店铺中举办的鸡尾酒会上与众多尊贵的宾客,共同来庆祝罗杰.维维亚全新产品线同时也是品牌另一标志性产品PRISMICK的隆重上市。
期刊
西洋击剑的“贵族血统”由来已久,也许我们羡慕不来那优雅的矫健身手,但大可学习这种优雅的着装之术——运动界里的极简风格。  SLVR 2012春夏系列:从带扣大衣、弹性细节皮夹克,到镂空皮革飞行员夹克和不对称剪裁背心,皆从击剑运动中获取灵感,重新演绎了击剑服的完美人体工程学形态和顺滑的线条,感官上简约整洁,品位和思想上则更为优雅。不管你对击剑运动是否有好感,作为现在最流行的“极简”风,SLVR能将其
期刊
有一家名为AQUA的家具公司因独特的手工制作而赢得各项设计殊荣。  如果问犹太人,他们的极乐之城在何方,他们会指向特拉维夫。现在的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国际化的都市。上世纪30年代,一批惨遭纳粹扫荡的犹太人逃亡到这里,他们带来的还有包豪斯风格以及美式玩意——这成为了特拉维夫现代设计的开端。如今这座城市的设计师们不经意延续了此种特性:综合、多元。有一家名为AQUA的家具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产品不见
期刊
以下这三对设计二人组,双方都在生活中贴近彼此,因为简单的执着和默契,选择了一起携手创作。在他们的作品中,设计师的个人情怀因为多了一倍,从而显得更加浓烈。  匠人信仰  马尔盖拉区俗称是威尼斯的“丑姐姐”,上世纪20年代成为工业区,虽与威尼斯市中心的美景仅隔了一片咸水湖,但面貌却与后者截然不同。可是设计师艾丽卡·加瓦赞(Enrica Cavarzan)和马可·扎瓦诺(Marco Zavagno)却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