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这对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语文的美育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高中师生越来越重视对古诗词的鉴赏学习。而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多多,但有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来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采,还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我曾要求学生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呢?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二、把握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常会出现一些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乍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把握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趁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括号中的字词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把握词语的增减变化
大凡名家之作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笔者感触颇深。
词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词作名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让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试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的身世进行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真可谓字字有力,字字有神,字字有情。该句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的悲戚之情,深刻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凉、沉痛与辛酸,从而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寡居而产生的内心苦痛,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奇不已。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心中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是无味的啊!
五、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词的语言鉴赏可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例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抒发的是杜甫痛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发的是陆游的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使师生在反复吟诵推敲中发现,原来诗词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的是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无比的震撼力啊。再如婉约派的“晓风残月”与豪放派的“大江东去”,理论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理论辨析,而是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哀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在阵阵诵读声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到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诗歌的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中)
一、把握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来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采,还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我曾要求学生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呢?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二、把握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常会出现一些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乍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把握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趁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括号中的字词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把握词语的增减变化
大凡名家之作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笔者感触颇深。
词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词作名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让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试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的身世进行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真可谓字字有力,字字有神,字字有情。该句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的悲戚之情,深刻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凉、沉痛与辛酸,从而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寡居而产生的内心苦痛,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奇不已。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心中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是无味的啊!
五、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词的语言鉴赏可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例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抒发的是杜甫痛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发的是陆游的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使师生在反复吟诵推敲中发现,原来诗词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的是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无比的震撼力啊。再如婉约派的“晓风残月”与豪放派的“大江东去”,理论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理论辨析,而是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哀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在阵阵诵读声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到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诗歌的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