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阿尔茨海默的路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80岁,目光呆滞,完全不在意身边的人与事,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从早到晚,她只是低着头,哆哆嗦嗦地把衣服扣子一颗颗解开,再把衣服一层层扒下来,好像它们是累赘的身外之物。她也喜欢抓扯棉被和枕头,把它们拉近、推远,直至推下床。累了,她就“嗯嗯啊啊”地喘息一阵,接着周而复始。保姆只好在旁边阻止、劝说,并替她穿上衣服。
  她的儿子是我早年的同窗,人很孝顺,请我去家中看看她,希望能尽量想想办法。我首先想到的是给她穿上尿不湿,再做些像小婴儿穿的那种连体衣裤,开裆后装上拉链,免得她穿来脱去地受凉。到她家时恰好是午饭时分,鱼丸、鸡汤端了上来,她眼睛一亮,面有喜色道:“饭饭、饭饭,吹吹、吹吹。”看到母亲日复一日地返老还童、不可理喻,儿子的神色凄凉而张皇。一老一少两个保姆轮班侍候着,皆表情木讷、睡眼惺忪。
  我大致检查了她的身体,又看了看她的病历和体检报告。她一直遵医嘱服用扩血管和降血脂的药,五脏六腑都没什么大问题。于是,我准备让她吃点儿安眠药,至少保证晚上能睡几个小时,以免体力消耗过大。
  春寒料峭,雕花的木窗外,泡桐树淡紫色的花恣意地开着。此情此景却让人揪心。她曾经是耳鼻喉科医生、女中豪杰。当年,她工作繁忙,常常超负荷运转:坐门诊、管病房、上手术、写论文、带学生……年纪渐长,她体力不支,早早就与儿子商定自己退休后要彻底休息,不返聘,也不私下给人看病。儿子也认定,母亲晚年的重点只有一个:休息,休息,再休息。因此,儿子想方设法收拾好这个安静的院落,让母亲颐养天年。在这里,一切都不用她操心:不用买菜做饭,一日三餐都有人送上楼,衣服不用洗,家务不用做,只管浇浇花、看看电视就好。一直以来,她除了工作别无爱好,也没几个朋友。结果,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她几乎是枯坐在阁楼上,看尽了泡桐树花开花落。
  刚退休那几年,她曾经烦躁、生气、哭闹、骂人,甚至出现过幻觉。去精神科看过医生后,她吃了一些相关药物来控制情绪、增加睡眠。这更让儿子觉得,她需要加倍休息、认真侍候。儿子在家时,每天早晚都会上楼问安。但儿子工作忙,老是出远门,没法常常陪伴她。起初,她还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慢慢地就开始在窗前张望、踱步,后来就干脆不睡觉、不吃饭,专心倾听楼下的动静,直到儿子回来。于是,儿子只好尽量调整工作,守在她身边。有一次,儿子实在有事要出差,只好对她说:“妈,我要出去几天,你看不到我不要着急啊。”话音未落,她就一把抱住儿子的腰,坚决不松开,最终儿子误了航班。此后,儿子就再没出过远门了。年年岁岁,窗外的泡桐树越长越高大,紫色花朵遮天蔽日。她越来越沉闷,电视不看了,花不浇了,也不再打量窗外,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脸上越发失去了表情。渐渐地,她竟然连儿子也认不出了。
  谈起这些,同窗喉头发硬,对自己为母亲一手安排的享清福的生活痛心疾首。他知道,与她同龄的好多同事仍在坐门诊、上手术、讲课、带学生。忙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不应与世隔绝、无所事事地闲坐家中,她需要充实忙碌的生活——见许多人,说许多话,走许多路。
  然而,当他意识到这些时已经太晚了。生命在于运动。人是“动”物,身心都要“动起来”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仔细想来,上天对死亡做出了颇为恰当的安排。在临近死亡之际,让个体进入木然、迟钝甚至失智状态,借此安稳离世。按照自然规律,如果个体在身体之火熄灭时,心灵之灯也同步枯竭,那就是做好了身心两方面的准备去迎接死亡。这是非常圆满的结局。遗憾的是,对某些个体而言,心灵枯竭来得太早,就像同窗的母亲一样。虽然心灵之灯几近枯竭,但她的身体活力尚存,还有足够的精力来脱衣服、扯棉被。哀莫大于心死,她悲剧的核心是老年失智已发展到最后阶段,回天乏术。
  无论城乡,大多数老人以后的理想去处很可能是一些类似于养老院的机构。如果这些机构能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多种高质量的精神活动和适度的体力活动,让他们的身心都处于活跃状态,保持着七情六欲,一起高高兴兴地有所为、有所学就好了。多年來,我一直关注此事,也相信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其实,很多老年人想做点儿事情、学点儿东西、受点儿教育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年轻人。
  (陈 旭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本刊节选,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英特尔公司的安迪·格鲁夫以“硅谷有名的偏执狂”“乔布斯的偶像”之称被世人膜拜,但在半个世纪前,他还是个刚毕业五年的“愣头青”。当时,他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加入英特尔。两年后,英特尔就遇到了麻烦:因核心产品存储器合格率低,在仓库中积压成山。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可能会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技术出现了——微处理器。  那时,英特尔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全力拯救存储器业务,要么孤注一掷开拓微处理器业务。但英特尔选
期刊
在一个实心正方体的6个面上,写有6个连续的自然数。从某个方向看,看到的面上的整数是6,7,8。另外,从某3个方向上看,看到的3个面上的整数之和分别为16,17,23。那么,6,7,8这3个面的对面的整数分别是( )  A.5,9,4 B.4,9,5  C.10,11,9 D.5,4,9  E.3,5,4  (答案见下期)  智趣  2019年第6期智趣答案:  一、答案:A  解析:(如下图)
期刊
去年夏天,我是在卡德纳比亚度过的。  这是科莫湖畔的一座小城,隐藏在白色的别墅和苍翠的森林之中,极为迷人。即便是在那些比较热闹的日子里,这座小城依然宁静平和。旅馆里空荡荡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客人。每天早上看见有人还坚定不移地待在这里,我就惊讶不已。  最使我诧异的乃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他非常高雅,很有教养。从外表上看,他介于举止得体的英国政治家和巴黎的花花公子之间。他从不参加任何水上运动,整日注视
期刊
画完《一条线的故事》,我悟得这么一个道理:大凡艺术作品,比如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文学作品,当然也有画,其中都是有秘结的。秘结包括了回忆、思念、向往,或者愤恨和哀怨。我们读李商隐的诗,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觉得好,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自己的情事。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绝不是为我们写的,古人也不会像现在的作家,为写作而写作。他一定是给具体的人写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凄美的故事,遗憾的是
期刊
根据2018年4月《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虽然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80后”“90后”“00后”中,只有32%的人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现状。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调查数据表明,53%的日本大学生一天的读书时间为零。  一方面,年轻一代有远离书籍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日益依赖社交媒体。  2018年脸书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2亿。前不久,美国网友开展了一场脸书使用
期刊
一個读书出身的人,谁没有母校呢?但我的母校和我的经历一样,显得有点儿……复杂。  我父母都是军人,1948年,他们从山西昔阳渡河南下,父亲在野战部队,母亲在公安部队。他们在栾川我就在栾川,他们到洛阳我就在洛阳……在邓县(今邓州市)、在南阳……他们频繁调动,我便随队搬迁,不知道到底换了几所学校。因为辗转不定,这个学校与那个学校的教学进程又不相同,教学质量也各有差异,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臭”——除
期刊
多年来在富豪身边充当旁观者,让我有机会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有品位的有钱人,他们追求的目标竟是过简单的生活,而且越有钱的人,越觉得过平凡的生活非常奢侈。他们的郊区“宫殿”越宏伟,他们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都市公寓的向往就越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他们觉得很奢侈:他们不想每天坐在高贵奢华的餐桌前,独自享用私人主厨专为他们烹调的山珍海味;他们渴望亲自上菜市场(能去超市的话更棒)挑选
期刊
绘画是诚实的艺术,没有欺骗的可能,不是好,就是坏。  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做不到完美。错误几乎总是一种神圣的自然,不要试图改变它们。相反,应该把它们合理化,彻底地理解它们。  第一个把年轻女子的脸颊比作玫瑰的人是一位诗人,而第一个重复这种比喻的人是一个白痴。  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区别就像宝石一样:看起来最真实、最耀眼的那些总是假的。  6岁时,我想成为一位大厨。7岁时,我想成为拿破仑。从那
期刊
古玩行里最好玩的故事有两种:一是上当,一是捡漏。可以说,人情世故尽在其中。  一个广东老板到内陆城市看货,到的当天突发疾病,住进医院。谈好的生意做不成了,文物贩子们大失所望。其中一个乡下文物贩子却对众人说,机会来了。众人笑他,买家已经住进了医院,机会在哪里?他笑而不言。  他买了很多补品去看病人。广东老板独居异乡,卧病于床,无依无靠,十分孤寂,看到他来自是喜出望外,如见亲人。他当即在医院住下,衣不
期刊
1947年,康奈尔大学迎来了一位讲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教授。这名年近五十的男子相貌平常,眼中却颇有几分傲慢。因为不善言辞,他的课堂授课基本依赖讲稿完成,差不多就是照着念。幸好这门课在学生中口碑颇佳,因此常常座无虚席。显然,此前7年韦尔斯利学院的教学生涯已经给他积聚了一些名气,很多学生早就了解到:他姓纳博科夫,是一名俄罗斯流亡贵族,文学品位极其刁钻,对大作家的点评犀利透彻,常常能提供惊人的视角,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