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学校不仅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背景,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所学校由历史传统积淀而成的校园文化,彰显着学校管理团队成员的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对他人、对社会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大力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我校在利用教学楼后的空地,开办了“开心农场”,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划分区域、分班认养、竞聘上岗、责任到人,“小小农学院”正式成立了!在农科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选种、育苗、除草、灭虫、施肥、搭架、传粉、采摘,辛勤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开心农场里采摘瓜果,收割小麦、玉米……播下春天的希望,感受夏季的忙碌,收获秋日的果实,共享丰收的喜悦。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心里孕育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种子。使置身其中的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不断加强生态教育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通过小本课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
3、发展系列主题教育文化。
发展系列主题教育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文化,是生态化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我校在德育文化建设中,最丰富多彩、最受学生欢迎、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系列主题教育的活动。新生入学,学校为他们举办开笔礼——引领孩子们身着汉服步入求知路、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诵读《弟子规》、《论语》,著名书法家指导学生启蒙描红、学写“人”字,礼谢亲师……孩子们浸润先贤智慧的光辉,沉醉于儒家文化的熏陶,怀着感恩的心开始人生的学习之旅;为六年级毕业生举办以“情满龚三,幸福起航”为主题的状元礼,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眷恋,对师长的感恩。毕业生走上庄严的状元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象征着美好祝愿的红丝带,集体朗诵《我是母校的学子》……这样做,就是想让每一个从龚三走出去的孩子感念师恩、感念同学情谊,让承载了独特的教育内涵的毕业典礼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永久难忘的回忆!简单的仪式承载着学校对学子一生的期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具体化,让精髓的思想形象化,点燃孩子心中渴求知识的欲望,播种好学上进的种子,使每一个学生在文化的影响中,明确了人生应该有怎样的生命历程。
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关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态系统,形成具有魅力的学校特色文化,既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学校生态文化正如水一样容纳百川,助长万物,它将中华文明最宝贵的人文精神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为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注入养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甘肃】
一、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大力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构筑一个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文化底蕴,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我校在利用教学楼后的空地,开办了“开心农场”,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划分区域、分班认养、竞聘上岗、责任到人,“小小农学院”正式成立了!在农科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选种、育苗、除草、灭虫、施肥、搭架、传粉、采摘,辛勤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孩子们在自己的开心农场里采摘瓜果,收割小麦、玉米……播下春天的希望,感受夏季的忙碌,收获秋日的果实,共享丰收的喜悦。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心里孕育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种子。使置身其中的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不断加强生态教育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通过小本课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
3、发展系列主题教育文化。
发展系列主题教育文化。系列主题教育文化,是生态化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我校在德育文化建设中,最丰富多彩、最受学生欢迎、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系列主题教育的活动。新生入学,学校为他们举办开笔礼——引领孩子们身着汉服步入求知路、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诵读《弟子规》、《论语》,著名书法家指导学生启蒙描红、学写“人”字,礼谢亲师……孩子们浸润先贤智慧的光辉,沉醉于儒家文化的熏陶,怀着感恩的心开始人生的学习之旅;为六年级毕业生举办以“情满龚三,幸福起航”为主题的状元礼,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眷恋,对师长的感恩。毕业生走上庄严的状元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象征着美好祝愿的红丝带,集体朗诵《我是母校的学子》……这样做,就是想让每一个从龚三走出去的孩子感念师恩、感念同学情谊,让承载了独特的教育内涵的毕业典礼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永久难忘的回忆!简单的仪式承载着学校对学子一生的期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具体化,让精髓的思想形象化,点燃孩子心中渴求知识的欲望,播种好学上进的种子,使每一个学生在文化的影响中,明确了人生应该有怎样的生命历程。
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关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态系统,形成具有魅力的学校特色文化,既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学校生态文化正如水一样容纳百川,助长万物,它将中华文明最宝贵的人文精神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为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注入养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第三学校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