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五大变化看语文高考趋势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化一: 实用类文本语料
  选择科技类非连续性文本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文本见本刊第44—45页)
  7.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
  (1) 事实依据: (2分)
  (2) 理论依据: (2分)
  考生A: 实用类文本是科技文,阅读量大,主观题让我们概括事实和理论依据,这是以前没见过的。
  考生B: 科技文是平时接触比较少的,又是图表又是不连贯的文本,读起来很费力,一时手足无措找不到突破口,对答案时发现两道选择题都做错了。
  考生C: 实用类文本里有图表和采访片段,这是试卷里一处出乎意料的地方。乍一看,有点慌,但仔细读了以后,发现图表呈现的信息比较清晰,和选择题里的选项对照起来看,反而比纯文字容易看懂,可以更直观地排除选择题里的错误选项。总之我认为,实用类文本比以前考得理性,答题不能太钻牛角尖。
  老师A: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昙花一现,还是今后高考的选材方向?
  变化二: 文学类文本命题角度有变,
  答题套路不再好用
  趨势解读
  向“真实的阅读”靠拢,呈现多角度、多媒介、多来源的材料或是趋势
  一些同学对实用类文本“阅读量大”的感知,更多可能来自材料呈现方式的变化,即文本由一个长篇变为三小段文字加一幅图表,于是有点不熟悉、不适应。这篇小阅读是“科技文”吗?我觉得也像“社科文”,但这并不很重要,它们都是非文学的“实用文”。主观题的提问模式与前些年稍有不同,过去都是一个问题,今年则一分为二,要求分别概括出“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对于这些变化,考生C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乍一看,有点慌……反而比纯文字容易看懂……”
  这类非连续性文本并非纯文本,更接近我们当下常有的“跨媒介”阅读情境。这类文本,内容来源多样、真实,需要同学们在阅读时对信息进行辨识选择,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的阅读更接近“真实的阅读”。
  至于“非连续性文本”是不是今后高考选材方向,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材料、考查方式会越来越向“真实”靠拢。具体地说,围绕一个主题,呈现多角度、多媒介、多来源的材料,可能是一个趋势。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文本略)
  10.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1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12.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13.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考生D: 今年这篇散文还是容易读懂的,但是题不好答。“语言特点”这类题目本来就接触得少,第10题还把它和“情绪”结合起来一起考,就更难答了!第11题考的“艺术效果”,平时往往和“作用”一起考,是“作用”里的一点,现在突然变成单独的大题,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分几点作答。
  考生E: 文学类文本考查让人摸不着头脑,老师教的答题套路、平时积累的东西基本用不上了。比如第11题问“连用10个‘一’的艺术效果”,答案里写着“有开有合”,这我真的答不出,很无奈。
  老师B: 去年要理解“诡异的光”,今年要分析“语言特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从命题到答案的设置会越来越冷门吗?
  趋势解读
  从命题到答案设置,可能会越来越喜欢把“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或“表达效果”直接挂钩
  同学们所说的“看得懂文章却答不了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以为自己看懂了文章而实际上未必;二是我们“看不懂题目”,不知道它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如果我们真读懂了文章,也看清了题目要求,应该基本上不存在“答不了题”“得不了分”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参考答案只是答题方向、答题要点,评卷时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具体、丰富、全面的评分标准。比如第11题问“连用10个‘一’的艺术效果”,即使答不出跟参考答案一样的“定格在一个特定场景”,但能答出“带入情境”“身临其境”等相近的意思,一样可以得分。
  值得留心的是,考查“语言特点”其实并非“新题”。201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中的第12题“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就是把“语言特点”与“思想内容”直接挂钩,其背后的意思是:不同的语言特点必有不同的表达意图、效果。   今年浙江卷的第10题也是把“兴奋情绪(思想内容)”与“语言特点”直接挂钩,第11题把“10个‘一’(语言特点)”与“艺术效果”直接挂钩,看起来确实省略了老师、同学所熟悉的“语言”与“效果”的“中介”——“艺术(写作)手法”,于是同学们会觉得“老师教的答题套路、平时积累的东西基本用不上了”。
  但不得不说,“语言特点”与“艺术效果”或“思想内容”直接挂钩,更接近于“表达实际”。“文学”就是“修辞”,就是“特殊”的表达,所有“不一般”的表达都具有“不一般”的思想内容、艺术效果。这种“不一般”的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情境变化无穷,没有“定数”。而所谓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则是我们为了方便理解而概括出来的,相对固化、有限。
  文学作品考查从命题到答案设置,不会越来越“冷门”,但它有可能会越来越靠近“真实的表达”,会“疏远”一些“人为的”“僵硬的”甚至外在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效果)”而存在的考查内容。只要我们能关注文章表达的“不一般”之处,并且能理解这种“不一般”指向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我们就不容易失分,即使不知道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变化三: 古诗词鉴赏考查“冷门”手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考生F: 今年语文卷主要难在一些创新的问题,比如古诗词要我们赏析“点染”手法。虽然题目中给出了结合《雨霖铃》的提示,但我真的没有复习到啊……
  考生G: 送别诗一般都是表达离别不舍之情,但要赏析诗里的点染手法,一时却无从下笔。平常对点染手法接触不多,考试时间紧迫,我就写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些手法并解释分析了一下,估计拿不到几分。
  老师C: 古诗词赏析考查点染手法,虽说和课文有关联,可以说是回归课本,但它是写景的不常用手法,考查这种手法是不是太冷门了?今后的古诗词复习需要更“细抠”那些“冷门”“小众”的知识点吗?
  趋势解读
  单纯“知识点考题”以后应该会减少,关键是要读懂诗歌,看清“不一般”的表达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点染”可以算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而且在《雨霖铃》一文的课后思考题中出现过,只不过在教学时,老师、同学未必会注意到它。所以“点染”出现在试题中,虽有点“意料之外”,但也算“情理之中”。
  类似的“知识点考题”,即单纯考查某个名词术语,尤其要你指出“这是什么”的试题,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少——今年浙江卷第20题考查的是“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而不是问你“什么是点染手法”。当然,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点染”,确实会影响答题的准确度。但正如前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0、11题的分析一样,如果我们能答出其表达特点,比如“用写景来抒情”“用景物来渲染情感”等,即使没有提及“点染”这个词,也是可以得分的。
  手法确实有很多,凡“不一样”的表达,我们都可以给它起个“手法”的名字。我们的古诗词复习自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细抠”“手法”,而应牢记读懂诗歌,看清题目“不一般”的表达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变化四: 作文题材体现时事政治性,文体不再局限于论述文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生H: 我认为今年语文高考最出人意料的就是作文,“浙江精神”是有点政治性的,题目要求又仿佛给人一种写记叙文的感觉,有点奇怪。
  考生I: 写作文的时候最“悲伤”的就是平时太少关注新闻,事例都举不好。让我们不要死读书,大概是這个作文题的目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今后肯定行不通了。
  考生J: 作文是我没有接触过的题材,一看到就觉得很空洞,难以下手。写作时一心觉得它“太大太空”,论证素材很难找,当然这和我对社会时事关注较少也有关。考后仔细想想,可以拿我们新青年的精神风貌与旧时代作对比,可以拿社会发展作对比,还是有很多可写之处的。
  老师D: 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其实并不矛盾,作文题立足浙江谈精神,也是接地气的。问题是这样的关注社会、与时事政治有密切联系的作文导向会不会持久?文体的回归是不是明年高考的复习导向?
  趋势解读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界人生,让写作变得更为真实、有用
  衡量作文题的优劣,常有两个基本标准:考生好上手吗?有纵深空间吗?今年的作文题应该是“好写”的,同时也能给高手们留下足够宽广、深刻的发挥余地。从命题角度看,它是不错的题目。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任何内容的语言材料都可以是语文学习的对象,任何题材都可以写作,没有什么内容的题目是语文课程所不能写的、不能写得好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文学、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地位,更不应该把阅读、写作的对象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如果只看到这个作文题的“政治”“时事”特点,那说明我们可能是用“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它,而不是用语文的、命题的视角。
  老师D见解高明:“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其实并不矛盾,作文题立足浙江谈精神,也是接地气的。”考生I “让我们不要死读书”的看法很对,但解决办法不仅仅是平时多关注新闻,而应该是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还有就是多思考、深思考。考生J在考后的思考就体现了这一点。
  仔细审查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它跟我们的生活、周围的人、平时的思考有密切联系,它要求我们写的是“作为一个浙江青年,我怎么看待浙江人、浙江精神……”,浙江青年谈浙江,需要动用从小到大在浙江的生活积累、关于浙江的知识积累啊!哪里一定要是什么“政治时事”呢?!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界人生,让写作变得更为真实、更为有用,让写作为表达我们的思考和情感服务,是我们高中写作教学一贯坚持的方向。我们不应过多纠结于“文体”,高考中需要的是“好作文”,而不是“好文体”,也就是说,无论写论述文还是所谓“散文”,写得好才是硬道理。2016年高考规定写论述文,但2017年、2018年则放弃了这种明确的指定,给“文艺性”见长的同学留出了写作“非论述文”的空间。——当然,在我看来,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高校继续深造的要求,写作论述文可能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实用”表达能力、理性思维品质。
  变化五: 整卷聚焦时事政治,
  阅读量增大
  考生K: 今年整张语文卷都体现了对目前浙江时事、政治焦点的关注,以前从没想过语文卷会这样。
  考生L: 我觉得高考阅读量明显增大了,作文题目学全国卷,比较政治化。
  考生M: 我有同学说来不及做,作文匆匆结尾,我自己做题时没有感觉到阅读量变化的影响,但答题时间是比以往要紧一些,写完作文基本没时间检查前面的题目了,可能有些题目难答才做得慢了。
  老师E: 语文卷增加阅读量应该是趋势,接下来会继续加量,还是保持目前的阅读量呢?如果加量,会加多少?应该让一线师生知道,才好有所准备。不然,大家都觉得试卷字数相当稳定,也就不注意了。
  趋势解读
  今后需要更多关注“具体情境”“典型任务”
  与其说整卷聚焦时事政治,不如说2018年试题更多了一些“现实生活”内容,更加“真实”“有意义”。浙江卷的阅读量增加并不明显,即使以后会不断增加,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搞“大躍进”,我们不必过于担心。
  2018年的试卷提醒我们,之后要特别关注的可能是“具体情境”“典型任务”。这两个词来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相信它们在之后的命题中会受到更多重视,应引起老师、同学们的注意。通俗地讲,简单地说,就是让语文学习、考试更接地气,内容变得更为真实,更多地为“现实人生”服务,为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服务。
其他文献
自打我记事以来,大年初一都是和小伙伴一起度过的。即使现在上高中了,和童年玩伴少了一些联系,但这仿佛是个约定,大年初一我们要一起过。  我的老家在四川,大年初一这天是不用做任何事的,即使平时再忙碌的人,也会在这天好好休息。我们那边的习惯就是,在初一这天去泡茶馆,有些人会打牌,有些人爱聊天。当然这些是大人的活动,专属于孩子的便是约上一群小伙伴到处去玩,想去哪就去哪。  我生在农村,大年初一,我们一群小
期刊
每个人生命里都有一条老街。少时记忆里的,长辈口中的,清晰或模糊。老街上的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那条街,去到繁华的都市,渐渐学会很多事,忍耐很多事,咬牙去做很多事。那条街就成了一座纯真博物馆,所有发生过的事,仿佛加了滤镜,加了回不去的诅咒,从此存放在青春的角落。  我找到了差不多六条叫米格尔的街,可是哪条街上都没有我家的房子。  ——《米格尔街》,维·苏·奈保尔  关于老街的文学作品,我首先想到的就
期刊
《史记》里讲:“鸡鸣吠狗,烟火万里。”  刘禹锡说:“云间烟火是人家。”  仔细想想,果真。人声及处,便有人家;人家落处,必有烟火;云间烟火,星点人家;万里烟火,天下太平。那冉冉的烟火,沾着黎明的一畦露水,糅着农人挥洒的汗水,用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温热唤醒倦狗晨鸡的吠鸣,升腾起农家新的一天。  我与烟火的缘分,始于外婆家的灶台。小时候我常回外婆家,那回我骑在堂屋的长凳上晃荡着两条腿,等着喷香的晚饭端
期刊
每个来布拉格的人都出自不同的原因.对于绝大多数的国人而言,整个捷克他们唯一能叫得上名字的城市,大概就是布拉格了;而对于一小部分的文艺青年来说,布拉格之所以为布拉格,是
期刊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和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是紧密关联的。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已经逐渐关注和重视工匠精神层面的培养,包括品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等,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其多维坐标和实施路径。但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息扫描,主要有如下四个维度。  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全面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院
期刊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消融术前方案制定及消融术后近期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1.对拟行微波消融术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肿
会议概况: 创新教育科研方式,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rn3月12日, 2018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教育研究联盟论坛在广州召开.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厅副厅
期刊
探访秦岭,揭秘自然,关注生态,以林业为主线的大型特别节目《秦岭探访》,近日将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推出,这是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共同策划的。7月1日,在国家林
提高颚式破碎机齿板磨损寿命的三种方法是,正确选择破碎机的结构参数,定、动齿板换位使用;合理选用材质。 Three ways to improve the wear life of jaw crusher toothed pl
我们对豫西某金矿的高铜低金硫精矿,进行了氰化提金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预先浮铜-浮选尾矿氰化流程及直接氰化两段浸出工艺流程,都能得到比较高的技术指标,但前者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