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使数学课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关键字数学课;活跃;生动;改变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384
数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像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像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用游戏形式创造出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里球的顏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
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三、以故事情节,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有些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小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小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找吧!学生听完,都活跃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小的错了。
又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的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了。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们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在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才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字数学课;活跃;生动;改变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384
数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像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像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用游戏形式创造出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里球的顏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
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三、以故事情节,让数学课堂“鲜活”起来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有些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小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小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找吧!学生听完,都活跃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小的错了。
又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的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了。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活动”起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们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在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才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