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形成与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仅仅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一定历史水平相联系,文化产业的形成与融合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与融合发展,为文化立国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实现创造条件。
  关键词: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形成与融合;文化产业
  在人类的创新体系中,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思维方式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教育方法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等等。其中,科学技术创新更具根本性,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断获得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础性手段,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传递思想情感、传承经验技能、提升和开发人类潜能的基础性手段,是社会制度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手段。
  一、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仅仅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一定历史水平相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最积极最革命的决定性渗透因素,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仅仅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水平相联系。
  1.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的形成仅仅是科学技术创新积累的历史产物。社会分工是指不同的经济单位在全社会范围的生产专业化或专门化分工,它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语言、劳动工具等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和运用,以及世代传承积累,推动着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获得提升,剩余劳动产品出现和增多,为社会分工和不同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手工业产品生产兼有人类智慧劳动的因素,是科学技术创新及其生产运用的过程或状态。没有原始的科学技术创新,就没有原始的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也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产物。首先,只有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累积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和畜牧业才会出现大量剩余产品,手工业生产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才产生了大规模交换的需要,也就是说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结果。其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本身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商业和商人的出现与存续,需要运输各种劳动产品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如车与船以及马帮器具,均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产物。
  在国家政权和手工业生产作坊及商人买卖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特别是水运发达的地区,逐渐产生了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城与市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早期的人类城市。随后,在科学技术创新的作用下,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腦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同时在地理上也出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我们认为,科学技术创新是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形成的根源。
  2.科学技术创新蕴涵着社会分工和产业界线的形成与融合发展的双重动力。
  在社会分工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创新,蕴涵着双重的发展动力。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生产资料领域的不断扩大,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科学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劳动视野,人们的劳动活动范围突破肉眼的界线,不断伸向广阔的宇宙,不断深入微观世界;生产领域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商业,发展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产业及产业分化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其二,科学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且也促进着社会分工的融合。这种融合发展,最早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融合发展上。原始社会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是在广袤的地理空间上实现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交换关山重重、及不方便,大规模的互市交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科学技术创新较多,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区首先开始了在农业为主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养羊、养牛、养马成为农业生产区的主要副业产生,支撑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完善。
  科学技术创新蕴涵的双重发展动力。人类社会经历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将世界各国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是,产业融合发展也在同时进行,合金钢科学科技创新推动了钢铁业与材料产业的合融发展,电报机科学科技创新推动电力产业与邮政传递产业融合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将产业分工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形成了一种双向作用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任何一个大型产品,如飞机、轮船、航天器、大型计算机、互联网等等,都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任何单一产业都不能制造这些大型的机器设备,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状态。与这种融合发展相对应,产业分工更加细微化。由于大型机器设备的零部件生产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产业愈来越细,产品细分市场愈来越小,各种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了国际垂直分工。
  产业分工与融合发展的双重态势,在理论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马克思把工业革命后的产业分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和第二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并研究和寻找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函数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种研究范式,就包含了产业分工与融合发展的内在实质,即把两大部类中各种产业发展的总和,看成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客观依据。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创新蕴涵的促进社会分工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双重动力作用更加突显,使得各国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谁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占居主导地位,谁就在产业分工与融合发展方面领跑世界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和方向;谁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谁的产业分工与融合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文化产业的形成与融合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在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文化产业是指为市场进行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各种支撑、参与等活动的集合。   1.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分化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业态和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为市场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具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各种支撑、参与等活动的集合,但这种集合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结构,丰富和更新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产业形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
  首先,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分化发展。早期的文化产业仅限于狭义的演艺业和和出版业等。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演艺、教育、传播、旅游、互联网等产业相继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状况,有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创新在原有文化业态上的创新发展,如传统戏班的演艺业发展为电影、电视演艺业,传统纸质出版业发展为电子出版业;APP传播和经营模式带来的革命,将以“类”的存在形式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质的革命性飞跃。
  其次,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向相关领域扩张,促进文化产业物质承载器物产生的分工不断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特征是文化展示及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它是文化物质承载器物丰富和多样化的必然结果。文化物质承载器物丰富和多样化,推动着相关产品的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反过来又促使文化物质承载器物的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传统文化产业大多集中体现思想道德艺术文化等非物质领域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活动,对各种文化物质承载器物重视不够,或者说各种文化物质承载器物仅仅被看成是实现精神产品生产和销售消费活动的工具,它们或处于可有可无、或处于有比无好的状态。例如三句半的铜锣,有很正规,没有也无妨,锅碗瓢盆均可用来替代,外在的文化物质承载器物并不十分重要。现代文化产业则大多相反,严重依赖于各种文化物质承载器物的支撑。这种文化物质承载器物生产的丰富与多样化的结果,推动着文化产业向相关领域扩张,形成新的融合式发展的文化新产业。
  再次,科学技术创新使文化产业的装备工业获得巨大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分工发展。从总体上讲,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分化发展,是从制造性开始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2]中国文化产业的分化发展,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与中国推进制造业兴盛和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契合,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契合,从而为中国文化产业抓着新的历史机遇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文化产业内部分工与文化新产业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化产业群都是文化装备工业大发展的产物,没有文化装备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群,因此现代文化装备工业的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比如,舞台艺术离不开光电、音响设备;互联网文化离不开网络系统和终端设备的相互支撑。这些变化表明文化装备工业的生产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创新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之根本基础,没有这个根本基础带来的强大物质力量,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基本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己不仅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活动,而是包括生产支撑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活动的一切物质承载器物的生产和使用活动以及文化装备工业的生产和使用活动,从而使文化产业的合理内核获得了极大的扩张,使文化立国、文化贸易立国成为可能。
  现实世界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文化发达不发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其物质承载器物生产能力发达不发达,文化装备工业生产能力发达不发达。有世界一流的文化物质承载器物生产能力、文化装备工业生产能力,并且不断生产高精尖的产品支撑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想落后于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所以,一个国家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扩展文化产业领域,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最终使社会文化生产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成为主导一国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矛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未来。
  2.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融合,相近文化产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作用方向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推动文化产业分工发展,而且表现在促进相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双重作用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平衡性,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平衡的统一体中。
  首先,科学技术创新深化了人们对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认识,使人们更愿意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文化产业及其产业界线。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进步,都反应了我们对相关领域认识的深化。认识深化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必然形成对事物全体和本质的把握,从而达到对事物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规律性把握必然性,促进各种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认识事物的这种规律性,也体现在科学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上。
  当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时,初始的作用是推动文化产业分化,电影技术推动传统舞台演艺产业向剧场演艺和电影电视演艺分化,电子出版技术创新推动出版业分化为纸质出版业和电子出版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出现,都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从认识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剧场演艺或是电影电视演艺,它们都是演艺,都依赖于人的表演,所以两种文化产业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具体技术上大不相同,但他们都必须依赖人的智慧和人的表演这一特性是一样的,即使未来参与表演的“人形”被机器人所代替,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其次,科学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平台。现实世界中,科学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的最大平台就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使文化生产,传播能力得到空前提高”[3]。“互联网+”时代,也是文化产业的“互联网+”时代,或者说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内容或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没有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参与与融合发展,将存在巨大的产业缺失,“互联网+”时代将不完整。同样,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不参与“互联网+”时代的相互融合发展,其结果只能是自身发展不足、发展受損。
  3.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经。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展出展示依赖路径。依赖视角及体验的特性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及其参与式票友活动等等,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下融合呈现,形成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体验,将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展出展示效果和影响力的扩张,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其二是项目依赖路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依赖路径,不仅针对文化产业生产者,而且针对文化产业消费者。在当代,任何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基础研究或是实际运用,都是在项目中完成的。同样,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也应当在项目建设中完成。建立完善的项目责任制,管理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分化项目和融合项目,使其发挥文化建设的应有作用,是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利,2014年04期.
  [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J]
  [3]荣跃明.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J].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傅铭,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哲学、经济学。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了环境贸易壁垒的特征及对我国外贸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贸易壁垒;贸易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关税已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环境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贸易壁垒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 
期刊
摘 要:摩梭人神话故事是摩梭人道德教育的媒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摩梭人的道德价值选择。本文在梳理总结摩梭神话故事的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摩梭神话的蕴含的道德观,揭示了作为摩梭思想道德传承媒介的神话故事蕴含的伦理观念,最后客观的总结摩梭神话对摩梭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伦理学;摩梭人;神话故事  一、摩梭人神话故事的主要类型  神话是原始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摩梭人的神
期刊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本文就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应对策略  在全球金融危机浪潮的席卷下,世界经济恶化,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而设置贸易壁垒的倾向越来越引人注目,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纷纷登场。这些保护措施虽然短期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产业,但是破坏了公正
期刊
摘 要:电力调度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市场化,电力客户的满意度对电力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基于满意度的多目标电力调度优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多目标;电力调度优化;满意度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电气化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消费得到了快速提高。在电力市场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供电企业
期刊
There are many extreme sports:sky diving,rock climbing,white water rafting,base jumping,and hang gliding.People are likely to become terror-stricken at the names of the extreme sports at first.However
期刊
摘 要:海外代购是现下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各个国家经济交往的密切,大量的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受到国人的青睐,形成广泛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群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兴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法律制度的落户,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海外代购中出现的种种法律问题涉及到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本文从海外代购行为出发,探究当前代购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法律的视角来分
期刊
一、葛丹·松赞林寺寺庙财产的概述  (一)寺庙财产归属权问题的概述  本文中所谓的宗教财产,即是指作为宗教载体的寺庙所享有财产性利益,在传统意义上,其形成的根基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信教徒的捐赠积累形成的,并且这些捐赠财产自被捐出时便脱离于捐资人,具备了自身的独立属性。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审视,作为宗教财产代表的寺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却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饱含争议,引发争议的原因归根到底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城乡间的消费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四川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为例,根据2001-2014年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有针对性地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优化四川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所裨益。  关键词:四川城乡居民;二元结构;消费结构差异  一、四川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1、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特点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4年间四川城镇居民消费从56
期刊
摘 要:对于滑坡检测的重要方式是变形检测。检测的项目有:文气象监测、地表变形监测、深部变形监测、抗滑桩应力及锚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前期检测和后期变形检测的数据能综合判断出滑坡滑动面的情况,并能根据情况做出及时处理,为后期的防护工作做良好的保障。  關键词:变形监测;地表变形检测;地下水位监测  引言  滑坡检测最初主要是通过直接观测滑坡体上地表变形及地下水变化、低温变化等现象,同时也可结合仪器
期刊
摘 要:时代背景不同经济类型则不同,不同的经济类型对设计的需求也不同,即设计价值取向不同。本文主要浅析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对设计价值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类型;设计;价值观  设计价值的取向会因时代、观念、文化、社会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设计主体在价值取向问题上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体的,是根据这个社会“总体喜好”来决定取向的。又因为设计价值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