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涧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pingk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方,一座小城能被两条河拥着,犹如蜷缩在爷爷的臂弯里晒太阳,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一条由北向南,汾河———穿过狭谷,来到小城境内,豁然开阔,水便散漫起来。一条自东向西,涧河———发自邻县,一路跌跌撞撞,慌慌张张。
  小城古老质朴,历史久远,唐虞、夏、商时代,隶属冀州之域,西周时改为杨侯国。小城有几处风景闻名遐迩,大槐树、广胜寺、苏三监狱,陈年的故事和气息将小城熏得意懒心慵,从从容容,这已是很久远的事儿了,下面我要谈的是小城南边的这条涧河。
  与汾河相比,涧河有些猥琐,汾河在这里有值得炫耀的往事,曾经所流之处,皆盛芙蕖,为此小城有了一个别称,莲花城。如今且不提这个事儿,回来再说涧河。
  涧河在我的最初记忆是那座聚瑞桥,当然现在已被新桥取代,旧址荡然无存。那年去河北赵县看赵州桥,没有为李春感叹,想到的居然是聚瑞桥,这座石桥为清代乡绅刘氏所建,刘氏经商发财,为民办事,投资两万,历时三年。
  早些年,涧河常发洪水,有几次水溢进了城里,淹了附近的田地和居民,就有传言,政府准备炸桥疏水,搞得人心惶惶,如鬼子进城。那时我家刚刚迁入小城,租住的房子距石桥不远,发洪水的时候偶尔去看热闹,洪水滔滔,浪声轰轰,水里漂着木头、猪、羊、鸡,甚至卷裹着人的尸体。
  涧河最是冬季寂寥,如果下了大雪,满有诗情。学校距涧河不远,有一年寒假,同学数人,沿涧河步行进城。冬季枯水,我们可以在河滩任意行走,雪厚埋脚,涧河四围,冰雕玉琢,空蒙杳渺。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身着大红风雪衣,一条绿色围巾,在雪的白里分外妖娆。
  一切皆为往事,如今的涧河两岸修葺一新,北岸建起了滨河公园。河水用橡皮坝集了起来,浩浩汤汤,波光潋滟,河中有音乐喷泉,有野鸥水鸭。早春清晨,穿过半个小城来到这里,落叶乔木寒风中瑟瑟发抖,油松、塔柏苍翠孤立,直衬的那池流水落寞寡然。水中蓬蓬芦苇干枯、匍伏,远远望去,可喜地看到点点野鸭,最近的三只,两大一小,大的肥嘟嘟的,花羽鲜翅,形似鸳鸯,卿卿我我,靠得很近,一只啄羽,另一只也啄,一只扬水,另一只也扬,一只将头扎入水中,倏尔噙出一条小鱼,另一只便凑过嘴来接住,那只小的,则东张西望,一路玩耍,显然饭饱水足,满身的快乐。
  刚下过一阵子雪,树上和草坪的雪还没消融。这些年,小城的雪天越来越少了,偶尔下雪也只零零碎碎在空中飏,等到接近地面,已成一星半点的水。空气有些凛冽,但很清纯,也是少有的。这个冬天小城笼罩在雾霾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让人们嘴上多了口罩,让人联想起拉磨牲畜的笼嘴,人与人似乎又多了戒心。头上的天蓝得像布景,比瓦还蓝,比雪还凉,仿佛昨夜的雪落在心尖儿上凝成了冰。俯首弯腰,掸开一点点雪,草根处出现一点点绿,似有似无,小心翼翼,不敢声张的样子。心头一暖:春天原来已经来了。接着又想:北方的春不是迟,是低调,担心料峭的风,绿在二月其实已在暗涌,等待释放的信号,然后呼啦啦一下子冲进人们的视野。
  最喜欢公园一处开阔的草坪,公园的头尾都是树,夏秋两季,密实得连风都钻不进去,心绪也因团团的葱茏郁结起来。草坪缓起缓伏,草薄薄的,柔柔的,并不恣意狂长。有石有亭,石是刻着字的雅石,亭是雕梁画栋的凉亭,兀在那里。鸽子楼则在远处,鸽子有时会落到亭子近处,似乎要捡拾人们嘴边滚落的闲言碎语。两棵松一高一低地矗着,白白的躯干,也不全白,白中蕴绿,树冠若盖,散发着幽幽的松香。松是从距小城几十华里的西山移植而来,水土不服,西山的白皮松并不长在松软的土里,它的根与石头相连,因此往往虬龙一样并不挺直,而这两棵那样得挺,难为园艺师费了老大的功夫寻找,却并不讨好,虽然秀颀,却丢了松的精神。这两棵松并不安份,它们离得那么近,一定会窃窃密谋,而不远处的那些石头光滑如洗,油里油气,也是白皮松所不齿,它们不定哪天会结伴逃回老家。
  公园散布着桃树和樱树,桃色含羞,樱花热烈,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画意。涧河变成了点绛的女子,盈袖款步,那袖兜着风,一甩,呀!呀!泼翻了怀里的墨,墨也神奇,见风变绿,哪里来得及收拾!这墨哗啦倾在地上,接着洇染开来,四面八方,阻挡不住。先是眼前的河水,由灰而碧,然后是脚下的小草,由枯变嫩,接着是水中芦苇,纤细的身子都快支撑不住湿漉漉的浓绿了,再后來是身边的树木,叶子像火苗,齐涮涮蹿腾出来。等到打太极拳的我感觉脚下的濡湿,想逃,哪里拔得起脚来?那绿竟沿着脚踝、小腿、膝盖、大腿、腰间、胸膛、双肩、脖颈……恍惚间,已洇成了一棵绿树。
  选自《散文选刊》
其他文献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是个讳莫如深的大坑,从里面无休无止地蹿出的火,已经持续燃烧了47年,今天,火势依然蓬勃,目前,它已变成了土库曼斯坦一大块吸引游客的磁石。一次原属不幸的意外事故,居然变成了一则大家争相傳颂的传奇,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而每回提及“地狱之门”,土库曼斯坦人便以亦庄亦谐的语调说道:“苏联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观,给我们带来了取用不竭的旅游资产,我们一生一世都感谢他们啊!”这个“
只有半生埋头写小说的人,才知道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是“凝血带泪”的。记得四十年前,当时我是二十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
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刽子手一样,我很自然地从厨房刀架上取了那柄带尖的屠刀。南瓜早已躺在案板上,通身散发着象牙白的光泽,简直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沉静而闲雅。我已经无限拖延了它的刑期,它亦在无限的拖延中准备好了视死如归的心境。行刑前,我还是在它的身上审视了三秒钟,大脑依据视神经传输的最后一批数据,迅速作出决策:拦腰横断。刀尖先下去,只二分的腕力便穿越皮层、肌肉和脂肪组织直达腔体,这在我的意料之外。超
顾老先生姓顾,拜访过几次,见面叫顾先生,名什么,反倒记不得了。认识顾老先生,是因为周山。1980年代末,我每天读书编稿,写点时文,换点烟钱,偶尔打牌,有输有赢。但没多久,单位说要自负盈亏了。于是,立马就从,文学青年,变成了油腻中年。坐下来合计,抢银行,不敢的;做生意,也不会;会的,编书编杂志。集体的事情,总要出力。理想,交给纯文学;生计,就留给畅销书了。那时,我们单位资料室的小阁楼上,堆着一批旧书
每年正月回到故乡的小山村,我总喜欢大街小巷地走一遍,追忆着童年的影像,感受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旧时年的味道。每当我站在空旷的当街路口,总不由地想起了二洋娃爷,想起了二洋娃爷的踢土滩。踢土滩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应县东南部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在表演时,双脚踢踏土地,尘土飞扬,故名。儿时,听老爷爷们讲,踢土滩是驱邪捉鬼的一种阵式,旧社会叫傩戏。基本阵式为八名壮汉,身穿奇装异服,脸涂红黑相间颜料,站在八个
我很少会写到风,尤其是在写故乡的文字里。我并不是不喜欢风。事实上,每次我站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之上时,无论是在宽阔的水泥路,还是狭窄的巷道,抑或是旷无边际的田野上,我最享受的就是,感受着乡野的风从身上掠过。那一刻,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时光里,倾听着风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仿佛灵魂也缥缈在那片天地里。每个人骨子里,对故乡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像兄与弟、母与子、父与子之间那种永远也割不断的血脉情
我的童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我没有见到过我的祖父和祖母,他们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而我的外公和外婆则居住在别的城市。在我的记忆里,外婆从来没有来过我们的县城,只有外公隔上一两年来看望我们一次。我们这一代人有一点比较类似,那就是父母都在忙于工作,而祖辈们则在家清闲着,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照看起了孩子,可是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外公和外婆的存在,主要是每个月初父
秋风摇曳,绿叶跌落尘泥,连最后一支抵抗灰尘的力量也消失了。尘沙混进秋风中,张牙舞爪而至。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这个本应一碧如洗的穹顶之下,你唯一能做的却是紧紧关上窗子,和这个世界相隔而立,这不啻为一场天灾。在我无奈关窗的时候,我看到了同样失落的老张———他是我的邻居,一个退休多年的“老铁路”。雾霾已至,他却迟迟不肯关上窗子。我大声地提醒他,他点点头,向我微微地摆摆手,然后不情愿地关上窗子。他仍穿着
京城夏夜,热风依然裹满全身。“开船了!”随着年轻艄公的一声悠长的吆喝,离岸的小木船晃动中犁出层层水波向两侧荡漾。欸乃、欸乃,多么熟悉的橹声,我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围河,回到那个尝试划动单桨少年的梦想。泛舟于什刹海,的确是难得的享受,岸边灯火摇曳着依依垂柳的婆娑身姿,光彩夺目的盏盏宫灯,映出的长长倒影,像从环湖岸边直接抛向湖心的一条条金黄色的飘带。不经意间,右侧徐徐穿出一条画舫,一少女坐在船头
读着《聊斋志异》,脑海中翻腾着那些神鬼魅狐的形象和各种奇异的事。蒲松龄给了我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种可能,有很多至真至诚,甚至是至痴。痴之人,痴之事,都让人慨叹。忽而随之落泪,忽而抚案顿足。也许故事里的事本为“故事”,过去了就不必追寻。但是其辐射到如今的意义和给人的思考却不容忽视。“巧笑嫣然”是对一个女子美好的赞誉。仿佛那倩丽的笑和嫣然姿态即是女子的符号。的确,这符号里包含着女子少不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