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即将实现,社会文明的大弧提升,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潜能作用。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发生,且凶暴残忍,歹毒恶劣,拉帮结派,团伙肇事,并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影响,更危及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青少年犯罪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主要问题,它关系着祖国的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关系着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大计。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成因;对策;建议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并逐年成上升趋势,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的中国完全不相称。这不仅严重危害社
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青少年犯罪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主要问题,它关系着祖国的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关系着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大计。需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早预防和严格控制。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新趋势,作案手段逐渐朝成人化、智能化、凶残暴力化方向发展,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 全国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以上。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究其原因,青少年犯罪他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复杂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综合作的结果。
(一)家庭原因﹙客观﹚
孩子从出生来到人间之时,他的心灵是纯洁的,灵魂是高尚的,没有污点,没有邪恶。整个生长发育全过程,都受着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等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从0—5岁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自身后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容易走入歧途。1、溺爱型。当今社会,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带养独身子女, 均为四口,甚至六口之家居多﹙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父母和老人全都围绕孩子转,万般呵护,娇生惯养,随心所欲,对孩子溺爱有佳,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贪婪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孩子长大后,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小小挫折,就不计后果,采取过激行为进行处理。2、残缺型。一是夫妻离异成社会普遍现象,单亲家庭出现孩子教育缺失;二是因工作需要,夫妻两地分居,孩子体会不到完美的家庭关爱。另组家庭
孩子缺乏亲生感,造成孩子心灵残缺,整天闷闷不乐,优柔寡断等,长期下去,造成孩子心理扭曲。3、粗暴型。一是由于父母本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平常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对孩子的情况不甚了解,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毛病,便不分青红皂白施以粗暴教育;二是因家庭关系不合,夫妻经常噪闹、打架,有时甚至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使其孩子心理恐惧,长期下去,孩子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事事与家长作对,有的甚至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从而走上犯罪道路。4、留守型。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照料,由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互补性,加之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使孩子感觉到家庭缺少温暖和亲情,从而失去生活信心,成为“问题孩子”,过早地走上社会,结交不良朋友,从而走上邪路。
(二)学校原因﹙客观﹚
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对他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从现实情况看,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1、重智轻德。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多数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放松或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把学业与学做人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致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也产生了一种片面认识,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造成了青少年作风养成和德育建设远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给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2、教育体制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全国初三毕业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考上高中,剩余学生被部分职业学校招录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初三毕业生,因不能享受高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机会,而被推向社会。这些孩子回到社会后, 部分人因不到参加工作的法定年龄,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容易走向犯罪。另外,初高中学校分重点班、尖子班、实验班、平行班等大有存在,名目繁多,而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受教育分為了好、中、差不公平的教育待遇,使其差班学生越来越差,差班教师没信心管理教育学生,任其发展,放任自由,学生无事所从,缺乏上进与追求,常聚众闲聊与赌博,争风吃醋带来群殴等,长期下去,青少年学生能不变坏吗? 3、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社会上流传“上课不认真,放学补课积”,上课不认真施教,上一半留一半,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手段方法原始简单,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放学后晚上、双休日高收费补课上,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深受其害,因部分学生不能缴费补课,老师热嘲冷讽挖苦训斥,甚至对不能缴费补课的学生另眼看待,长期坐后靠边,限制学生集体活动等,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长期下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容易使学生破坛破摔,走向极端。
(三)社会原因﹙客观﹚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追求高利润,提高上座率和收视率,以及所谓的改善投资环境,大肆渲染暴力、谋杀、枪战、打斗、爱情的影视作品在各地公开上演;不文明,不健康的歌舞厅、夜总会、美容按摩厅、游戏厅、洗浴城等充斥大街小巷;聚众赌博,卖淫嫖娼, 吸毒贩毒,霸行欺市,假冒伪劣、高官腐败、破坏生态等社会丑恶现象随处可见;其次,是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图像声像、文字通过手机网络、网吧最快捷的方式直观可见,浸蚀青少年心灵,对本来单纯、幼稚,好奇的青少年毒害至深,时间一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青少年犯罪提高了滋生的土壤。
(四)自身原因﹙主观﹚
一方面是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教育不够完善、心理活动不够稳定,既有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摸仿力强, 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特点,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盲撞劲;又有易冲动,自控能力不强,缺乏冷静,不善明辨是非,争强好斗,易受外界因素的诱导,加之知识面不宽、文化素养欠缺,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各方面都欠成熟。由于上述客观原因的影响和浸蚀,加之教育引导跟不上,很容易左右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部分青少年所谓的人权自由,目无法纪,对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不予理睬,有的追求极端享乐主义,一切以利己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择手段,有的注重“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为“哥们”两肋 插刀在所不惜,所以,做事不计后果,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容易走向犯罪。
二、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建议与对策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第一要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子女最早期、也是教育时间最长的老师,子女一生成长过程无不受到家庭成员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和谐宽松、文明优雅、勤俭朴实,严格负责,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一生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 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管理、教育和抚养等义务,不要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放任自由,随心所欲的成长模式,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维护治安,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同时,还应加强对未成年子女自尊、自强、自重、自爱的教育,养成孩子独立、珍惜,创造等好的品质。社会上少数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管理、教育和抚养不履责的家庭,法律相关部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监护人给予相关制裁,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是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德、智、体、美、勞,让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一是要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不能重智轻德。学校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德育的支撑,没有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废品、残品、危险品。所以,要求学校“以德办校,以德兴校”,学校必须担负着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责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校做到“任人为贤”与“任人为才”并举,不断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尽量减少青少年犯罪;二是加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转变办学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搞好教育课改,科学发展教育,真正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要求学校和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高度负责,在善于发现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应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后进生和失足生,教师应以满腔热情、诚恳、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教育,而不能嫌弃、厌恶、歧视,更不能随意开除或推向社会放任自流。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开展一些免费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与特长培训,让成绩差的学生、后进生和失足生,有他们自己的去处和活动交流空间,通过正确的引导与规范的活动和培训,让他们找到自信与成功,也许他们不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但有可能成为体艺尖子、制做能手等社会型有用之才,也有效控制或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三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者的角色。通过教师家访或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在就是通过学校与街道和社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善学生的心理教育,丰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心理、生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四是提高校保安全责任,加强校保安全意识教育,增强校保应急措施处理能力,随时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和校园内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和举止。学校还应主动与公安、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加大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励打击校园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网吧、淫秽书籍摊点和非法印刷品小商贩等,予以坚决打击与取缔。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力度,发现在办学和施教中,有违规、违法行为的学校和教师,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决不手软,对教育中有违规、违法行为的人员予以开除教育部门,让教育阵地纯洁无邪。
(三)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 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社会就好比一个大染缸,你投放什么颜色的染料,就会把白色的布料渲染成什么颜色。孩子从出生来到人间社会,他﹙她﹚的心灵是纯洁无邪的,没有污点和霉变,就象白色的布料一样,一尘不染。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孩子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思想会发生如此的变迁,跟我们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渲染密不可分。所以,净化社会环境,营造社会育人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事。一是,充分发挥辖区联系学校,贴近家庭的优势,积极搭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铬,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组织开展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维权塑心”活动,紧紧围绕实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严厉查处针对青少年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铲除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和病根,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通过社会和司法部分加大法制宣传,增强社会人和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社区少工部的阵地教育作用,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同时,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和遵纪守法,对待青少年学生要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实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切实营造 “教育、感化、挽救”的育人氛围,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尽一份社会责任。三是,加大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好青少年犯罪源头,加强公安、司法、工商、城管、文化、
企业、学校、街镇、社区等部门的联合行动,综合治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像“老鼠过衔人人喊打”的高度自觉性,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犯罪源头将会得到彻底的净化与控制。首先,加强文化传播的治理。不良的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泛滥,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立法, 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加大对书刊、字画和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源头的监管力度;实行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限制;重视网络文化传播, 杜绝电视、网络有关色情、枪战、恐怖、血腥、爆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腐朽文化传播,以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文化产业部门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时代特色,创作和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其次,加强娱乐场所的治理。不良的娱乐场所是孕育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因此,对文化娱乐场所的设立与开放,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规范的运作,主管部门要随时跟 踪监管督察,不能以权谋私,弹性管理。对歌舞厅、夜总会、洗浴城、美容按摩院、会所、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有违规经营者,给予严厉 打击并注销关闭,终身不得经营娱乐场所;尤其是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和不健康的摊点,应予坚决取缔,净化育人环境。最后,加强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这些地方是滋生坏人教唆引诱青少年上当犯罪的重点场所,也是贩毒吸毒和地下黄色印刷品交易频繁的地方,更是“问题孩子”和失足青少年下暴、赌博、吸烟,群殴等,以及辍学、流浪儿童聚集的栖息地。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能不走上邪路吗?所以,加强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是全社会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共同责任,社区、学校应配合公安部门,组织综合治理巡查队, 24小时进行巡查排查,加大巡查排查打击力度,并通过现代化监控设备,
对背街死角地段,增加摄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尽可能把青少年犯罪控制到最低点,关键是要把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工作长期、持之以恒和高度的负责态度进行到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另外,以村镇、街道、社区、学校为依托,经常性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青少年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和法律法规意识。让青少年的才智有地方发挥, 兴趣有条件满足,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持久性工作,彻底清除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诱发因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洁身自好,增强抵御犯罪感染力,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差,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都是通过青少年自身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所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最根本,是要加强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学习。高尔基曾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注重青少年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預防犯罪的基础,青少年尽管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自重、自爱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使青少年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灵魂。当然,这需要和前面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控制青少年犯罪效果。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梁启超《少年行》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可以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工作, 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强化家庭教育,纠正学校育人偏差,消除社会各种消极影响,提高青少年犯罪防御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才能有效达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成因;对策;建议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并逐年成上升趋势,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的中国完全不相称。这不仅严重危害社
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青少年犯罪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主要问题,它关系着祖国的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关系着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大计。需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早预防和严格控制。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新趋势,作案手段逐渐朝成人化、智能化、凶残暴力化方向发展,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 全国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以上。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究其原因,青少年犯罪他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复杂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综合作的结果。
(一)家庭原因﹙客观﹚
孩子从出生来到人间之时,他的心灵是纯洁的,灵魂是高尚的,没有污点,没有邪恶。整个生长发育全过程,都受着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等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从0—5岁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自身后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容易走入歧途。1、溺爱型。当今社会,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带养独身子女, 均为四口,甚至六口之家居多﹙父母、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父母和老人全都围绕孩子转,万般呵护,娇生惯养,随心所欲,对孩子溺爱有佳,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贪婪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孩子长大后,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小小挫折,就不计后果,采取过激行为进行处理。2、残缺型。一是夫妻离异成社会普遍现象,单亲家庭出现孩子教育缺失;二是因工作需要,夫妻两地分居,孩子体会不到完美的家庭关爱。另组家庭
孩子缺乏亲生感,造成孩子心灵残缺,整天闷闷不乐,优柔寡断等,长期下去,造成孩子心理扭曲。3、粗暴型。一是由于父母本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平常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对孩子的情况不甚了解,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毛病,便不分青红皂白施以粗暴教育;二是因家庭关系不合,夫妻经常噪闹、打架,有时甚至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使其孩子心理恐惧,长期下去,孩子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事事与家长作对,有的甚至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从而走上犯罪道路。4、留守型。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照料,由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互补性,加之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不够,使孩子感觉到家庭缺少温暖和亲情,从而失去生活信心,成为“问题孩子”,过早地走上社会,结交不良朋友,从而走上邪路。
(二)学校原因﹙客观﹚
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对他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从现实情况看,学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1、重智轻德。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多数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放松或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把学业与学做人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致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也产生了一种片面认识,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造成了青少年作风养成和德育建设远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给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2、教育体制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全国初三毕业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考上高中,剩余学生被部分职业学校招录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初三毕业生,因不能享受高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机会,而被推向社会。这些孩子回到社会后, 部分人因不到参加工作的法定年龄,整天在社会上游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容易走向犯罪。另外,初高中学校分重点班、尖子班、实验班、平行班等大有存在,名目繁多,而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受教育分為了好、中、差不公平的教育待遇,使其差班学生越来越差,差班教师没信心管理教育学生,任其发展,放任自由,学生无事所从,缺乏上进与追求,常聚众闲聊与赌博,争风吃醋带来群殴等,长期下去,青少年学生能不变坏吗? 3、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社会上流传“上课不认真,放学补课积”,上课不认真施教,上一半留一半,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手段方法原始简单,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放学后晚上、双休日高收费补课上,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深受其害,因部分学生不能缴费补课,老师热嘲冷讽挖苦训斥,甚至对不能缴费补课的学生另眼看待,长期坐后靠边,限制学生集体活动等,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长期下去,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容易使学生破坛破摔,走向极端。
(三)社会原因﹙客观﹚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追求高利润,提高上座率和收视率,以及所谓的改善投资环境,大肆渲染暴力、谋杀、枪战、打斗、爱情的影视作品在各地公开上演;不文明,不健康的歌舞厅、夜总会、美容按摩厅、游戏厅、洗浴城等充斥大街小巷;聚众赌博,卖淫嫖娼, 吸毒贩毒,霸行欺市,假冒伪劣、高官腐败、破坏生态等社会丑恶现象随处可见;其次,是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图像声像、文字通过手机网络、网吧最快捷的方式直观可见,浸蚀青少年心灵,对本来单纯、幼稚,好奇的青少年毒害至深,时间一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青少年犯罪提高了滋生的土壤。
(四)自身原因﹙主观﹚
一方面是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教育不够完善、心理活动不够稳定,既有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摸仿力强, 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特点,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盲撞劲;又有易冲动,自控能力不强,缺乏冷静,不善明辨是非,争强好斗,易受外界因素的诱导,加之知识面不宽、文化素养欠缺,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不能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各方面都欠成熟。由于上述客观原因的影响和浸蚀,加之教育引导跟不上,很容易左右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部分青少年所谓的人权自由,目无法纪,对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不予理睬,有的追求极端享乐主义,一切以利己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择手段,有的注重“哥们义气”,拉帮结派,为“哥们”两肋 插刀在所不惜,所以,做事不计后果,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容易走向犯罪。
二、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建议与对策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第一要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子女最早期、也是教育时间最长的老师,子女一生成长过程无不受到家庭成员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和谐宽松、文明优雅、勤俭朴实,严格负责,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一生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 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管理、教育和抚养等义务,不要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放任自由,随心所欲的成长模式,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维护治安,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同时,还应加强对未成年子女自尊、自强、自重、自爱的教育,养成孩子独立、珍惜,创造等好的品质。社会上少数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管理、教育和抚养不履责的家庭,法律相关部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监护人给予相关制裁,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是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德、智、体、美、勞,让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一是要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不能重智轻德。学校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德育的支撑,没有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废品、残品、危险品。所以,要求学校“以德办校,以德兴校”,学校必须担负着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责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校做到“任人为贤”与“任人为才”并举,不断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尽量减少青少年犯罪;二是加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转变办学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搞好教育课改,科学发展教育,真正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要求学校和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高度负责,在善于发现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应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后进生和失足生,教师应以满腔热情、诚恳、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教育,而不能嫌弃、厌恶、歧视,更不能随意开除或推向社会放任自流。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开展一些免费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与特长培训,让成绩差的学生、后进生和失足生,有他们自己的去处和活动交流空间,通过正确的引导与规范的活动和培训,让他们找到自信与成功,也许他们不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但有可能成为体艺尖子、制做能手等社会型有用之才,也有效控制或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三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者的角色。通过教师家访或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在就是通过学校与街道和社区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善学生的心理教育,丰富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心理、生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四是提高校保安全责任,加强校保安全意识教育,增强校保应急措施处理能力,随时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和校园内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和举止。学校还应主动与公安、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加大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励打击校园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网吧、淫秽书籍摊点和非法印刷品小商贩等,予以坚决打击与取缔。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力度,发现在办学和施教中,有违规、违法行为的学校和教师,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决不手软,对教育中有违规、违法行为的人员予以开除教育部门,让教育阵地纯洁无邪。
(三)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 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社会就好比一个大染缸,你投放什么颜色的染料,就会把白色的布料渲染成什么颜色。孩子从出生来到人间社会,他﹙她﹚的心灵是纯洁无邪的,没有污点和霉变,就象白色的布料一样,一尘不染。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孩子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思想会发生如此的变迁,跟我们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渲染密不可分。所以,净化社会环境,营造社会育人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事。一是,充分发挥辖区联系学校,贴近家庭的优势,积极搭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铬,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组织开展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维权塑心”活动,紧紧围绕实现“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认识和重视,严厉查处针对青少年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铲除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和病根,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通过社会和司法部分加大法制宣传,增强社会人和监护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社区少工部的阵地教育作用,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同时,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和遵纪守法,对待青少年学生要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实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切实营造 “教育、感化、挽救”的育人氛围,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尽一份社会责任。三是,加大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好青少年犯罪源头,加强公安、司法、工商、城管、文化、
企业、学校、街镇、社区等部门的联合行动,综合治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像“老鼠过衔人人喊打”的高度自觉性,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犯罪源头将会得到彻底的净化与控制。首先,加强文化传播的治理。不良的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泛滥,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立法, 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加大对书刊、字画和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源头的监管力度;实行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限制;重视网络文化传播, 杜绝电视、网络有关色情、枪战、恐怖、血腥、爆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腐朽文化传播,以期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文化产业部门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时代特色,创作和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其次,加强娱乐场所的治理。不良的娱乐场所是孕育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因此,对文化娱乐场所的设立与开放,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规范的运作,主管部门要随时跟 踪监管督察,不能以权谋私,弹性管理。对歌舞厅、夜总会、洗浴城、美容按摩院、会所、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有违规经营者,给予严厉 打击并注销关闭,终身不得经营娱乐场所;尤其是对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和不健康的摊点,应予坚决取缔,净化育人环境。最后,加强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这些地方是滋生坏人教唆引诱青少年上当犯罪的重点场所,也是贩毒吸毒和地下黄色印刷品交易频繁的地方,更是“问题孩子”和失足青少年下暴、赌博、吸烟,群殴等,以及辍学、流浪儿童聚集的栖息地。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能不走上邪路吗?所以,加强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是全社会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共同责任,社区、学校应配合公安部门,组织综合治理巡查队, 24小时进行巡查排查,加大巡查排查打击力度,并通过现代化监控设备,
对背街死角地段,增加摄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尽可能把青少年犯罪控制到最低点,关键是要把背街小巷和学校周边死角的综合治理工作长期、持之以恒和高度的负责态度进行到底,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另外,以村镇、街道、社区、学校为依托,经常性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青少年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和法律法规意识。让青少年的才智有地方发挥, 兴趣有条件满足,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持久性工作,彻底清除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诱发因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洁身自好,增强抵御犯罪感染力,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差,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都是通过青少年自身主观因素而起作用的。所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最根本,是要加强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学习。高尔基曾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注重青少年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預防犯罪的基础,青少年尽管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自重、自爱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使青少年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灵魂。当然,这需要和前面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控制青少年犯罪效果。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梁启超《少年行》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可以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工作, 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在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强化家庭教育,纠正学校育人偏差,消除社会各种消极影响,提高青少年犯罪防御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才能有效达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