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必须调整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1 概述
我国经济的发展之初是以实施“计划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下的所谓农业生产只是完成上级政府计划的任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基础上的自发形成、分散决策、自由竞争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决策者,而是把權力还给了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者,农业产业中的主体就是农民,从此,农民可以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不论何种经济体制,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这就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由于我国劳动力人均农业资源比较少,种植方式以家庭为主要形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管理,这种组织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经营规模小的情况严重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滞后,技术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要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变当前市场信息的匮乏和滞后的现状;第三,农民思想观念过于落后。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尽管多年来我国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但农民的综合素质一直是全国最低的,落后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效果,也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3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缺少地方特色
我国土地分布广阔,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一年可种两季,北方只能种一季,随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大力推广,我们已经可以利用温室、药物、塑料大棚来改变这些由气候因素所造成的作物在种植上的差异。近几年从全国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仍比较缓慢,而且收效甚微。各地方政府只看重产量,缺少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盲目跟从,见什么挣钱就大量种植,不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农业的区域化布局,结果导致大投入,小回报,造成一定经济上的损失,不能结合自身的环境、气候、土地特点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缺少市场竞争力。
3.2 农产品品种、品质过低缺少市场
现在人们都提倡健康的“绿色食品”,这对新时期农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还要确保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公害的健康食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局限于品种结构的调整,在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方面,仍落后于当前市场需求。加上部分农村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过份看重产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导致“产量上的丰收,而经济上的欠收”现象。同时为了单纯的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使产品的质量远达不到“绿色食品”的要求,虽有数量,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3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现在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耕作和养殖,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即便个别规模比较大的农户,其管理和技术也跟不上,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其次,各地政府不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方面,没有实现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注重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导致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一定的市场组织化,缺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
4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4.1 在农村产业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挥当地农业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大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快农村机械化的建设。让农民认识到优质种子、科学管理、机械作业等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其次,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各地方政府要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对农民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到田间地头,根据实际情况传授一些通俗易懂又经济实用的管理办法,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第三,网络在农村逐渐普及,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为农民营造一个及时、丰富、全面、健康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手段和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4.2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首先,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增加农业产业规模化管理,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政府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把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农业优势有机结合,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及产品;其次,进一步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积极培育一批年青的知识型、经济型农民,为产品的优质生产、流通、销售起一定的带头作用;第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方式,创办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4.3 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为家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食品深加工企业;其次,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场信息体制的建立。利用计算机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相关部分要结合市场信息,结合当地土地结构、气候特点,科学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的范围,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第三,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水平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加入WTO后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加上我国农业的低成本特点,只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就可以使我国农业成为高效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启示[J].桂海论丛,2004,6:41-441.
[2]谷永芬.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若干问题分析[J].学术交流,2003,12:113-1151.
关键词: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1 概述
我国经济的发展之初是以实施“计划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下的所谓农业生产只是完成上级政府计划的任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应运而生,它是建立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基础上的自发形成、分散决策、自由竞争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决策者,而是把權力还给了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者,农业产业中的主体就是农民,从此,农民可以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不论何种经济体制,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这就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长远的总体规划。由于我国劳动力人均农业资源比较少,种植方式以家庭为主要形式,无法形成规模化管理,这种组织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经营规模小的情况严重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滞后,技术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要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变当前市场信息的匮乏和滞后的现状;第三,农民思想观念过于落后。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尽管多年来我国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但农民的综合素质一直是全国最低的,落后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效果,也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3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缺少地方特色
我国土地分布广阔,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一年可种两季,北方只能种一季,随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大力推广,我们已经可以利用温室、药物、塑料大棚来改变这些由气候因素所造成的作物在种植上的差异。近几年从全国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仍比较缓慢,而且收效甚微。各地方政府只看重产量,缺少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盲目跟从,见什么挣钱就大量种植,不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农业的区域化布局,结果导致大投入,小回报,造成一定经济上的损失,不能结合自身的环境、气候、土地特点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缺少市场竞争力。
3.2 农产品品种、品质过低缺少市场
现在人们都提倡健康的“绿色食品”,这对新时期农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还要确保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公害的健康食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局限于品种结构的调整,在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方面,仍落后于当前市场需求。加上部分农村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过份看重产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农产品的品质,导致“产量上的丰收,而经济上的欠收”现象。同时为了单纯的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使产品的质量远达不到“绿色食品”的要求,虽有数量,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3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现在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耕作和养殖,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即便个别规模比较大的农户,其管理和技术也跟不上,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其次,各地政府不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方面,没有实现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注重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导致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一定的市场组织化,缺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
4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4.1 在农村产业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首先,各级政府要大力发挥当地农业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大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快农村机械化的建设。让农民认识到优质种子、科学管理、机械作业等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其次,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各地方政府要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对农民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到田间地头,根据实际情况传授一些通俗易懂又经济实用的管理办法,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第三,网络在农村逐渐普及,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向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为农民营造一个及时、丰富、全面、健康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手段和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4.2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首先,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增加农业产业规模化管理,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政府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把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农业优势有机结合,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及产品;其次,进一步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积极培育一批年青的知识型、经济型农民,为产品的优质生产、流通、销售起一定的带头作用;第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方式,创办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4.3 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为家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食品深加工企业;其次,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场信息体制的建立。利用计算机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相关部分要结合市场信息,结合当地土地结构、气候特点,科学选择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的范围,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第三,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水平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加入WTO后市场空间的扩大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加上我国农业的低成本特点,只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就可以使我国农业成为高效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启示[J].桂海论丛,2004,6:41-441.
[2]谷永芬.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若干问题分析[J].学术交流,2003,12:11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