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程度,而且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与实践中构建与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流程,对于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71-06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1]。这一《要求》的颁布,肯定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尝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期为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做出贡献。
1 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措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确立职业目标、提高就业技能的首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意义重大。要想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论,用理念指导行为,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支撑,经过实践的检验,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及舒伯等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已被广泛的流传,并得到普遍的认可。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式,主要是依据这些理论,进行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而忽视了其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实际上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去甚远,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减少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设计或类型,换一种说法,教学模式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用一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几个主要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里的师生活动[2]。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而言,它的教学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专业性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它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只有在实践的验证下,才能发挥出勃勃生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快乐学习,达不到唤醒生涯规划的意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出现,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经验分享、实践体验等。通过理论讲授构建起学生内部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习的内容;在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的仿真实践平台中,内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量;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体会进步,反省过失;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通用素质和就业核心能力。在五个紧密关联的教学环节中按照教学规律逐渐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内涵,突出模式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4]。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讲授”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斯旺森在1995年提出的“三角凳模型”中,指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理论基础——心理学、经济学和系统论。在心理学中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对于整体的人的重视,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行为主义注重外部条件对个体的刺激,即构建怎样的激励系统来强化个体的行为,设定怎样的目标来改善个体的行为;认知主义则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个体如何处理信息的过程及个体如何认识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模式。经济学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持续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存量,衡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本质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上就是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整合。这三个基础理论所形成的整体比它们部分之和大,且是职业生涯规划所独有的,这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内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块,理论讲授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不例外。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理论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时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大学生这一群体就业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其具体表现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认识不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定位不同,而且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又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理论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准备和就业体制政策及法规的讲解等。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理论的前提下,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计划的进行理论的学习:(1)一年级,唤醒生涯意识。刚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很迷茫,甚至部分学生还没有职业意识。此时对生涯意识的唤醒,可以帮助低年级新生认识自我,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以理性客观的认识来面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2)二年级,生涯探索。生涯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自我探索主要包括对于职业兴趣、性格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自身能力的探索。工作世界的探索主要有了解工作世界的分类,了解工作的要素,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发现自身与所希望从事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人职匹配”;(3)三年级,生涯决策。在经过生涯意识唤醒和生涯探索之后,就要进入到生涯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要完成,分别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决策的方法、协助学生进行职业聚焦;(4)四年级,指导求职面试技巧,引导学生适应生涯角色转换。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求职近在眼前,不久就要面对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了解就业政策,获取就业信息,得到求职技术上的指导。在这部分的理论学习中可以更多的结合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 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分析”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该方法的教学理念是“案例分析-学生主体”,以案例分析搭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自己的职业之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基于此,一个良好的“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应具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功能。为使这一基本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在这一模块的构建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3.1 编写和精选典型案例
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特色,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案例是充分发挥 “案例分析”模块教学功能的重要前提。为此,在案例的选择中应遵循: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所选案例的难度应适度、所选案例应有适应性的基本原则[4],如表1所示。
3.2 案例分析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1)教师对案例的导入。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2)阅读与分析案例。案例的分析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小组的分配可以随机进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3)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在完成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分析之后,要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大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后形成组内的一致意见。(4)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各组将自己的分析报告进行整理,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围绕主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
在案例分析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案例的选择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2)案例不仅要选取知名人士的实例,还要有身边同学的典型案例,降低学生的距离感。(3)在案例分析中,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与启发学生的思考,不能为了快速达到教学目标而急于求成。
3.3 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估
由于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而且案例本身并无“标准答案”,案例的分析与解读取决于分析者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为此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评判:(1)分析能力:指分析的是否全面深入,思维逻辑是否严密。(2)创新能力:指在分析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是否新颖,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见解是否精辟独到。(3)决策能力: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理论依据、现实可行。(4)应用能力: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是否学有所用,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
4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情景模拟”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之间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5]。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可以恰当的将两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工作的情境,提供仿真式的实践平台。情境模拟法可以归类于案例分析法的一种,但相比之下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它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为参与者模拟适合角色的环境,学生在场景中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虚拟角色任务的完成,达成教学目标。
4.1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具体实施的形式
情景模拟教学的开展方式主要有三种:使用教学仪器展开模拟教学;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模拟教学的方式,在自我职业兴趣测评与分析、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的教学部分,可采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两种模拟方法混搭的形式;而在商务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则采用角色扮演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
4.2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设计与实施流程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的设计部分主要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来设置情境、分配角色、下发任务。在情景模拟教学进行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模拟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正模拟情景。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顾问的角色,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为了确保情境模拟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了解基本的系统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完成模拟任务。并在活动结束后,形成书面的模拟报告。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4.3 “情境模拟”教学模块实施的注意事项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情、知行合一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角色的定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模拟教学的主体,防止角色错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从属地位,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努力培养自我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2)在学生模拟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由于实践机会少,在模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情况。此时,教师无需一味鼓励学生动脑创新,可以适当提示点拨,使模拟活动顺利进行。
5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经验分享”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经验分享是指个体把自身积累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共同享有。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经验分享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让叙事主体分享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感受、经历、心得,叙事主体既可以是在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身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 5.1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的应用形式
1)互动课堂。选择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选择一位或几位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主讲人,由主讲人进行经历的描述和体会的分享,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疑惑向其提问,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大限度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互动教学的力度。
2)民主讨论。由教师充当主持人,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种形式下,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谈论-剖析-总结,提升自我的认知、判断、决策能力。
3)游戏。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游戏带来的经验。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游戏的娱乐性较强,学生容易将关注点全部放在游戏本身,而忽视游戏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
5.2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估
经验分享并不是简单的1+1=2的经验积累,而是1+1>2的经验的整合,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分享-整合-应用-再分享”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估效果并不能够直接测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能否将分享者的知识和经验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应用。(1)在经验分享结束之前,教师根据经验分享的主题,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点评总结,并提出期许。(2)在经验分享结束后,每位参与者提交心得报告,教师以此为依据,观察其日后的行为改变。(3)在其他教学模块,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学生是否有更出色的表现。
5.3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实施中应注意的要点
(1)在实施“经验分享”教学模块时,由于课堂比较开放,教师要掌握好开发的“度”,不能为了分享而分享,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总结的作用。(2)分享的经验必须具有借鉴意义,促使学生在分享中完成态度、观念的改变。(3)分享的经验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样彼此之间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体验”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6.1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的实施形式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实践体验的方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言,实践体验的方式同样也是学生唤醒职业意识、进行职业定位、提高就业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块中,学生按照课程培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通过总结,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体验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亲临企业参观学习。亲临企业参观学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实践体验形式,也是能够最直接观察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流程的方式。参观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及企业的机器设备。通过引导人的介绍获得岗位任职资格的信息。这种体验形式比较容易操作,而且通过实地的观察,学生更易了解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职责要求,为其今后的职业定位做参考,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2)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其既得到了在理论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实践知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本,又可以锻炼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组织能力。
3)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初衷。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大赛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更侧重于参赛者能否基于个体的具体情况,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意愿,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可以深化知识体系,客观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作出及时调整。
6.2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开展的基本步骤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需要遵循四个步骤:(1)前期动员。相关组织部门应事先制定详尽的规章制度,把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践活动;(2)组织实施。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总负责人,同时依照实践内容的不同,灵活的组建活动开展的形式;(3)成绩评定。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参加实践活动,在每个活动结束后,由负责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成绩评定;(4)点评。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次的实践活动。
7 体验式教学模式5个模块的联系及实施 情况效果预估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较为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而作为体验式教学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经验分享”以及“实践体验”模块,看似独立,在教学流程中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设计中,五大模块都是按照过程模式进行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为依据,构建讲授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教学效果的达成,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评估,在设定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后,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包括所需的教学资源、所需的辅助服务等。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具体设计流程如图2。
这5个模块使学生从理论基础过渡到实践探索,再从实践探索中重新获得对理论基础的认识,5个模块只有依次进行才能逐渐深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因此,笔者提倡这5大模块一定要系统化、连续化,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规划工作,以便达到期望的效果。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笔者已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根据克克帕特里克的培训评价模型,从反应层面上来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学习层面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行为层面上来讲,大部分学生都从最开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转变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积极构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结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判断,应该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DB/OL].(2010-04-04)[2012-09-18].http://baike.baidu.com/view/3442602.htm.
[2]丁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0.
[4]张旭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体验教学流程的构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52-155.
[5]王荣华.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2-64.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71-06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1]。这一《要求》的颁布,肯定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尝试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期为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做出贡献。
1 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措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确立职业目标、提高就业技能的首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意义重大。要想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论,用理念指导行为,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支撑,经过实践的检验,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及舒伯等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已被广泛的流传,并得到普遍的认可。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式,主要是依据这些理论,进行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而忽视了其理论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实际上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去甚远,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减少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设计或类型,换一种说法,教学模式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用一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几个主要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里的师生活动[2]。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本身的特点,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兴趣、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而言,它的教学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专业性知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它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只有在实践的验证下,才能发挥出勃勃生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地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学生快乐学习,达不到唤醒生涯规划的意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出现,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经验分享、实践体验等。通过理论讲授构建起学生内部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习的内容;在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的仿真实践平台中,内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量;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体会进步,反省过失;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通用素质和就业核心能力。在五个紧密关联的教学环节中按照教学规律逐渐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内涵,突出模式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4]。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讲授”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斯旺森在1995年提出的“三角凳模型”中,指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理论基础——心理学、经济学和系统论。在心理学中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对于整体的人的重视,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行为主义注重外部条件对个体的刺激,即构建怎样的激励系统来强化个体的行为,设定怎样的目标来改善个体的行为;认知主义则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个体如何处理信息的过程及个体如何认识自身的经验来设计教学模式。经济学中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持续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存量,衡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本质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上就是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整合。这三个基础理论所形成的整体比它们部分之和大,且是职业生涯规划所独有的,这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内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模块,理论讲授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不例外。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在理论知识内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时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大学生这一群体就业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其具体表现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认识不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定位不同,而且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又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理论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准备和就业体制政策及法规的讲解等。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理论的前提下,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计划的进行理论的学习:(1)一年级,唤醒生涯意识。刚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很迷茫,甚至部分学生还没有职业意识。此时对生涯意识的唤醒,可以帮助低年级新生认识自我,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以理性客观的认识来面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2)二年级,生涯探索。生涯探索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自我探索主要包括对于职业兴趣、性格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自身能力的探索。工作世界的探索主要有了解工作世界的分类,了解工作的要素,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发现自身与所希望从事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人职匹配”;(3)三年级,生涯决策。在经过生涯意识唤醒和生涯探索之后,就要进入到生涯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要完成,分别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决策的方法、协助学生进行职业聚焦;(4)四年级,指导求职面试技巧,引导学生适应生涯角色转换。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求职近在眼前,不久就要面对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此时的学生更需要了解就业政策,获取就业信息,得到求职技术上的指导。在这部分的理论学习中可以更多的结合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的形式,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 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案例分析”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该方法的教学理念是“案例分析-学生主体”,以案例分析搭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自己的职业之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基于此,一个良好的“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应具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教学功能。为使这一基本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在这一模块的构建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3.1 编写和精选典型案例
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特色,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案例是充分发挥 “案例分析”模块教学功能的重要前提。为此,在案例的选择中应遵循: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所选案例的难度应适度、所选案例应有适应性的基本原则[4],如表1所示。
3.2 案例分析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1)教师对案例的导入。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2)阅读与分析案例。案例的分析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小组的分配可以随机进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3)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在完成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分析之后,要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大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后形成组内的一致意见。(4)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各组将自己的分析报告进行整理,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围绕主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
在案例分析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案例的选择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2)案例不仅要选取知名人士的实例,还要有身边同学的典型案例,降低学生的距离感。(3)在案例分析中,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与启发学生的思考,不能为了快速达到教学目标而急于求成。
3.3 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估
由于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而且案例本身并无“标准答案”,案例的分析与解读取决于分析者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为此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评判:(1)分析能力:指分析的是否全面深入,思维逻辑是否严密。(2)创新能力:指在分析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是否新颖,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见解是否精辟独到。(3)决策能力: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理论依据、现实可行。(4)应用能力:指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是否学有所用,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
4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情景模拟”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之间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5]。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可以恰当的将两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工作的情境,提供仿真式的实践平台。情境模拟法可以归类于案例分析法的一种,但相比之下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它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为参与者模拟适合角色的环境,学生在场景中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虚拟角色任务的完成,达成教学目标。
4.1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具体实施的形式
情景模拟教学的开展方式主要有三种:使用教学仪器展开模拟教学;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模拟教学的方式,在自我职业兴趣测评与分析、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的教学部分,可采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两种模拟方法混搭的形式;而在商务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则采用角色扮演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
4.2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设计与实施流程
“情景模拟”教学模块的设计部分主要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来设置情境、分配角色、下发任务。在情景模拟教学进行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模拟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收集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正模拟情景。在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顾问的角色,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为了确保情境模拟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了解基本的系统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角色要求,完成模拟任务。并在活动结束后,形成书面的模拟报告。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
4.3 “情境模拟”教学模块实施的注意事项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情、知行合一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在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注意角色的定位。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模拟教学的主体,防止角色错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从属地位,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努力培养自我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2)在学生模拟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由于实践机会少,在模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情况。此时,教师无需一味鼓励学生动脑创新,可以适当提示点拨,使模拟活动顺利进行。
5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经验分享”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经验分享是指个体把自身积累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共同享有。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经验分享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让叙事主体分享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感受、经历、心得,叙事主体既可以是在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身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 5.1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的应用形式
1)互动课堂。选择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选择一位或几位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主讲人,由主讲人进行经历的描述和体会的分享,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疑惑向其提问,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大限度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互动教学的力度。
2)民主讨论。由教师充当主持人,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种形式下,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谈论-剖析-总结,提升自我的认知、判断、决策能力。
3)游戏。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游戏中。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游戏带来的经验。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游戏的娱乐性较强,学生容易将关注点全部放在游戏本身,而忽视游戏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
5.2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教学效果的评估
经验分享并不是简单的1+1=2的经验积累,而是1+1>2的经验的整合,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分享-整合-应用-再分享”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估效果并不能够直接测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能否将分享者的知识和经验内化,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应用。(1)在经验分享结束之前,教师根据经验分享的主题,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点评总结,并提出期许。(2)在经验分享结束后,每位参与者提交心得报告,教师以此为依据,观察其日后的行为改变。(3)在其他教学模块,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学生是否有更出色的表现。
5.3 “经验分享”教学模块实施中应注意的要点
(1)在实施“经验分享”教学模块时,由于课堂比较开放,教师要掌握好开发的“度”,不能为了分享而分享,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总结的作用。(2)分享的经验必须具有借鉴意义,促使学生在分享中完成态度、观念的改变。(3)分享的经验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样彼此之间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6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体验”模块的 构建与实施
6.1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的实施形式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实践体验的方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言,实践体验的方式同样也是学生唤醒职业意识、进行职业定位、提高就业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块中,学生按照课程培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适应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通过总结,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体验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亲临企业参观学习。亲临企业参观学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实践体验形式,也是能够最直接观察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流程的方式。参观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及企业的机器设备。通过引导人的介绍获得岗位任职资格的信息。这种体验形式比较容易操作,而且通过实地的观察,学生更易了解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职责要求,为其今后的职业定位做参考,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2)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其既得到了在理论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实践知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本,又可以锻炼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组织能力。
3)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初衷。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大赛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更侧重于参赛者能否基于个体的具体情况,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意愿,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可以深化知识体系,客观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作出及时调整。
6.2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开展的基本步骤
“实践体验”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需要遵循四个步骤:(1)前期动员。相关组织部门应事先制定详尽的规章制度,把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践活动;(2)组织实施。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总负责人,同时依照实践内容的不同,灵活的组建活动开展的形式;(3)成绩评定。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参加实践活动,在每个活动结束后,由负责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成绩评定;(4)点评。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次的实践活动。
7 体验式教学模式5个模块的联系及实施 情况效果预估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较为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而作为体验式教学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经验分享”以及“实践体验”模块,看似独立,在教学流程中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设计中,五大模块都是按照过程模式进行的。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为依据,构建讲授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教学效果的达成,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评估,在设定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后,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包括所需的教学资源、所需的辅助服务等。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具体设计流程如图2。
这5个模块使学生从理论基础过渡到实践探索,再从实践探索中重新获得对理论基础的认识,5个模块只有依次进行才能逐渐深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因此,笔者提倡这5大模块一定要系统化、连续化,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规划工作,以便达到期望的效果。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笔者已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根据克克帕特里克的培训评价模型,从反应层面上来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学习层面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还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行为层面上来讲,大部分学生都从最开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转变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积极构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结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判断,应该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DB/OL].(2010-04-04)[2012-09-18].http://baike.baidu.com/view/3442602.htm.
[2]丁征霖,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0.
[4]张旭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体验教学流程的构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52-155.
[5]王荣华.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