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路、烟台路是我市城区的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交通量大,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破损严重。为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2012年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资8000万元,对位于城区的青岛路、烟台路进行了全面返修改造,将原旧沥青路面全部挖除,并在青岛路铺设一条直径600mm、长2800m的污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青岛路、烟台路这两条主要干道,除交通量大之外,还有路口多,地下各种管线错中复杂。道路两侧店铺林立,行人多。开工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分别在现场组建各自的管理机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由建设单位牵头,召开了由监理、施工、管线所属单位等参加的协调会,并到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合理划分施工段。由于组织得力,施工方案合理,现场管理有序、实行全过程旁站式质量跟踪控制,严格施工工序质量管理,使得工程在质量和进度上都取得了成功,比计划工期提前15天完工。得到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根据这项工程的管理经验,浅谈一下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
一、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与划分
(一)基本要求
1.在施工用地范围内,将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规划和布置,满足组织设计及维持社会交通要求。
2.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平面布置图的动态性,必须详细考虑好每一步的平面布置及其合理衔接;科学合理的规划,绘制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工程施工阶段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要求,设置道路、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物料和停放机械设备等。
(二)总平面图设计依据
1.现场勘查、信息收集、分析数据资料;工程所在地的区的原始资料,包括建设、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
2.经批准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交通疏导图、施工总进度计划。
3.现有和拟建工程的具体位置、相互关系及净距离尺寸。
4.各种工程材料、构建、半成品,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等资源需要计划。
5.建设单位可提供房屋和其他设施。
6.批准的临时占路和用地文件。
(三)总平面布置原则
1、满足施工进度、方法、工艺流程及施工组织的需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可能减少施工用地。
2.合理组织运输,保证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各种材料能按计划分期分批进场,避免二次搬运,充分利用场地。
3.因地制宜划分施工区域的和临时占用场地,且应满足施工流程的要求,减少各工种之间的干扰。
4.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利用施工现场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施工临时设施。
5.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应方便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靠近施工现场,福利设施应在生活区范围之内。
6.施工平面布置应符合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和建设安全保卫、消防、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平面布置的内容
1.施工图上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平面位置。
2.给水、排水、供电管线等临时位置。
3.生产、生活临时区域及仓库、材料构件、机械设备堆放位置。
4.现场运输通道、便桥及安全消防临时设施。
5.环保、绿化区域位置。
6.围墙(挡)与入口位置。
二、施工现场封闭管理
(一)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在作业过程中既容易伤害作业人员,也容易伤害现场以外的人员。因此,施工现场必须实施封闭式管理,将施工现场与外界隔离,同时保护环境、美化市容。
(二)围挡(墙)
1.应沿工地四周连续设置现场围挡(墙),不得留有缺口,并根据设计与计算,确保围挡(墙)的稳定性、安全性。
2.围挡的用材应坚固、稳定、整洁、美观,宜选用砌体、金属材板等硬质材料,不宜使用彩布条、竹笆或安全网等。
3.在市区内,围挡应高于2.1米,且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4.禁止在围挡内侧堆放泥土、砂石等散装材料以及架管、模板等。
5.应当经常派专人检查围挡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出入口
施工现场的进口处应有整齐明显的‘五牌一图’。内容应有针对性,同时标牌制作、挂设也应整齐、美观、字体工整。
(四)警示标牌布置与悬挂
为了提醒、警示进入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所处环境的危险性,随时保持清醒和警惕,避免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应当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三、交通导行方案设计
(一)现况交通调查
1.现况交通调查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的前提,项目部应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部署,调查现场及周围的交通车行量及高峰期,预测高峰流量,研究设计占路范围、期限及围挡警示布置。
2.应对现场居民出行路线进行核查,并结合规划围挡的设计,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施工区、办公区等出口位置,减少施工车辆与社会车辆交叉;以免出现交通拥堵。
3.对预计设置临时施工变线、便桥位置进行实地祥勘,以便尽可能利用现况条件。
(二)交通导行方案设计原则
1.满足社会交通流量,保证高峰期的需求,选取最佳方案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2.有利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且使施工对群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3.交通导行应纳入施工现场管理,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设计交通导行方案。 4.交通导行图与现场平面布置图协调一致。
5.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保证交通流量、高峰期的需求。
(三)交通导行方案实施
1.在获得交通管理和道路管理部门的批准后组织实施。
2.按照获准的方案修建临时施工便线、便桥。
3.设置围挡,严格控制临时占路范围和时间。
4.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志,路障、隔离设施、夜间警示信号,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
5.组建现场人员协助交通管理部门组织交通。
6、对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并应与作业队签订《施工交通安全责任合同》。
7.依据现场变化,及时引导交通车辆,为行人提供方便。
8.沿街居民出入口,设置足够的照明装置,必要处搭设便桥,为保证居民出行和夜间施工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开挖过程中地下管线的安全保护
工程施工中,损伤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
(一)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况管线调查
1.进场后应依据建设方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及影响范围内的各种管线、地面建筑物等有关资料,查阅有关专业技术资料,掌握管线的施工年限、使用状况、位置、埋深等数据信息。
2.对于资料反映不祥、与实际不符或在资料中未反映管线真实情况的,应向规划部门、管理单位查询,必要时在管理单位人员在场情况下进行坑探查明现状。
3.对于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地下建筑物,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并经现场调查,掌握结构的基础、结构形式等情况。
4.将调查的管线、地下建筑物的位置埋深等实际情况按照比例标注在施工平面图上,并在现场做出醒目标志。
5.分析调查、坑探等资料,作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的依据。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1.必须对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安全状态进行分析,识别重要危险因素,评价其危险程度,制定中、高度危险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
2.对于重要的地下管线、地面与地下建筑物必须进行基坑开挖工况影响分析,确定影响程度,以便在施工措施中确定合理的基坑支护、开挖方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管线及各种构筑物的安全。
3.重要的基坑开挖方案需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后执行,并严格按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的施工方案实施。
(三)现况管线改移、保护措施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商确定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加固措施。
2.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受施工影响,或其危及施工安全时,均应进行临时加固,经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形成文件后,方可施工。
3.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召开工程范围内有关地上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管理单位的调查配合会,由产权单位指认所属设施及其准确位置,设明显标志。
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设专人随时检查地下管线,维护加固设施,以保持完好。
5.观测管线沉降和变形记录,遇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四)应急预案与抢险组织
1.对于具有中、高度危险因素的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和有效安全技术措施。
2.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管理单位人员到场处理、抢修。
五.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
1.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用10t以上压路机碾压后,不得有明显轮迹;接缝应紧密、平顺;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2.检测与验收项目: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等八项。
3.主控项目:原材料、混合料、压实度、面层厚度、弯沉值。
4.城镇道路施工质量验收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和合同指定的规范标准要求,还应满足发包方对工程项目的特定要求。
5.交工检查验收阶段的压实度代表值应达到实验室马歇尔试验密度的96%或试验路钻孔芯样密度的98%。
6.面层厚度准确度控制直接反映出施工项目部和企业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二)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
1.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在基层表面洒透层油,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面层且根据规范CJJ1中强制性条文规定: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度时施工。
2.应按施工方案安排运输和布料,摊铺机前应有足够的运料车等候;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300mm外空挡等候,被摊铺机缓缓顶推前进并逐步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每次卸料必倒净,如有余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3.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履带式或轮胎式沥青摊铺机,摊铺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7.5m,通常采用2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应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
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当发现沥青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及时消除,施工时发现沥青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结团成块、已遭雨淋现象不得使用。
5.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确定。应随时检查铺筑层厚度、路拱及横坡,并辅以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 6.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并按现行规范要求执行。螺旋布料器转动速度与摊铺速度应保持均衡。
7.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状态完好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根据摊铺完成的沥青混合料温度情况,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时机。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各层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碾压速度做到慢而均匀,应符合规范要求的压路机碾压速度。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因素经试压确定。
8.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不得随意停顿。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80m。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轮,对压路机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严禁刷柴油。亦可向碾压轮喷淋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雾状水。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
9.沥青混合料路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应采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达到要求。
10.根据规范CJJ1强制性条文规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三)质量管理与控制重点
1.编制质量计划。确定工程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编制专项质量技术标准、保证措施及作业指导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分项工程项目分别制定保证措施,并配备工程所需的各类技术人员。
2.确定主要分项工程项目质量标准和成品保护措施。
3.明确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
4.对于特殊过程,应对其连续监控;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定。
5.明确材料、设备物资等质量管理规定。
6.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制和首段验收制。施工过程均应按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明确施工项目内、外部(监理)验收及隐蔽工程验收程序。隐蔽工程、指定部位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为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7.质量控制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实施“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
8.制定不同专业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重点部位动态管理,专人负责跟踪和记录。
9.加强信息反馈,确保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质量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10.当发生质量缺陷或事故时,必须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六.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1.市政公用工程常常处于城镇区域,具有与市民近距离相处的特殊性,因而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贯彻绿色施工管理,详细安排好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施工和环境保护方面措施,把对社会、环境的干扰和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2.文明施工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形成网络,项目部每月应进行一次文明施工检查,将文明施工管理列入生产活动议事日程当中,做到常抓不懈。
3.定期走访沿线机关单位、学校、街道和当地政府等部门,及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在施工现场设立群众信访接待站,由专人负责沿线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答并尽快落实解决。
4.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X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强噪声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并公告附近居民。
5.为减少扬尘,施工场地应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降尘措施。
6.建立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现场应成立专职的文明施工小分队,负责全线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
一、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与划分
(一)基本要求
1.在施工用地范围内,将各项生产、生活设施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规划和布置,满足组织设计及维持社会交通要求。
2.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平面布置图的动态性,必须详细考虑好每一步的平面布置及其合理衔接;科学合理的规划,绘制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工程施工阶段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要求,设置道路、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物料和停放机械设备等。
(二)总平面图设计依据
1.现场勘查、信息收集、分析数据资料;工程所在地的区的原始资料,包括建设、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
2.经批准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交通疏导图、施工总进度计划。
3.现有和拟建工程的具体位置、相互关系及净距离尺寸。
4.各种工程材料、构建、半成品,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等资源需要计划。
5.建设单位可提供房屋和其他设施。
6.批准的临时占路和用地文件。
(三)总平面布置原则
1、满足施工进度、方法、工艺流程及施工组织的需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尽可能减少施工用地。
2.合理组织运输,保证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各种材料能按计划分期分批进场,避免二次搬运,充分利用场地。
3.因地制宜划分施工区域的和临时占用场地,且应满足施工流程的要求,减少各工种之间的干扰。
4.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利用施工现场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施工临时设施。
5.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应方便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靠近施工现场,福利设施应在生活区范围之内。
6.施工平面布置应符合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和建设安全保卫、消防、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平面布置的内容
1.施工图上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的平面位置。
2.给水、排水、供电管线等临时位置。
3.生产、生活临时区域及仓库、材料构件、机械设备堆放位置。
4.现场运输通道、便桥及安全消防临时设施。
5.环保、绿化区域位置。
6.围墙(挡)与入口位置。
二、施工现场封闭管理
(一)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在作业过程中既容易伤害作业人员,也容易伤害现场以外的人员。因此,施工现场必须实施封闭式管理,将施工现场与外界隔离,同时保护环境、美化市容。
(二)围挡(墙)
1.应沿工地四周连续设置现场围挡(墙),不得留有缺口,并根据设计与计算,确保围挡(墙)的稳定性、安全性。
2.围挡的用材应坚固、稳定、整洁、美观,宜选用砌体、金属材板等硬质材料,不宜使用彩布条、竹笆或安全网等。
3.在市区内,围挡应高于2.1米,且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4.禁止在围挡内侧堆放泥土、砂石等散装材料以及架管、模板等。
5.应当经常派专人检查围挡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出入口
施工现场的进口处应有整齐明显的‘五牌一图’。内容应有针对性,同时标牌制作、挂设也应整齐、美观、字体工整。
(四)警示标牌布置与悬挂
为了提醒、警示进入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和有关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所处环境的危险性,随时保持清醒和警惕,避免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应当根据工程特点及施工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三、交通导行方案设计
(一)现况交通调查
1.现况交通调查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的前提,项目部应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部署,调查现场及周围的交通车行量及高峰期,预测高峰流量,研究设计占路范围、期限及围挡警示布置。
2.应对现场居民出行路线进行核查,并结合规划围挡的设计,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施工区、办公区等出口位置,减少施工车辆与社会车辆交叉;以免出现交通拥堵。
3.对预计设置临时施工变线、便桥位置进行实地祥勘,以便尽可能利用现况条件。
(二)交通导行方案设计原则
1.满足社会交通流量,保证高峰期的需求,选取最佳方案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2.有利于施工组织和管理,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且使施工对群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3.交通导行应纳入施工现场管理,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设计交通导行方案。 4.交通导行图与现场平面布置图协调一致。
5.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保证交通流量、高峰期的需求。
(三)交通导行方案实施
1.在获得交通管理和道路管理部门的批准后组织实施。
2.按照获准的方案修建临时施工便线、便桥。
3.设置围挡,严格控制临时占路范围和时间。
4.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志,路障、隔离设施、夜间警示信号,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
5.组建现场人员协助交通管理部门组织交通。
6、对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并应与作业队签订《施工交通安全责任合同》。
7.依据现场变化,及时引导交通车辆,为行人提供方便。
8.沿街居民出入口,设置足够的照明装置,必要处搭设便桥,为保证居民出行和夜间施工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开挖过程中地下管线的安全保护
工程施工中,损伤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
(一)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况管线调查
1.进场后应依据建设方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内及影响范围内的各种管线、地面建筑物等有关资料,查阅有关专业技术资料,掌握管线的施工年限、使用状况、位置、埋深等数据信息。
2.对于资料反映不祥、与实际不符或在资料中未反映管线真实情况的,应向规划部门、管理单位查询,必要时在管理单位人员在场情况下进行坑探查明现状。
3.对于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地下建筑物,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并经现场调查,掌握结构的基础、结构形式等情况。
4.将调查的管线、地下建筑物的位置埋深等实际情况按照比例标注在施工平面图上,并在现场做出醒目标志。
5.分析调查、坑探等资料,作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的依据。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1.必须对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可能出现的安全状态进行分析,识别重要危险因素,评价其危险程度,制定中、高度危险因素的安全技术措施。
2.对于重要的地下管线、地面与地下建筑物必须进行基坑开挖工况影响分析,确定影响程度,以便在施工措施中确定合理的基坑支护、开挖方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管线及各种构筑物的安全。
3.重要的基坑开挖方案需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后执行,并严格按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的施工方案实施。
(三)现况管线改移、保护措施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商确定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加固措施。
2.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受施工影响,或其危及施工安全时,均应进行临时加固,经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形成文件后,方可施工。
3.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召开工程范围内有关地上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管理单位的调查配合会,由产权单位指认所属设施及其准确位置,设明显标志。
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设专人随时检查地下管线,维护加固设施,以保持完好。
5.观测管线沉降和变形记录,遇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安全技术措施。
(四)应急预案与抢险组织
1.对于具有中、高度危险因素的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和有效安全技术措施。
2.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管理单位人员到场处理、抢修。
五.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
1.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用10t以上压路机碾压后,不得有明显轮迹;接缝应紧密、平顺;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2.检测与验收项目: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等八项。
3.主控项目:原材料、混合料、压实度、面层厚度、弯沉值。
4.城镇道路施工质量验收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和合同指定的规范标准要求,还应满足发包方对工程项目的特定要求。
5.交工检查验收阶段的压实度代表值应达到实验室马歇尔试验密度的96%或试验路钻孔芯样密度的98%。
6.面层厚度准确度控制直接反映出施工项目部和企业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水平。
(二)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
1.沥青混合料面层应在基层表面洒透层油,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面层且根据规范CJJ1中强制性条文规定: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度时施工。
2.应按施工方案安排运输和布料,摊铺机前应有足够的运料车等候;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300mm外空挡等候,被摊铺机缓缓顶推前进并逐步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每次卸料必倒净,如有余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3.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履带式或轮胎式沥青摊铺机,摊铺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7.5m,通常采用2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应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
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当发现沥青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及时消除,施工时发现沥青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结团成块、已遭雨淋现象不得使用。
5.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确定。应随时检查铺筑层厚度、路拱及横坡,并辅以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 6.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并按现行规范要求执行。螺旋布料器转动速度与摊铺速度应保持均衡。
7.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状态完好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根据摊铺完成的沥青混合料温度情况,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时机。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各层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碾压速度做到慢而均匀,应符合规范要求的压路机碾压速度。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因素经试压确定。
8.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不得随意停顿。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80m。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轮,对压路机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严禁刷柴油。亦可向碾压轮喷淋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雾状水。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
9.沥青混合料路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应采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达到要求。
10.根据规范CJJ1强制性条文规定: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三)质量管理与控制重点
1.编制质量计划。确定工程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编制专项质量技术标准、保证措施及作业指导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分项工程项目分别制定保证措施,并配备工程所需的各类技术人员。
2.确定主要分项工程项目质量标准和成品保护措施。
3.明确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
4.对于特殊过程,应对其连续监控;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定。
5.明确材料、设备物资等质量管理规定。
6.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制和首段验收制。施工过程均应按要求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明确施工项目内、外部(监理)验收及隐蔽工程验收程序。隐蔽工程、指定部位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为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7.质量控制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实施“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
8.制定不同专业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重点部位动态管理,专人负责跟踪和记录。
9.加强信息反馈,确保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质量因素处于受控状态。
10.当发生质量缺陷或事故时,必须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六.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1.市政公用工程常常处于城镇区域,具有与市民近距离相处的特殊性,因而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贯彻绿色施工管理,详细安排好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施工和环境保护方面措施,把对社会、环境的干扰和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2.文明施工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形成网络,项目部每月应进行一次文明施工检查,将文明施工管理列入生产活动议事日程当中,做到常抓不懈。
3.定期走访沿线机关单位、学校、街道和当地政府等部门,及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在施工现场设立群众信访接待站,由专人负责沿线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答并尽快落实解决。
4.对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X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强噪声施工的,施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并公告附近居民。
5.为减少扬尘,施工场地应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降尘措施。
6.建立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现场应成立专职的文明施工小分队,负责全线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