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359483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高校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由这门课程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是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年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张多来(1950-),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征难(1964-),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ZH015)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70-02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研究。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地位决定高校要加强对它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从这一门课的特殊性来看它的重要性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高校本、专科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开设这门课,既要承担着向大学生及时介绍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任务,又要使这门课教学实施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搞好这门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这门课程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不同于政治学的纯理论课;既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专业课。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政治性。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时疏导,解疑释惑,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增强信心,坚定信念。其次是思想性。这门课程的思想性是十分明显的,专题讲授过程中要有对涉及问题的来龙去脉的清晰阐述,要有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要有对相应政策的深入浅出的论证,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钻研知识与学问,又要让学生掌握德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再次是动态性。由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调整,每个学期、不同专题,教学内容都是变化的。由于这门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动态性的特点,决定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研究。
  2.高校要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从课程性质说,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2]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从课程内容说,“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重大改革措施等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外交政策等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世情,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融入社会,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对形势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乏教研的支撑就不能全面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任务,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的。
  3.高校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运用来看这门课的重要性
  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踏入社会就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难题。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合作共事?首先是学会认清形势,把握政策,认真研读有关文件精神,吃透政策精神,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懂得策略方法的灵活性,既不违背上级文件精神又能灵活变通,具有协同创新能力。其次是顺应形势与政策,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定准方位,发展自我,不断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能力。再次是利用学校学过的有关知识,自觉运用,提高科学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理解力,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及时准确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机遇与挑战,坚定理想与信念,不断创新,为民服务,报效祖国,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
  二、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研究
  1.高校要以教学带动教研
  在教学方式上,将这门课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严格按教学计划开课。在时间安排上,做到四年不断线,前两年釆取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与实践相结合;在大三期间,以大学生专业的社会需求形势、大学专业学科发展前程和基本走向的形势为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如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四期间,以学生实习、就业、创业、考研为主,开展相关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样做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不断线,常学常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通过教学带动教学研究。
  2.高校要以教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教研,相互贯通。通过教学发现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加深理解,形成论文,然后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学中,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教研促进教学。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学—教研—再教学的过程。这几年,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参观考察的学校不断增多,既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外校来我校参观考察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和责任。   3.高校要以专题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湖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对“形势与政策”课十分重视,制订政策,下发文件。如省高校工委、省哲学规划办联合发文,提高研究级别和档次。近几年我校又获得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专项课题项目支持,教育部还把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列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作为该课程观察点学校之一。全国哲学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研究”(12@ZH015)又把我校列为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这门课有校级、省部级、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通过专题研究既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时代发展需要高校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高校要加强这门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基本理论主要是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是分析各类国内外时事和热点问题的主要依据。要开展对不同时期形势与政策的研究,对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的分析和研究。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得深一点,讲起来就有力度,就有针对性,就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目前的形势与我们任务》,都是建立在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高度,从而正确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又如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巡谈话》,为我们党拨乱反正,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航程,为开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明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发展、就胜利;什么时侯对形势作出不正确判断,路线方针政策就不符合实际或偏离实际,就会出现“右”的或“左”的错误路线,导致事业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经验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事业发展就比较顺利,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政策问题研究
  基本政策主要是国内和国际规定、规则等,国内方面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方面包括联合国、多边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有关规定和规则。形势问题,从宏观上讲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从内容上讲,有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农业形势、农村形势、工业形势等。每一项大的内容中都有基本政策问题,如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产政策、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这些基本政策要好好研究,研究清楚了,讲起课来就有说服力,就有理论深度,有分析高度,有说服力度,就能打动学生,启发学生,就会有人“愿意听、喜欢听、还想听”。
  3.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问题研究
  这门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实事求是原则,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首要原则和方法;矛盾分析法,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贴近”,这是党的形势与政策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还有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实践方法等等。
  4.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回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就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课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机构,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一定形式的教材。因为这门课教材编写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所以编写教材难度大,也就是说,教材编好了,部分专题内容又变了,特别是具体数字又变化了,跟不上形势变化。我校每年每学期都安排5个专题,坚持“短、平、快”,集体备课,教授牵头,专题组长负责,统一讲稿和课件。经过努力,我校“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这门课程又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往省里推荐评奖。同时,学校又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责任教授岗位课程。应加倍努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认真总结,好好研究,弄清优势与不足。既往优势和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不足之处要加以弥补。
  总之,高校要加强对这门课的教育教学研究。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深化教学,才能把它办成校园“焦点访谈”课、特色鲜明的课,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以实现教育梦想托起“中国梦”,因为教育是托起“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辛勤耕耘。高校教师只有都来“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关注梦想,才能使青年大学生茁壮成长,才能托起真正的“中国梦”,只有通过实现更多“个人梦”,才能早日实现全国人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校实行双学位制,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针对华中师范大学大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意在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双学位制的现状及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双学位制度  作者简介:田菊(1989-),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龚添妙(1989-),女,湖南长沙人,华中师范大学
期刊
摘要:自由教育就是以自己为根据,自主选择和接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最终达到自由状态的教育。面对当今多元化的时代,自由教育是社会发展、自身发展以及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在自由教育的实践中存在自由、民主、理性精神的缺失等问题,可致力于制度的完善,解放教师和学生层面的自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最终真正走向自由教育。  关键词:自由教育;价值;实现  作者简介:张倩(1988-),女,山西晋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现状的问题。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模式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应渗透形成性评价理念,注重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以精品课网站为基础,充分利用多种即时通讯手段,建立了一套多维网络立体教学系统,这是对传统立体教学模式的拓展和延伸。根据调研数据和实施效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保证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将课堂教学很好地延伸到网络教学当中,使得教学过程可随时进行,使得教学评价实现了公开、公正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为适应中国加入WTO而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出现的新事物。它不仅吸收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而且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以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为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淮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合作办学;对策  作者简介:王树乔(1982-)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种理论教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这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相结合,是提高其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调研—互动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使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同时有利于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一种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推进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其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指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素质选修课和各门相关专业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渠道;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生态环保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
期刊
摘要: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切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可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大学精神的价值内涵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大学精神在强化学生对学校归属感和认同感、端正求学动机、改善治学态度、规范学习品行方面对学风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曹仁秋(1966-),男,福建南平人,福州大学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形式,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形式应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创业素质构成中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要求,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达到课程教学与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素质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传
期刊
摘要:“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改进课程教和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顾丹珍(1971-),女,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黄海涛(1978-),女,甘肃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