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未来属于UGC”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巍的网名叫白噪音,是豆瓣的音乐产品分析师,他学的是数学,先前在腾讯做了四年的游戏行业分析师,觉得游戏的赚钱逻辑是让人上瘾,为了借钱打游戏会促使人泯灭人性,他离开了那个行业,加入豆瓣,研究音乐。白噪音自己创办了一个草地音乐节,在很多城市有分支,每个月召集大家一起活动,聊聊自己喜欢的音乐,愿意分享的还可以把自己作的曲子弹出来听。
  2013年年初,豆瓣电台推出付费版本。我拜访了群主白噪音,在豆瓣的会议室里,他一坐下就显得有很多怨气,对目前诸多音乐行业探索中的模式并不看好,他自己的工作也由音乐产品转向豆瓣的全线产品分析。白噪音没有传统唱片行业的工作背景,完全是个互联网人,分析和观察了国内外许多商业模式的探索后,他确信,“UGC(用户产生内容)是未来音乐创作的趋势,传统音乐人必须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出路了。”
  “UGC有瑕疵但真实,是好的音乐体验”
  Q:做电影的日子都好过起来了,做音乐的,什么时候才可以呢?
  A:电影的体验提高了很多,而MP3出现十几年了,用户体验没有大变化,做产品就必须要寻求一种突破。YY和唱吧这样的模式,是有未来的。
  YY里面主播唱歌,粉丝觉得好听就送道具,道具是要花钱买的,这个钱主播跟YY分成,其实借鉴了游戏里公会的形式,不过,让人感觉好像旧社会里,台上戏子唱戏,有老板往台上扔金子。
  唱吧现在还没开始做道具收费,未来可以做。现在,唱吧跟湖南卫视合作,可以再联合一些实体经纪公司,先推一些好的歌手到唱吧,受到粉丝追捧,再去电视台做节目,节目播出,歌手火了,说明做唱吧的用户是有价值的。最后,湖南卫视给唱吧推广,变成几家联合推广,都有钱赚。
  Q:唱吧和电视台、经纪人公司的合作,如果能拉近粉丝和歌星的距离,就是不错的推广选择,以后可以向小歌星收费?
  A:没错。美国有一个网站走得更远,做在线直播演出,但是属于探索阶段,提供舞台加IT设备,普通的民谣音乐人或摇滚歌手,你在那里面表演,推广自己。在这个网上表演向音乐人收费。目前的体验并不好,毕竟是网络传输,视频很卡,一场演出目前平均就20个观众。暂时不算是好模式。
  Q:除了推广,这类产品还有什么变现机会?
  A:一首MP3是死的,放一百遍还是一首MP3,让人唱就不一样了,一百个人唱就是就活起来了,有了UGC就可以做社交。传统的音乐只有明星唱,很多粉丝都无法跟明星认识。但是如果你降低门槛,让大家都能唱歌了,这里有很多变现的机会。
  Q:你刚刚说,MP3体验已经很差了,UGC的话,专业明星和专业后期也没了,草根用户的唱功参差不齐,体验无法保障啊。
  A:体验最高的是音乐现场,数字音乐低一点。YY和唱吧里的人唱得可能确实不好,但很真实,不会假唱,这个时候音乐和人绑定到一起了。我不看好音乐内容,但是我看好唱歌的人。从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草根还是明星都有机会,草根唱歌有自己的朋友听,独立音乐人把自己的作品做个Demo(试听小样)放上豆瓣,让大家来免费听,知名度上来了,做演出或者其他渠道把成本收回来。
  其实,又回到体验的话题,数字音乐包月5块钱,用户可能不愿意付,但是现场演出从几十块钱的Live House到几百上千块的演唱会,用户却总是挤破头。
  Q:从64k的MP3提高到192k品质的,这个就不算体验提高?
  A:音质上做文章我觉得不合适。传统的数字音乐,全是粉饰过的东西,没有一个真实表达情感的东西在里面。其实,有瑕疵的带感情的真唱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是UGC的力量。
  Q:有个采访对象说,非常不喜欢张靓颖录的歌,所有的换气都去掉了,感觉像在听机器人唱歌。而陈奕迅的很多歌曲,就是能听到他的喘息,这种喘息也变成对这首歌表达情感的阐释。
  但你说的最高体验—音乐现场的感觉是无法复制的。汪峰一年全国各地跑,能唱的演唱会是有数的。
  A:汪峰已经快变成企业歌手了。演唱会还是有机会的,比如五月天在台北办了一场演唱会,通过网络各个角度来拍摄现场,在这个频道里面进行用户互动,以后还可以跟电影院合作,在电影院里播放演唱会。
  Q:粉丝看的是普通屏幕还是有3D效果之类?
  A:普通高清就行。
  Q:会不会削弱现场售票?
  A:现场的体验和电影院的体验都是独立的。
  Q:那好的音乐还有标准么?好比现在,人人都能写微博,人人是自媒体,那专业的记者是不是该被淘汰了?
  A:收入三四千块的民工觉得凤凰传奇就是好歌。口味不一样而已,音乐就应该是一个长尾,未来没有大明星,只有小范围的明星。
  Q:你个人觉得,比较靠谱的数字音乐模式是什么?
  A:SoundCloud还不错,很多音乐人在那里发布自己的作品,用来传播。不只是音乐,还可以录制自己的脱口秀或者其他,都可以分布、分享、传播。收费对象是音乐人,每个月能发布的东西是有限的,比如,只有两百兆,想要发更多的,你就要按月付费。
  Q:也是靠推广收钱。
  A:对,还有很多UGC的内容,比如,一段音频大约三分钟长,可以在每几秒为一个节点进行讨论。其他用户可以来评价,这个地方唱的怎么样,那个地方可以加点什么。
  社交来说,可以做混音大赛。有的DJ传一个自己的音频,根据UGC的内容进行改造,现在这个网站很火。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用音乐表达自己”
  Q:我有种感觉,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大家都爱UGC,有了UGC就能做社交。音乐也是这样,版权费多贵啊,UGC多便宜。
  A:是,在网络上传播肯定会跟UGC相关的,利用众包这种模式,大家一起贡献自己的智慧,贡献自己的音乐,肯定会比专业的歌手推荐的那一两首要更有力量,发现新歌好歌的概率也更多。传统包装出来的歌手会被净化掉,驱逐掉。   Q:如果这个趋势成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A:创作音乐变成一个大众普及的东西,再也不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为,以往需要前期、后期、编曲,花费几十万元去做张完美的CD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以后就像写程序一样,我写一个小样,大家觉得好,就可以一起来完善。如此一来,用户的参与程度极高。
  Q:这是你心中的理想状态,还是趋势?
  A:这是大势所趋,我自己组织的草地音乐节就做类似的事,大家都不是专业出身,很平凡的人,把自己写的歌传到一个平台上,大家来听,也许会很粗糙,但是这正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每个人都在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相比现在的流行音乐,我觉得这一点更珍贵。写歌其实也没那么难,你把脑中的旋律录下来,配上曲,就可以了。
  Q:我采访过一个打工妹文艺队,她们自己写歌,表演给其他打工者,很受欢迎。这个就是你说的草根创作吧。
  A:对,文化类的创作本来就是高手在民间。未来,创作会变成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Q:人人都能写歌了,现在做唱片行业的人到那个时候干什么?
  A:做后期啊。创作门槛变低了,他们可以做更专业的事,比如,提供专业录音棚,做音乐培训。总之,他们必须得转型。
  未来的音乐会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端的UGC为主的娱乐化路线。一类稍微高端,广告歌、电影配乐、游戏配乐,这些是需要专业人才来做的。
  Q:如果我没有一个会写歌的朋友圈子,我就听不到我这类人认为的好歌了么?
  A:别担心,挖掘机制发生而已。以前的好歌是传统渠道推荐,现在的好歌变成豆瓣电台这样的。整个下一代互联网都是做推荐的。现在已经有海量的歌曲了,选择太多,需要的是把好歌用算法、机器学习这些工具挖掘出来。
  Q:版权的问题怎么解决?
  A:互联网就是解构知识产权的。就像一本书可以有无数个副本供大家分享。
  Q:如果内容创造者无法从版权上获得收入,谁来写书,谁来写歌?
  A:UGC啊,尽管不一定特别专业。
  Q:内容产业整体会水平下降么?
  A:我觉得不会。
  Q:单位时间的效率会下降吧。
  A:不会,KK在失控讲过的,我认为,群体力量会比单个明星的力量大。
  Q:如果真的这么发展,专业的音乐内容制作的人都要失业了?
  A:大家不会专门靠写歌赚钱,可以作为业余爱好,比如,我们公司负责音乐人产品的,他是产品经理,也是独立音乐人。
其他文献
人类恐惧、诅咒病毒,也曾踌躇满志,深信自己有能力制造出药物和疫苗来击败传染性病毒,而后来又焦虑地发现,病毒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变异能力,能够随时以新的面孔卷土重来。  不客气地说,在和病毒斗争的革命史中,人类全无胜利可言。但好在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短暂的胜利仍能挽救无数生命。本世纪重要的一课是,2003年非典病毒的蔓延。人类的全球移动,给病毒的生存条件带来变化,它因此反作用于人类和牲畜。新疾病能够迅
期刊
和周亚平老师的采访夜里1点多才结束,他睡不了几个小时就要赶往机场飞赴昆明。周老师是我所采访的音乐人里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聊得最晚的一位,快60岁的他留着长发,戴着棒球帽,自己拎巨大的行李箱。最重要的是,他还在音乐圈里发光发热,拳打脚踢。1994年周亚平创立的鸟人音乐已经成了至今罕有的长寿民营唱片公司。  周亚平的履历和作品表有点吓人。他1984年就帮崔健录了第一张专辑;1988年出版发行了迟志强的
期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香港人,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虽然越来越觉得生活融入了这里,但文化精神似乎还停留在三千里外的那座小城里。与人沟通的时候,时常会像个自闭的中年人,茫然不知所应。  1984年的一天,当我离开大学门口时,已经准备赶火车去深圳,到一家港商经营的电子工厂当工程师。几天之后,我第一次坐在深圳郊区龙岗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厂里的员工把我的名字改了,叫“谭工”。我就这样展开了几十年往返香港和内地的生
期刊
富士山并非国有  2013年春节,我去了日本。每逢春节前后20天,CCTV都是处心积虑地四处寻找十八孝楷模,呈现出几亿人同心同德同时尽孝的震慑威力,让我们这种自私分子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身在旅游途中,想想父母坐在电视机前的心情—我还是去了日本。  不过,父母以为我去了柬埔寨。我对他们说我要去日本,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理由中最主要的一条是钓鱼岛问题,他们认为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有可能随时打一仗,或
期刊
我有一个恐惧的经验:2003年4月22日,李慎之先生去世,难免有人起疑是否因为非典,很快被告知是因为肺炎。在那个气氛下,你所亲近的人去世,那种氛围是恐慌的,飘忽而不稳定。  大家说这期间将不聚会悼念了,写文章纪念先生。我坐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写纪念他的文章—我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不待在书房里?是因为害怕吗?  那时候是下午,突然有查煤气的人来敲门,吓了我一跳,当时觉得很害怕,这种害怕的感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
期刊
我知道非典这个事很早,大概2003年2月,我在深圳有个哥们儿,他刚刚送葬了他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就是突然得了这种奇怪的肺炎,很快就死掉了。那应该是广东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深圳这哥们儿给我打电话,说有这么一种很厉害的病,你在北京也要特别注意,最好赶紧去买点板蓝根。当时官方都还没说这件事。只是在广东一带人们私下里有各种传闻,我也没当回事。不知道深圳那个死去的朋友有没有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当时包括很多医生
期刊
我是不是在发“国难财”?  2003年,王岐顺这样问过自己。但他很快变得坦然,甚至自豪起来。SARS疫情把北京变成了一座弥漫恐怖气氛的城市,政府关闭了绝大多数可能导致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叫停了几乎所有演唱会、招聘会和大型展览,很多酒吧、KTV和饭店都关门歇业。人们也不敢再像往常那样和朋友聚会,然后一起去看场电影—在封闭的室内影院里进行两个小时静坐和呼吸,似乎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实在想看电影怎么
期刊
2005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大一的施凯文就创建了他的第一间公司—唱片公司“莱美文化”。他的专业是电子编曲,那时他给自己规划的职业路径是努力写歌编曲,成为张亚东、小柯那样的业内顶级制作人。  没想到,莱美文化很快就因为唱片业大环境的衰退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做不下去了,之后的三次创业再没能“专业对口”,全都是互联网公司,虽然也与音乐相关。弹了十年古典钢琴的施凯文现在已经完全转型为一名全能型的技术人
期刊
2003年,我从公共卫生专业毕业工作已经22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要经受生与死的考验。  那年,我的丈夫在市疾控中心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流病科科长,在市非典防控指挥部、疾控中心两边跑,常吃不上饭,我们几天都见不上一面。当时省里规定疑似病人由市专家组确诊,他第一次去某县会诊,走之前给我打了三个电话,前两个电话只说“我上去了”,我回答“好!”第三个电话说:“我上去了!照顾好孩子!”当时
期刊
“其实,你可以认为网易云音乐是一款音乐社交应用。”王磊在2012年年中回到网易,负责新成立的音乐中心,整合网易的门户音乐频道、原创音乐人、版权、对外合作等网易旗下所有音乐业务,直接向丁磊汇报。2013年1月,网易云音乐App上线,在音乐和媒体行业有广泛人脉的王磊并没有对产品大肆推广。  其实除了为网易提供巨额现金流的游戏业务,丁磊早已很少直接过问具体业务。而在丁磊之前,还没有过一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