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回归高中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少了学生琅琅的书声,多了教师急功近利的讲解。这样做,貌似很适合抽象思维能力强的高中生,实则由于违背了语文学科要在“读中悟”的本性,效果并不佳。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不都是在《三字经》《弟子规》的朗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仅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用口与耳才好。”很朴实地道出了朗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必不可少。
  一、朗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个整体,不是散装的零件,要把握这个整体,靠支离破碎和喋喋不休的讲解是办不到的。因为细枝末节的详解如同解剖,使文章索然无味,而朗读却使文章鲜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体会文章的妙处。朗读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的过程中,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学生为了顺畅地朗读,必然会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和一些相关资料,扫清朗读的障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遍遍地读,每多读一遍,就多一层对文章的感悟,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深沉内涵也逐渐得以显现。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旦能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对文章细节知识点的领会就可以高屋建瓴了。
  二、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的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就是那种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无意识的能力。汉语丰富多彩,表情达意惟妙惟肖。通过朗读,文章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悦耳的韵律、整散参差的句式、词语构成的习惯等,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文章诵于口、入于目、闻于耳的时候,学生全身心都在和语言进行碰撞,感受着语言的魅力。无论是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文言文语言的古朴深沉,戏剧语言的庄重典雅,还是散文语言的清新飘逸,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小说语言的自然流畅,都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得到稳步的提高。课内的文章可以读,课外的优秀文章也可以拿到课堂上读。除读的内容不受限制外,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如果再适时地开展一些诵读比赛,学生读书的热情会更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
  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对文章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精神韵味等的把握,能把文章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把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中。通过朗读触摸作者的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文章之间的隔阂,达到如身临其境、进而忘我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合二为一时,朗读就进入了较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他们喜悦着作者的喜悦,悲哀着作者的悲哀:读苏轼的《赤壁赋》,他们读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们读出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读贾永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他们读出了作者的自豪和喜悦。于是,他们也豁达和乐观了,也惆怅和依恋了,也自豪和喜悦了。这种情绪浸染,让学生深深地陶醉在作品中,回味无穷。不仅如此,朗读的过程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丰厚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他们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就能够超越作者和文本,建构新的意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当然,教师只要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学生的创造性就会永葆活力,从而享受阅读,超越阅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把朗读还给高中生,让朗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永不退色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应按照现代语法的习惯调整过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这个例子是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把主语放在前面,把谓语放在后面。 
期刊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D。考纲还明确规定了高考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在平时复习中,虽也反复强调这六种病句的特点以及临场应试的技巧,如,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
期刊
赏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因而有人提出要用赏识取代惩罚,鼓吹所谓的“赏识万能论”。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赏识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过分地滥用赏识,会使学生忽视生活中的挫折,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还会疏远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减缓社会化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惩罚是完全有必要的,它的地位应不次于赏识教育。教育惩罚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的实施必须是适当的。  赏识和
期刊
从2004年工作到现在,工作了也近10年,多年来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信息社会的读书  信息时代纸质的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没有必要去读书?这两个问题的确让学生迷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纸质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书籍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电子书,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快餐文化,其中最多的
期刊
长篇名著多是作家的心血之作,具有很高的思维缜密度和社会深刻性。然而受“快餐文化”和自身阅读惰性的影响,当下不少学生醉心于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等轻松阅读,对长篇名著却少有人问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已成为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从教学实践来看,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首先,巧借时下流行元素来培养学生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觉阅读长篇名著的原动力,而来自于生活的兴趣才可能更加持久。在实际教学中,
期刊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说明某一事理或阐发某一见解、宣传某一主张的文章,它要求用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然而不少高考作文是“论点+论据+结论”的各自独立的三大块模式,缺少分析论证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说理的方法,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能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呢?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理”。所谓理,就是道理。一篇文章,可以有大道理和小道理。大道理就是中心论点,小道理就是分论点;大道理
期刊
一、平仄的诞生与演变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如何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与押韵由此诞生。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何区分平仄呢?要了解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
期刊
近年来,较城镇而言,农村高中的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急剧下降,从其生理和心理来分析,自我教育能力不强。家长娇惯孩子,致使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磨练,依赖性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教育思维模式极难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更是薄弱。  一、出现的新问题与应对的新思路  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既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农村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在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感渗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
期刊
二十一世纪对所有人来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教师要想取得别人的认可,其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在感情上得到学生的喜爱和亲近,在工作上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事半功倍;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的教师,不管花费多大的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