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式理论以被广泛地应用于阅读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讨论的是图式理论同样适用于听力理解,也即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及文化图式,使学生能下意识地去预测、筛选、吸收或同化输入信息,从而达到理解听力内容的目的。而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在冲击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同时给这一理论的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键词:图式;图式理论;听力理解
2003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第三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把原来的英语教学大纲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本次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当前过时的教学模式及评价系统,使我们的教学重点从传统的重阅读理解转变到重学生的综合实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新的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听力比重的加大进一步说明了听力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各个学校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张尧学司长在此次会议的谈话中曾提到“对于大学生听力来说,可以要求学生大致听懂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或者CCTV-9之类的英语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同的中国文化背景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此类节目。反之,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加大了学生听懂CNN 和BBC的难度。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提供或激活以有的背景知识,使听者以“兴奋”的状态下意识地运用听力策略去处理输入的信息,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一、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F. C. Barlett提出。近年来被普遍应用于阅读理解,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图式(Schemata)指的是已知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或重组;已知信息对新信息的加工并通过筛选,吸收或同化新信息的过程(Carrel. 1983)。在图式结构中,每一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 当人们在理解、吸收新的信息时,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就会对新信息进行解码或编码,并将其填充到图式的空档中。当图式的空档就会被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具体实现了。
图式理论的整体图解如下:
二、听力理解的3个阶段
言语听辨的过程被认为是听者积极主动地对目标语进行接收,理解并筛选有用的信息,将之存入长期记忆,以扩大听者的听觉渠道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语言阶段(the linguistic stage)、理解阶段(the cognitive stage)及总体认知阶段(the metacognitive stage)。这3个阶段类似Anderson(1983,1985)提出的听力理解包含3个相互关联并反复作用的过程:概念加工过程(perceptual process)、语法分析过程(parsing)及运用过程(utilization)。
语言阶段是整个听力过程的第一步,是一个概念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声学信号是以回声的形式贮存在头脑中不过几秒钟的时间,并很快被新的声学信号所取代,听者的注意力会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些关键的词或词组上;停顿或被强调的信号上;甚至是一些恰好与听者的目的、预测相一致的信号片段上。因此,这一过程要求听者熟练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知识及句法规律,从而有效地对输入的声学信号进行排列、破译。
在听力理解的第二个阶段,听者通过对输入的声学信号进行句法及语法的分析,以基于意义的摘要暂时贮存在记忆中,也即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bottom-up processing mode/data-driven system)。听者比较注重语言信息,即单词、句子等具体信息的听辨或具体图式的运用。要将短暂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听者还要借助高层次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top-down processing mode/knowledge-driven system),即听者利用记忆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来理解语言形式,运用世界知识、情景和人类交往知识来处理新的信息。这两种过程是相互交替、平行的过程。因此,听者如果抓住了关键词,同时又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借助上述方法而获得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他就能推断、掌握信息。
明白了讲话者在说些什么之后,听者进入听力过程的第三阶段,即总体认知或筛选阶段。在这一阶段,听者利用Samuels所描述的总体认知策略即: "self-monitoring and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1984)即听者要把听到并保存在短暂记忆中的信息加以分析,筛选和整理,然后存入长期记忆中,为听觉渠道积累知识。短暂记忆的容量有限,而且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忘却信息,所以听者最好借助一些笔记帮助他筛选和整理。
上述三个阶段是瞬间交替进行的,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间出现的问题也不具有绝对的阶段对应性。
听力的完整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如何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图式理解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阅读理解。它在听力理解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作为认知构架,图式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在长期记忆中构建各种图式。最基本的语言图式是语义图式。主语义图式有多个分图式,这些分图式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义。当某个图式被输入的声学信号所激活时,被激活的图式可以诱导几个相关联的图式。通过图式理解法的这种联想,听者就可以预测或假设接下来的听力内容,然后根据新信息的输入不断向下推进,以达到对自己的预测或假设的确认。因此,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并激活学生长期记忆中的图式是关键。
语言图式和社会文化图式应为语言的两种基本图式。钟华(2001)等1999年曾对武汉地区23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社会文化能力的调查,结果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利用有声思维法(the method of thinking aloud),O'Malley (1989:434) 等曾对美国东北部11 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高中生进行了“二语习得中的听力策略”的实验。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listening is an active and conscious process in which the listener constructs meaning by using cues from contextual information and from existing knowledge, while relying upon multiple strategic resources to fulfill the task requirements.”(听力是一种积极、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运用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及头脑中已存的背景知识来构建意义,并依赖多种听力策略来完成听力任务)。这两个实验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丰富的图式将会对学生的听力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针对学生匮乏的语言图式及社会文化图式,各校在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上都应适当地加入文化教学的内容,从而将文化教学推向系统化的台阶。当然对各个学校而言,这将会是一场耗时费力的改革。但是,对各位英语教师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图式,例如:
1. 为了适应学生数量的增加,基于网络的教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网络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积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前由教师填鸭式的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大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自主完成。为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在学习平台上递交作业,或者课堂上口头抽查。
2. “录音机加耳朵”的听力课应逐渐被多媒体的“画面加眼睛及耳朵”所取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页的视觉设计,更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知”,激活或丰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听力材料的内容。
3. 教师还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选择与之文化层面相关的小说、电影等要求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欣赏,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图式。
四、结论
背景知识与听力理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通过提供或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图式,使学生以“兴奋”的姿态,下意识地运用听力策略去处理输入信息,不失为提高外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各大高校正轰轰烈烈进行的网络教学给这一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有待教师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Anderson, J. R.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2nd edn.) New York: W. H. Freeman.
[3]Anderson, R. A. Role of reader's schema in comp rehensio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R. A. Anderson (Ed.), Learning to read in American schools )pp.243-27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4.
[4]Samuel, S. Joy, 1984. Factors Influencing Liste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ead Theory Into Practice (Summer 1984)
[5]O'Malley et a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0. No. 4. Dec.), 1989.
[6]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现代外语,1996(2)。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外语界,1996(1)。
[8]唐祥金。 文化观与文化教学。 外语界,2002 (8)。
[9]王英鹏。 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几点思考。 外语界,1999(1)。
[10]王宗炎主编。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赵贤州。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12]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外语界,2001(4)。
[13]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关键词:图式;图式理论;听力理解
2003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第三次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把原来的英语教学大纲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本次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当前过时的教学模式及评价系统,使我们的教学重点从传统的重阅读理解转变到重学生的综合实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新的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听力比重的加大进一步说明了听力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各个学校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张尧学司长在此次会议的谈话中曾提到“对于大学生听力来说,可以要求学生大致听懂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或者CCTV-9之类的英语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同的中国文化背景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此类节目。反之,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加大了学生听懂CNN 和BBC的难度。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提供或激活以有的背景知识,使听者以“兴奋”的状态下意识地运用听力策略去处理输入的信息,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一、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图式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F. C. Barlett提出。近年来被普遍应用于阅读理解,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图式(Schemata)指的是已知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或重组;已知信息对新信息的加工并通过筛选,吸收或同化新信息的过程(Carrel. 1983)。在图式结构中,每一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空档(slot)。 当人们在理解、吸收新的信息时,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就会对新信息进行解码或编码,并将其填充到图式的空档中。当图式的空档就会被具体信息填充,图式便具体实现了。
图式理论的整体图解如下:
二、听力理解的3个阶段
言语听辨的过程被认为是听者积极主动地对目标语进行接收,理解并筛选有用的信息,将之存入长期记忆,以扩大听者的听觉渠道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语言阶段(the linguistic stage)、理解阶段(the cognitive stage)及总体认知阶段(the metacognitive stage)。这3个阶段类似Anderson(1983,1985)提出的听力理解包含3个相互关联并反复作用的过程:概念加工过程(perceptual process)、语法分析过程(parsing)及运用过程(utilization)。
语言阶段是整个听力过程的第一步,是一个概念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声学信号是以回声的形式贮存在头脑中不过几秒钟的时间,并很快被新的声学信号所取代,听者的注意力会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些关键的词或词组上;停顿或被强调的信号上;甚至是一些恰好与听者的目的、预测相一致的信号片段上。因此,这一过程要求听者熟练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知识及句法规律,从而有效地对输入的声学信号进行排列、破译。
在听力理解的第二个阶段,听者通过对输入的声学信号进行句法及语法的分析,以基于意义的摘要暂时贮存在记忆中,也即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bottom-up processing mode/data-driven system)。听者比较注重语言信息,即单词、句子等具体信息的听辨或具体图式的运用。要将短暂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听者还要借助高层次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top-down processing mode/knowledge-driven system),即听者利用记忆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来理解语言形式,运用世界知识、情景和人类交往知识来处理新的信息。这两种过程是相互交替、平行的过程。因此,听者如果抓住了关键词,同时又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借助上述方法而获得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他就能推断、掌握信息。
明白了讲话者在说些什么之后,听者进入听力过程的第三阶段,即总体认知或筛选阶段。在这一阶段,听者利用Samuels所描述的总体认知策略即: "self-monitoring and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1984)即听者要把听到并保存在短暂记忆中的信息加以分析,筛选和整理,然后存入长期记忆中,为听觉渠道积累知识。短暂记忆的容量有限,而且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忘却信息,所以听者最好借助一些笔记帮助他筛选和整理。
上述三个阶段是瞬间交替进行的,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间出现的问题也不具有绝对的阶段对应性。
听力的完整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如何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图式理解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阅读理解。它在听力理解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作为认知构架,图式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在长期记忆中构建各种图式。最基本的语言图式是语义图式。主语义图式有多个分图式,这些分图式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义。当某个图式被输入的声学信号所激活时,被激活的图式可以诱导几个相关联的图式。通过图式理解法的这种联想,听者就可以预测或假设接下来的听力内容,然后根据新信息的输入不断向下推进,以达到对自己的预测或假设的确认。因此,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并激活学生长期记忆中的图式是关键。
语言图式和社会文化图式应为语言的两种基本图式。钟华(2001)等1999年曾对武汉地区23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社会文化能力的调查,结果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利用有声思维法(the method of thinking aloud),O'Malley (1989:434) 等曾对美国东北部11 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高中生进行了“二语习得中的听力策略”的实验。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listening is an active and conscious process in which the listener constructs meaning by using cues from contextual information and from existing knowledge, while relying upon multiple strategic resources to fulfill the task requirements.”(听力是一种积极、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运用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及头脑中已存的背景知识来构建意义,并依赖多种听力策略来完成听力任务)。这两个实验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丰富的图式将会对学生的听力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针对学生匮乏的语言图式及社会文化图式,各校在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上都应适当地加入文化教学的内容,从而将文化教学推向系统化的台阶。当然对各个学校而言,这将会是一场耗时费力的改革。但是,对各位英语教师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丰富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图式,例如:
1. 为了适应学生数量的增加,基于网络的教学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网络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积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前由教师填鸭式的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大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自主完成。为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在学习平台上递交作业,或者课堂上口头抽查。
2. “录音机加耳朵”的听力课应逐渐被多媒体的“画面加眼睛及耳朵”所取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页的视觉设计,更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知”,激活或丰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听力材料的内容。
3. 教师还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选择与之文化层面相关的小说、电影等要求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欣赏,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图式。
四、结论
背景知识与听力理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师通过提供或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图式,使学生以“兴奋”的姿态,下意识地运用听力策略去处理输入信息,不失为提高外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各大高校正轰轰烈烈进行的网络教学给这一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有待教师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R. 1983.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Anderson, J. R.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2nd edn.) New York: W. H. Freeman.
[3]Anderson, R. A. Role of reader's schema in comp rehensio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R. A. Anderson (Ed.), Learning to read in American schools )pp.243-27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84.
[4]Samuel, S. Joy, 1984. Factors Influencing Liste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ead Theory Into Practice (Summer 1984)
[5]O'Malley et a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0. No. 4. Dec.), 1989.
[6]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现代外语,1996(2)。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外语界,1996(1)。
[8]唐祥金。 文化观与文化教学。 外语界,2002 (8)。
[9]王英鹏。 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几点思考。 外语界,1999(1)。
[10]王宗炎主编。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赵贤州。 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12]钟华、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调查。外语界,2001(4)。
[13]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