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督脉经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搜集以针刺督脉为干预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20年5月。在两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筛查文献、资料提取以及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使用RevMan 5.3软件对重要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4项研究,共包括9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针刺督脉为主要干预措施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中,对于提高总有效率[OR=3.90,95%CI:2.37,6.41,P<0.00001]、改善BI评分[MD=8.85,95%CI:2.14,15.56,P=0.010]、MFA评分[MD=10.05,95%CI:4.88,15.21,P=0.0001]、NDS评分[MD=-3.57,95%CI:-4.14,-3.00,P<0.00001]和表面肌电RMS值[MD=-3.58,95%CI:-5.58,-1.59,P=0.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shworth评分方面[MD=-0.55,95%CI:-1.50,0.40,P=0.2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前后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目前的临床证据,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应用针刺督脉疗法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具有安全性。但受纳入试验的质量、数量等影响,确切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 针刺;督脉;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中风;偏瘫;系统评价;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8-0067-07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老年群体中多发的一种突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变可引发局灶性脑缺血,并伴随永久性脑梗死[1]。IS的发病率极高,约为60%~80%,并具有极高致死率、复发率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长升趋势,将严重威胁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2]。IS发病后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语言、运动和情感障碍等,其中以肢体偏瘫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最常见[3],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和经济压力。目前,西医学治疗IS后偏瘫的药物主要包括增高肌张力、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神经和增加脑组织能量供应等方面,但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收效甚微[4],同时因其具有成本较高和明显不良反应的缺点,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可见IS后偏瘫的治疗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针灸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治疗中风病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并发挥着特有优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具有加快恢复中枢神经功能、强化机体感觉传导通路、增强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外周感觉输入等作用[5]。因此,把握IS后针刺治疗时机,为偏瘫患者寻求更为安全、有效、廉价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近年来,开展针刺督脉穴位应用于IS后偏瘫治疗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多,并呈现出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不同研究结果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存在各研究样本量小、特异性低等问题,使得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的效应缺乏共识。Meta分析作为一种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全面收集具有相同性质的研究以扩大样本量,经过严格评价、筛选文献后,采取定量方法将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合并,最终得出综合结论,明确临床意见。本研究通过对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以解决样本量少、可信度低等问题,系统评价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国内外认可的循证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搜集以针刺督脉为干预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RCT,检索时间范围均从建库至2020年5月。中文检索词包括:中风、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随机。英文检索词包括: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ischemic stroke、hemiplegia、spasm、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andom、RCTs。上述检索均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根据具体数据库做适当调整。此外,研究者对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以便全面获取相关研究。
  1.2 纳入标准 (1)研究類型须为RCT。(2)研究对象须为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性别与年龄不限。(3)文献中应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4)干预措施:除基础治疗外,试验组应以针刺督脉穴为主,对照组为除针刺督脉穴以外的其他疗法。(5)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总有效率、MFA、BI、NDS和不良反应等指标。
  1.3 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理论探讨及综述等非RCT研究。(2)重复发表或收录的研究。(3)原始数据不充分或结局指标缺失且联系作者未果的文献。(4)纳入病人兼患有其它严重疾病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中进行管理,由2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筛查文献及资料提取后,再进行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听取其他研究者的意见解决。资料提取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纳入RCT的一般资料,如文献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等。(2)研究特征:包括病例数、疗程、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干预措施。(3)所关注的主要结局指标。
  1.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由2位研究者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7方面,即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对研究者与受试者施盲、研究结果的盲法评价、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及其它偏倚。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Cochrane协作网中的RevMan 5.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其中,二分类变量则以比值比(Odds Ratio,OR)、连续变量则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指标;上述效应量均设为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给出其点估计值,将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α值设定为0.05。各研究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则采用χ2检验,此外,还应结合I2定量值以共同判断其异质性的大小。在χ2检验时,若P>0.05,I2<50%,说明各研究之间的统计学同质性较好,故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FE)进行Meta分析;若P≤0.05,I2≥50%,说明各研究之间具有统计学异质性,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RE)进行Meta分析,若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则通过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绘制漏斗图的方法对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272篇,其中PubMed 12篇,EMbase 9篇,Cochrane Library 8篇,中国知网102篇,万方67篇,维普网27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46篇,其他途径检索1篇。运用NoteExpress软件对重复文献进行剔除后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最终纳入14项RCTs[6-19],共计996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见表1。
  2.3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在随机序列产生方面,14项研究均有提及随机分组,其中有12项研究[7-9,11-19]报告具体的随机序列产生方案,包括7项研究[8-9,11-13,15,18]使用了正确的随机分组方法,另外5项研究[7,14,16,17,19]的随机分组方法存在较高风险,其余2项研究[6,10]未具体说明随机分组方案。在所纳入研究中,仅有2项研究[7,11]实施了分配隐藏,2项研究[8,11]对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5项研究[8,11-13,18]对结果进行盲法评估,1项研究[9]有选择性报告风险;有2项研究[12,17]报道了病例退出或失访情况;有3项研究[6,12,18]其他偏倚风险较低。最终,有4项研究[8,11-12,18]被判定为高质量文献,其余10项研究[6-7,9,10,13-17,19]被判定为低质量文献,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见图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本研究以总有效率作为主要疗效判定指标,有8项研究[6-9,14-16,19]报道了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总有效率,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86,I2=0%,故在F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后结果提示:2组在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0,95%CI:2.37,6.41,P<0.00001],森林图示合并效应量位于垂直线右侧(图3),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中,应用针刺督脉穴位较其他疗法疗效更好。
  2.4.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纳入研究中有11项[6-7,9-13,15,17-19]报告了BI,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0001,I2=100%,故在R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结果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8.85,95%CI:2.14,15.56,P=0.010],表明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对于改善BI评分优于对照组(图4)。
  2.4.3 运动功能评分(MFA) 纳入研究中有9项[6-7,9,11-13,17-19]报告了MFA,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0001,I2=93%,故在R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结果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05,95%CI:4.88,15.21,P=0.0001],表明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对于改善MFA评分优于其他疗法(图5)。
  2.4.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纳入研究中有5项[8,10,15,17,19]报告了NDS,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8,I2=51%,故在R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对于改善NDS评分方面优于其他疗法,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57,95%CI:-4.14,-3.00,P<0.00001](图6)。
  2.4.5 Ashworth评分 纳入研究中有2项[6,12]报告了Ashworth评分,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0001,I2=97%,故在R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Ashworth评分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5,95%CI:-1.50,0.40,P=0.26](圖7)。
  2.4.6 表面肌电RMS值 纳入研究中有2项[7,18]报告了表面肌电RMS值,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69,I2=0%,故在FE模型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督脉治疗IS后偏瘫对于改善表面肌电RMS值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58,95%CI:-5.58,-1.59,P=0.0004](图8)。
  2.4.7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中,有3项[8-10]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报告,但结果提示治疗前后患者并未出现明显不适等不良反应,表明所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安全。
  2.5 敏感性分析 在MFA评分的Meta分析中,由于P<0.00001,I2=93%,提示异质性较高,通过逐一剔除各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剔除某一研究后,MFA评分的Meta分析异质性由93%降至34%,提示该项研究可能是异质性来源。通过2名研究者认真分析纳入研究,认为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来源可能与以下四个方面相关:(1)各研究中试验组所针刺的穴位不同、时间不等,各研究的疗程亦不完全一致;(2)各项研究的基线水平(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不一致;(3)各项研究的纳排标准与疗效判定标准存在差异;(4)个别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试验设计存在缺陷,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6 发表偏倚 以总有效率指标为例进行漏斗图的绘制,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数据点基本上分布在漏斗图的中上位置,且不完全均匀分布在合并效应量的两侧,对称性较差,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可能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较低有关。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之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其发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呈现出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的“中风”病。“中风”病名在《伤寒杂病论》中被首创提出,并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病因病机和症状等进行了发挥。偏瘫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中素有“偏风”“偏枯”“身偏不用”等名,其病因是由于中风之后经络瘀滞,致使气不能行,血不濡养,筋脉失荣,而出现的上、下肢不能随意运动、手不能摄和足不能步等症状。在《难经·二十八难》中载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然而在中医的经络理论体系中,督脉与人體脏腑无隶属关系,而大脑与经络亦无隶属关系,如从循行走向上来看,督脉是与脑直接相连;在生理功能方面,督脉与大脑又十分相似,即发挥统帅和督促作用;在病理影响方面,督脉病变又极易导致头疼、头晕等脑部不适症状[20],可见脑病的发生与督脉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21],脑络是中风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灶,而督脉功能紊乱、失其所主乃是重要的发病机制,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导致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不能统摄筋骨皮肉产生运动,临床上常进行督脉针刺治疗。综上所述,脑部病变与督脉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为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提供了充分的中医学依据,故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有研究者认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而发病的经络学基础是督脉闭阻[22]。督脉素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经,又为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联系的桥梁,能够调节全身阳经气血,因其入络脑,故又可反映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整条经脉共有29穴,对肢体偏瘫起着不同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百会、风府、上星、神庭等穴可醒神开窍、益脑补髓,使阳气振奋,推动气血循行,恢复神机对躯体运动功能的统摄作用;针刺腰阳关、悬枢、命门等穴可疏通督脉之经气,改善脊柱力量,恢复受损脊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重建脑髓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控[23];针刺中枢、筋缩、脊中等穴,加强脑髓、督脉与脏腑气血之间的联系,促使督脉气血充盈流通,濡养皮肉骨节筋脉,促进偏瘫的肢体功能恢复。实验研究表明,电针督脉百会、大椎穴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加快神经修复,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下调病灶远隔部位纹状体及桥脑Nogo-A/RhoA的中枢神经再生抑制通路的有关蛋白及其mRNA表达,促进神经再生,抑制神经损伤[24]。
  本Meta分析共纳入14项研究,共计996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其他疗法相比,针刺督脉在提高IS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BI评分、MFA评分、NDS评分和表面肌电RMS值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个别研究的基线信息不全或描述不一致。(2)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偏低,具有潜在的偏倚风险。(3)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从而增加高估干预效果的风险。(4)各研究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存在差异,使得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与差异性,从而影响结局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质量及受试者人群的限制,确切结论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RCT给予验证,为针刺督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提供国内外认可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Furie K L,Jayaraman M V.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8,49(3):509-510.
  [2]陈婷,李欢,陈海,等.老年患者短期呼吸道感染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7):1379-1382.
  [3]任立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5):46.
  [4]张自茂.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6):57-58.
  [5]罗小元,陈丹,张泓.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机制探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5):118-119.
  [6]何晓宏.电刺激人体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01-5002.
  [7]陈卓.电针督脉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
  [8]殷恒斌.督脉组穴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
  [9]叶正飞,郭荣爱.升阳通督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及对静息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J].四川中医,2018,36(8):186-188.
  [10]张茹梦.通督调神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微颗粒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11]杨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2]王建芳.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D].太原:山西中医学院,2016.
  [13]王涛.张道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14]李保良.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1):13-15.
  [15]魏志圃.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6]刘晓娟.针刺督脉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8(11):57.
  [17]李晓莉.针刺督脉治疗中风后肢体软瘫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8.
  [18]李瑞青,刘承梅,席建明,等.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10):1157-1161+1167.
  [19]刘鹏飞.针灸督脉为主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20]赵晓嵘.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8(3):179-180.
  [21]黄卫,高丽丽.氯硝西泮治疗脑梗死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690-2691.
  [22]何兴伟.中风病从督脉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8):561+563.
  [23]何帆,何兴伟,方金英,等.从督脉治疗中风后偏瘫1例[J].江西中医药,2015,46(2):44-45.
  [24]詹杰.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修复及远隔损害的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收稿日期:2021-01-14)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该疾病患者,但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超声刀作为一种新型手术器械,具有止血性能好、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等优势,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青睐,并得到了逐步应用和推广。该研究以超声刀的工作原理为切入点,分析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优势,重点就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安全可行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摘要: 目的 调查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依托于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数据库,选取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采集症状体征分布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归纳。结果 老年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自汗、盗汗、气短。因子分析提取的常见病位类要素有脾、肺、肾、肝、胆,病性类要素有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痰。提示常见中医证候有气阴两虚、气滞血
摘要: 目的 观察苦黄燥湿汤坐浴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Th1/Th2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外搽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黄燥湿汤坐浴,治疗3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瘙痒程度、IFN-γ、IL-2、IL-4等相关因子的改变情况,3个月后随访比较2组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瘙痒程度评分及复发率方面均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在增加,那么恶性肿瘤治疗后并发症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胸部肿瘤放疗后所引起的放射性肺炎。中医认为“放射性肺炎”属于毒邪余热引起脉络瘀阻,气机阻滞,肺部气血失调所致。本文基于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理论,采取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选用疏调气机汤随症加减,治疗放射性肺炎临床疗效甚佳。  关键词: 放射性肺炎;疏调气机;中医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痰浊中阻证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五苓散加味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式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予以饮食及运动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治疗组则应用二甲双胍联合五苓散加味治疗3个月,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的FPg,2hPg,IL-6、IL-8及TNF-α水平上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
摘要: 目的 觀察引药入肺兼扶正自拟方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 80例,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按就诊次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小剂量左甲状腺钠片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引药入肺兼扶正自拟方,12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随访。结果 观察组在经过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 目的 研究栀子柏皮汤合五苓散加味治疗湿热质间歇期痛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湿热质间歇期痛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苯溴马隆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栀子柏皮汤合五苓散加味治疗。 结果 2组治疗后血尿酸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摘要: 目的 探讨浮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 选择功能性便秘患者7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7例。予以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浮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用时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与排便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
摘要: 目的 优选黄柏栓的处方和成型工艺。方法 以融变时限和外观的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采用热熔法制备黄柏栓,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黄柏栓的处方和成型工艺,并对制备的黄柏栓进行质量检查。结果 优选的处方是:2 g水提干浸膏粉,纯化水1 mL,明胶2.5 g,甘油6 g,硬脂酸2 g,冰片0.1 g,制备温度70℃。结论 优选的处方及成型工艺合理可行。  关键词: 黄柏栓;成型工艺;融变时限;正交试验 
摘要: 皮肤屏障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和加重均与皮肤屏障受损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中医药对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有效。中医学认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血燥、血热、湿热有关。文章总结了滋阴养血、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类单味药及复方制剂在修复皮肤屏障方面的应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