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生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打一开始就不喜欢石老师。
  他是个爱慕虚荣的糟老头子。在刚换新琴的那一个月里,他每节课都来跟我炫耀。眼睛笑成两道弯,活像QQ表情里的“奸笑”。
  “欧料檀木,意大利产的——70年了!喏,你拉拉看!”
  我把小提琴接过来。厚重的和弦把我吓了一跳。我刚想拉一小段试试,他就把琴抢了过去,临了还不忘向我“奸笑”一下。
  “嘿嘿,还不错吧?”
  幸运的是,我似乎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学校里坐我前排的男生,每周也在石老师家里上课。他比我学艺久,我叫他师哥。
  “对啊对啊,换了把新琴就唠叨个没完……”一天中午,师哥转过来跟我抱怨,“虽然看上去真的蛮贵。”
  “真的蛮贵?”初中时的我对这些还没什么概念。
  “两万吧,起码,”他说,“毕竟,那个……”
  “欧料檀木,意大利产的——70年了!”我们两个夸张地模仿起他的腔调,大笑起来。
  石老师夫妇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然而一进玄关,第一眼看到却不是全家福或者婚纱照,而是摆着一张他的单人独照。
  “想不到吧,石老师年轻时候还蛮帅的。”他笑嘻嘻地给我看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石老师家,我用手指抚过镜框的玻璃面,仿佛还能触到时间的粗糙感。黑白照片中的石老师还是位青年。他端坐在椅上,燕尾礼服,手握提琴。浓密的黑发梳得整齐盖过前额,他双目微抬,面色沉着;挺拔的腰姿,像一枚新铸的硬币。
  听师哥说,那是他上个世纪在上海某乐队时照的。直到那件事之后石老师搬家,他一直把这张照片摆在玄关最显眼的地方。
  那是电视里再常见不过的剧情。那天我迟到了一会,在我之前上课的师哥已经离开了石老师家。我紧张地跑到门前,小口喘着气。突然屋内传来了陶瓷摔碎的声音,年轻女人的喊叫、年轻男人的劝解、老年女人的驳斥、老年男人的嗫嚅,有关噪音和音乐、失业和分家。就在我犹豫要不要敲门时,食指关节已经不小心在门上叩了一下。霎时,屋内变得一片寂静,石老师说一声“来了”,一阵窸窣声,门开了。
  “呦,来啦。”他笑的时候眼神躲闪。
  几周后,石老师搬去了新家——老城区的一幢旧宅。石老师和老伴居住的六层是违章搭建的。每登一次五楼到六楼的木梯,我都会有一种摇摇欲坠的错觉,可他的皱纹却逐渐舒缓开了。我觉得,是老城区古老温馨的空气给了他足够的治愈。而他呢,像是重新游回海里的带鱼一样,又开始唠叨起来。
  “Jvku!你看,以前教的学生给我寄来的新年贺卡,那么多年了还记得我!上面写着什么……‘今天我在卡内基金色大厅独奏15分钟,念想石老师您以前的教导,万分感激’……呦,在外国还不忘记我!”
  “Jvku!你看,这家琴行给我寄的聘书——去不去?当然不去了!利欲熏心的商人,谁要给他们教啊。”
  “Jvku!你看……”
  石老师一遍遍叫我名字,给我看这看那的。我总是很敷衍地用“嗯嗯”“是呀”“好厉害啊”对付过去。等讲得差不多心满意足了,他就收住笑容,往椅子上一沉。“我们开始吧。”
  不得不承认,作为教师,他是极为苛刻的。这也是我当初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他会在我演奏过程中,猛地用弓敲一下我的手指——“再高一点!”待我好不容易全曲奏毕,他或许又会冷冷地说:“是这些天太忙了吗?”逼得我连连认错。
  石老师的技巧是一流的。尽管粗短的四肢与“梵婀玲”这件乐器搭配在一起,显得有点可笑,但当他五指在四弦上翻动时,周边的空气都会因此安静下来,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众看见的,仿佛不是一个50多岁的矮个老头顶着满头皱纹;而是在月下独诉衷肠的少年维特。
  她就这样意外又合理地出现了。
  那个周五的黄昏,我一如既往来到了石老师家。穿堂而过的秋风害我打了个哆嗦。石老师已经坐在房间里了,我打个招呼,顺上门。他穿着一条鸡心领的浅灰羊毛衫,左手紧握琴把,显得很焦躁的样子。我环顾房间一周,没发现什么异常。
  “这里光线好。这里光线好。”他把琴架挪了一挪。
  那个星期我练的曲子是爱德华·埃尔加《爱的礼赞》,作曲家献给未婚妻的一首小夜曲。石老师反常地提出要先示范,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先检验我的练习成果。就在我疑惑不解的空档,又一阵秋风将我的视线引了过去——
  阳台的窗户不合时宜地大开着。对楼的楼梯间上,一个披着长发的脑袋,由双手支撑着,架在窗台上。女青年秀气的脸上双唇轻抿,和我对上视线后,不好意思地挥手笑了笑。那刻,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下一秒琴弓挥动,空气里第一声蜂鸣,女青年闭上了双眼。秋日余晖照在对楼斑驳的墙壁和女青年的身上,染成了一片金黄。温馨的空气中只剩下悠扬的琴声,石先生双目微抬,脊背挺拔,令人不禁联想起一枚新铸成的硬币,庄严而俊俏。
  我并不介意这小小的课堂占用,相反,我很乐意为他提供这微不足道的舞台。但事与愿违,演奏还没结束,石老师的老伴突然冲进房间里。她摔上阳台的玻璃窗,扯下窗帘,尖着嗓子喊道:“你怎么不到人家屋里去拉!有本事去呀!”
  那天我匆匆就走了,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之后的周五我见到石老师时,他又变回了糟老头,起球的毛线衣,耷拉的眼皮。女青年再没出现过。
  冬天来了,石老师话明显变少了。而我,由于日益繁忙的学校生活,选择了结束学琴生涯,告别了石老师。
  或许是拖拉,或许是生怕难以启齿,总之,之后的三年里我没有尝试和石老师联系过一次,甚至连一丝愧疚感也没有。
  今年初,我参加完外地的自主招生考试,刚出火车站,在十字路口,我又见到了石老师的身影,只是那个身影显得有些陌生了。棕色的皮夹克,红色的摩托,背上的琴盒说明他正要给学生上课——从前他偶尔也会接这样的活。我想上去打个招呼,但一种异样感阻止了我。信号灯由红转绿,他转动把手冲了出去,就在他快要消失在视线中时,我意识到——他背着的是吉他琴盒。
  回到家后,我拨通了师哥的电话。他似乎在做练习,颇不耐烦的样子,但我大致明白了石老师后来的情况。
  不同于我这种玩票性质的,对于大多数初三生来说,一月的小提琴B级考试关系着中考加分,自然也备受家长关注。
  然而石老师的学生在那一年的考试中有失常态,竟无一人通过(包括师哥)。家长纷纷把孩子带走,新学生也很难找到。石老师的儿子又不争气,他只好卖掉小提琴,改为去琴行教吉他。
  “就是那把意大利产的。”师哥说。
  “为什么是吉他?”
  “他说现在学这个的人多。”
  师哥挂断了电话。
  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坐了许久。没有伤心也没有愤怒,只是郁闷得无法排遣。
  吉他?你让他那拉弦的手去弹吉他?还有更可笑的事么?
  我想象着他躲闪着眼笑着说“现在学这个的人多”的样子。
  我想起黑白照片里那个棱角分明的青年。
  我想象石先生把吉他在地上砸成碎片的场景……
  憋住眼泪,我从抽屉里翻出明信片掏出笔:
  “石老师,新年快乐!我是Jvku,不知道您还记得学生吗?我今天参加了外地的自主招生,和考官聊起学小提琴的经历,谈得非常愉快。想起石老师您以前的教导,真是非常感激。不知您最近还好吗?希望一切都好。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印发的《革命傳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中小学生心中,让中小学生从革命传统作品中学习党的历史,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在建党100周
学习与兴趣相‘兼容’的多彩人生,才是当下高中生的常态。”  讲述_郎元果(杭州第二中学高三)  整理_李佳莹  假如有人问:“高中生是否该拥有多项兴趣爱好?”我会坚定不移地回答:“当然!”像我自己,就是一名百分百的“多项潜能者”。  有关“多项潜能者”的故事要从我学习大提琴说起。在舞台上演奏大提琴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自小学一年级学习大提琴开始,我就不断观摩浙江交响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习作单元,更像是对一种理想课程的追求,即符合“像作家一样阅读”课程的几个特质,这包括:主题单元,真实语境,基于多文本阅读的写作,批判性阅读,等等。也就是说,习作单元的编制取向是基于主题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而这相对于零碎的无意义的事实学习就显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习作单元;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1  印度东北部的梅加拉亚邦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强降雨经常导致河水暴涨,桥梁损毁,当地人在河两岸种植橡皮树(又名印度榕),用辅助工具引导其树根向特定方向生长,最终形成一座座“树根活桥”。承重力最强的“桥”可承载50多人,已“服役”180多年。  2  海明威说过:“冰山之所以显得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海面。”那神秘的不可见的冰山部分,成为德国摄影师Tobias Friedric
【摘 要】破解“择校热”“择校难”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广州市越秀区探索了四种实践样态,其经验带来的启示是新时期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超越办学具体形态,走向“内蕴重构”,即树立共生的信仰、拓展制度空间、建设“似水一样组织”以及淬炼治理能力。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形态嬗变;内蕴重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0
你没有意识到你的症结所在。“闷”“无趣”“清高”“学霸”等,都不是你拥有好人缘的阻碍,造成你人际困顿的是你觉得自己“人缘差”。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没有好的人缘,不在于你具体的某些话或某个举止合不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关键在于你看待自己的眼光。  美国心理学家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伤痕实验。  实验之前,研究者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解释,这个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的反应,尤其是脸上有疤痕的
“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份努力,引起各参会国政府、民众对环境保护更深层的关注及思考。” 今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在非洲肯尼亚召开青年环境大会。会上,一个个头魁梧、说话掷地有声的黄皮肤年轻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不但是唯一受全额公费资助的中方代表,两份沉甸甸的环保议案还被大会采纳。  他就是陈晓彬,来自广东湛江,著名的中学环保实践项目——“环境议事会”的创建者。  手掌上的老茧  英国领事馆文化教
姓名:汪 皓  运动项目:跳水  巅峰时刻:曾搭档陈若琳夺得上海世锦赛、第十八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和伦敦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冠军。  个人现状:现为天津体育学院学生,同时担任跳水裁判。  我说的勇气,不是说你敢跳就行,而是你有勇气在中国这么多练跳水的人里面坚持,是你有勇气去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记:您是如何走上跳水这条道路的?  汪:小时候,父母把我送去练体操。后来我的
小时候,我想当科学家。中二病最严重的时期,非常喜欢动漫《火影忍者》。别笑我!我很严肃地想过以后要当一名忍者。然而,现在真的面临选择的时候,我却迷茫了。同学们,一起来说说你最想从事的职业吧! ——江独韵  @寂寞流星: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受人尊敬而且收入高。  @鹅大安:小时候我也想当科学家,后来又想当考古学家。现在明白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吧!  @影子,颖子:我想当农民,美国大平原的农民,
【关键词】经历;倍的认识;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1-0062-04  目前,“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在二年级上册学习《倍的认识》,我们发现“倍”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乘除知识之后,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因此,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