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挫折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ra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是个体在某种需要与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但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1]对在校学生而言,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诸多挫折,如学习适应、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问题。挫折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技能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活动。[2]一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他们对自己“遭受挫折、陷入逆境”,表现出束手无策的状况,已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3]另一方面,由于挫折教育专业性较强,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甚至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挫折教育刚上路就迷路,出现了诸多教育误区。[4]鉴于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挫折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系统性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学校挫折教育在我国正蓬勃开展、方兴未艾,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挫折教育还不像各学科教学(语文、数学、外语等)、规范教育(道德、法纪、规则等)等那样相对稳定,有许多专业理论和实践问题尚待探讨。在实践中,许多人将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磨难教育、成功教育相等同,而适度、适量、适时问题已成为挫折教育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挫折教育操作的专业性较强,许多挫折教育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缺乏连贯性和专业性,致使学校挫折教育的开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出特色鲜明的挫折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鉴于此,系统性挫折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青少年挫折应对不容乐观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承受挫折、抵抗挫折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适应性问题,状况不太乐观。学业、生活、情感、交往、就业等成为引发其挫折反应的主要渠道。一方面,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成长,心理不成熟难以解决由于生理成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青少年面临新的挫折时引发了更多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此外,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所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抗挫折心理素质低下,意志品质薄弱,严重危害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认为,给力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落实挫折教育的举措,提高青少年抗挫折心理素质。
  3.国家教育政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挫折教育的文件,如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帮助大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上述举措,为学校实施挫折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义。
  二、客观分析当前学校挫折教育的若干误区
  1.挫折教育设计人为化
  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出后,人性化的大旗顿时渗透至中学生挫折教育实践中。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异常脆弱、一击即碎。中学生遭遇的挫折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教育者随时都可抓住时机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挫折教育,而勿需人为设计。任何一项人为创设的挫折情境,在中学生的心理上不会造成主观挫折感。此外,对每个个体而言,由于其个性差异,某种挫折事件对张三不是挫折,对李四就是挫折,对另外一个同学则可能引发自杀事件。比如,中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对张三进行批评,他能接受并乐于改正;对李四来说这是家常便饭无所谓;而另外一个同学是性格内向且自尊心极强的女生,则经不起当众批评教育。可见,挫折本身具有很大的具体性,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挫折阈限[5]。
  2.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等同
  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有的老师将挫折教育与吃苦教育画上等号,吃苦成为挫折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诚然,生理的痛苦为挫折教育提供了真实情境,但仅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就不太妥当。从概念来看,挫折教育比吃苦训练的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得多。中学生面临的挫折情境多种多样、异常复杂,不是单单的吃苦训练就能解决他们的挫折难题。当然,挫折类型也不是由单一的物质匮乏或是生理痛苦引起,中学生的挫败感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无法满足所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吃苦训练只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不能涵盖挫折教育内容的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吃苦训练班”、“挫折夏令营”,实际上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号谋取经济利益。尽管不完全否认这些活动的教育价值,但单纯通过吃苦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不切实际。
  3.挫折教育与成功教育等同
  挫折教育是个体经历挫折的积极体验,在应对挫折过程中具有的成功心理素质。有的学校在加强学生挫折教育时,更多的把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作为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成功学”教育就是挫折教育。然而,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教育者更需要冷静、理智和现实,中学生的漫漫征途,除了成功、鲜花和掌声之外,还有失败、痛苦和眼泪。教育者不能把挫折教育仅仅视为成功教育,而要让学生知道成功和挫折是一对孪生兄弟,要努力追求成功,需要不惧挫折、不怕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我国许多家庭和学校都只强调成功教育而忽略失败教育,我们常常要求每个学生都力争成为佼佼者,但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多的是要忍受学业挫折,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如若平时太强调中学生成功教育,把挫折教育理解为成功教育的结果,反而会让挫折教育走到了成功教育的反面。需要注意的是,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应相辅相存,才能让学生挫折教育更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
  教学活动既是中学的中心工作,也是学生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第一,课程设置具体化。增强教材中挫折心理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规范学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是中学生抗挫折心理与行为训练的重要途径。[6]因此,我们应注意在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挫折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第二,活动或任务难度要适度但又不能过度。按照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育创造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任务的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坚持力,将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其良好的受挫能力;第三,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第四,改变传统教学的评价标准,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对有强烈受挫情绪反应的学生,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如系统脱敏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暗示法,等等。
  2.发挥挫折教育中各要素的独特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都将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彰显。充分认识学生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开展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此外,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发展潜能。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普通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为大学生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使他们体验到一定的挫折感,增强承受挫折的情感体验。大学生挫折教育模式的设计可以通过校园氛围、教师布置和同伴协作进行。大学生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种种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教育者应及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将挫折教育加以强化、改进和完善。
  (3)切实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家庭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作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应注意:一方面,转变挫折教育观念,重视子女受挫能力的培养。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挫折教育课;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见面的专题交流会。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父母自身的教育行为。如实验学校可以开办家长信箱、家长热线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规范父母的行为,提高科学家教能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理解、平等民主和蓬勃向上的家庭氛围,帮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受挫能力的长效机制。
  (4)注重发挥社会的强化作用。挫折教育的影响贯穿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全程,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将接受社会的洗礼。相对来说,社会比学校和家庭更难控制,变量众多,涉及面广。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应真诚关心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问题,强化他们在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状态。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要提倡“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三级教育模式;主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协调;挫折教育与社会心理气氛相协调,保证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一致。通过教师主动关心,社会积极配合,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努力创设,使协助社会强化对学生良好受挫能力的培养。
  3.创设挫折情境,加强团体辅导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挫折情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功能:积极体现为砥砺功能,使人在磨砺中形成顽强的意志和坚韧力;消极在于挫折情境可让个体过度恐惧、焦虑和抑郁。在实践中应注意: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为真实挫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挫折观。学生日常的课外学习与生活是锻炼意志、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纯天然受挫情境,应积极利用好这些机会增强学生受挫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挫折反思体验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方式干预学生挫折困扰效率较高、针对性强,能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支持。[7]此外,顶岗实习实践是学生增强受挫能力最为生动课堂,在顶岗实习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注意进行成功时的表扬肯定和失败时的激励安慰,使其对挫折进行反思体验,将外在的挫折反应内化为自身的受挫心理素质。
  4.加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个体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对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研究表明,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8]为此,进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自我监控,首先应围绕抗挫折心理知识、挫折应对策略的讲解以及训练来展开。其次,培养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加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开展抗挫折心理素质自我监控训练。对中学生受挫能力的自我监控训练,要让他们对挫折情境和自身能力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对他们进行挫折应对知识技能的讲解,运用内化的挫折应对策略指导自己的行为,针对受挫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最后在实践中铸就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
  5.建立健全挫折应对的长效机制
  科学有效地实施学校挫折教育,需要由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构建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统一领导的工作联动机制。一方面,要致力于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应由学校党政一把手直接领导、班级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三级挫折教育网络,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致力于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机制。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团学组织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带队教师-社会机构-学生四级联动的管理网络,共同制定学生受挫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教学计划、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共同负责做好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确保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长效性,在学校教育长效机制构建中增强挫折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边和平.挫折教育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帆,彭彦琴.挫折教育的心理解读.教育科学,2004(4).
  [3] 孔凡英,杜春生,王淑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学与管理,2006(6).
  [4] 高维迎.“挫折教育”不要走了样.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5(11).
  [5] 吴铁鸣.试论挫折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探索,2001(2).
  [6] 孙美.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探究.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6).
  [7] 张世兵,乔仁波.团体辅导在处理学生挫折困扰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12).
  [8] 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内容分析法,依据生命观念的具体内涵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小栏目内容进行筛选和编码,同时借助数理统计工具,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表明:从生命观念的视角来看,相关小栏目数量大,且在不同模块教材中的分布有所侧重,与教材主体内容一起,共同促进生命观念形成。在新课标课程结构调整背景下,可将小栏目纳入校本课程素材,弥补可能带来的生命观念培养缺失。  关键词 生命观念 小栏目 价值 内容分析法  教材
生命化教育是体育课程的逻辑起点,体育课程则是身体行为的规训教育,是对“真善美”的生命本体的追求,是对“野蛮”的文明表达。而现行体育课程本质功用对生命精神的剥离,对生命体验的远离以及教学方式与生命精神的脱节,使得体育课程陷入被动与困窘。笔者通过对现行体育课程与生命化互动关系的社会学反思,提出生命力是体育课程的前提,“野蛮”精神的体用是体育课程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一、生命化教育的诠释  随着东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又称语言实用学,是以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同一句话的意义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是语境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即语句本身意义以外的含义,正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人们说话要表达的事物往往不仅限于所说语句本身的意义,有时由于说话的场合不同,甚至会出现所说语句结构与所表达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就
摘 要  鉴于实证型探究活动中存在教师脱离真实情境、少有探究性教学经历,学生探究思维无进阶培养、缺少实证型探究体验等问题,文章阐述了提高探究效率的有效路径:创设富有当地生物特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报道及教材经典实验等真实情境;基于相同或相似情景,进行思维进阶培养;丰富实证探究案例;增加教师探究活动的体验。  关键词  实证型探究 生物探究活动 思维进阶  科学探究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
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和环境,尽快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就显得相当迫切和必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的区域范围包括30所中学和30所小学的300名中小学在职体育教师。其中
摘要:本文基于CSSCI(1998-2012年)的数据,对《中国教育学刊》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  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趋势,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  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师发展  与学校管理”“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及“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是本刊研究的热点问题;
摘要: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对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的教育。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美、创造美的一项艺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笔者从舞蹈艺术特点入手,注重舞蹈艺术对人的本质生成功能,探索舞蹈艺术在学校美育中的价值取向,并对当前学校美育提出一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内在自觉。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學在实践应用中未能实现其翻转的“精髓”,未能突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因此,本文对翻转课堂与翻转学习、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翻转学习与学习目标有效匹配可以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然后从目标、环境、学生、教师四个方面阐述翻转学习与学习目标结合的动力支持因素,指导翻转学习与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最后从课前、课
道德社会化实现的根本途径取决于学生在日常事件上的磨练。而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检讨书就是当事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日常事件。那么,检讨书在何种意义上是具有“道德性”,即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又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去道德性”,即助长学生虚伪、败坏其诚信道德品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笔者还对检讨书所涉及的一项更为根本的教育议题即教师教化与学生自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检讨书“道德性”“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市”战略指引下,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1998年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2004年在江苏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2007年又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骄人的成绩,与苏州大力推进教师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苏州正在强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的系统工程,并把2009年确定为“发展教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