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ing3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要求: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4、在阅读中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体悟小说的主旨以及所蕴育的人文精神。
  3、学生能掌握“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4、学生能从人物品质中学习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生命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凡而伟大的,如何才能使有限的人生更有价值,生活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了解这样一个人,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做的?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写下300多篇小说,代表作如《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1、标清文段的序号(55段)。
  2、查阅工具书,识记疑难字词。
  3、叫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四、整体感知课文
  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回顾课文情节,眼前展现课文中描绘的情景。
  2、自由大声复述,不足之处,翻开书进行补充。
  3、按书中提供的材料顺序,进行段落划分:先有学生进行划分,教师进行总结
  开端 (1——11)琼珊染病,生命垂危
  发展 (12——36)藤叶飘零,以命相寄
  高潮(37——50) 藤叶不落,琼珊燃起生的希望,从而得救
  结局 (51——55)琼珊摆脱险境,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秘密
  五、品读美点交流心得
  1、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小组互相交流,畅谈自己为什么喜欢?
  六、探究质疑,讨论交流
  1、文章的巧妙构思有何妙处?
  2、分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
  3、苏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对琼珊如何?点名学生进行回答。
  4、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5、分析主人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七、精读品味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它给我们带来三方面的信息:
  A、贝尔曼先生去世了。他在凄风夜雨的夜里,感染了肺炎去世了。
  B、琼珊得救了。
  C、最后一片叶子竟然是贝尔曼先生画上的。
  八、思维拓展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也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
  九、体会一下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十、课外练习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2、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随时检查。
  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篇小说,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的。我抓住欧亨利小说情节设计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设计问题,层层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的兴趣。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更激励他们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信念,活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好学生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搞好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多年的实践,在与家长的沟通交往中,对沟通的策略技巧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沟通 班主任 学生家长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题记:   孩子的心田,  是一块神奇的土
期刊
人教版11.1功-教學设计
期刊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善良的眼光寻找和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赞美别人,形成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健全人格。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知道怎样赞美别人。  3.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真诚地赞美别人,做到语言的规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观察社会上值得赞美的人。
期刊
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基本的读书方法,能自己通过阅读文本大致了解内容,但是对于《秋天的雨》一文中拟人的修辞方法体会起来有难度,还不会通过阅读文字,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文本展现出的画面,需要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想象、诵读中不断感受秋景之美,在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感受散文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学
期刊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大胆的创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本文就提升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期刊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小龙,10岁8个月,五年级小学生。小龙是孕周偏长,剖腹产(41周)。1-2岁姥姥带的多, 3-4岁奶奶带的多,5岁后是姥爷带的多,管教比较严格。上小学一年级就送托管班了,至今孩子没有好朋友。班主任老师与他沟通有些困难,不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二、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面谈咨询(2019.3月12日)  中午,一个脏兮兮的,裤子都要掉下来的男孩,径直走进咨询室,
期刊
我们幼儿园处于乡镇和农村结合地段,又是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部分幼儿是留守儿童,家长在对于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学校的幼儿教育就变得更重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学龄前的孩子要通过益智游戏来促进大脑的发育,让孩子在玩游戏中找到乐趣,轻松愉快的学东西,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合理教育, 并促进幼儿的全
期刊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設计
期刊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学生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