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心之画者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yong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兴”、“过瘾”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乐趣,但这种“尽兴”、“过瘾”的快乐大多与寻找、发现过程中的痛苦对半掺合。正所谓“画者从于心”,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毕竟,只有灵魂里镌刻着艺术的人,才能握紧艺术的真正灵魂。
  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Fighting Temeraire),也没有见识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威尼斯之景》(View of Venice),那一定听说过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大奖——英国透纳奖(Turner Prize)吧。对,这个诞生自1984年的欧洲最有威信的视觉艺术奖,便是以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命名的。
  美术界是崇尚青春的圣坛,美术史是天赋唱主角的舞台,从无数个神童的故事中我们便能窥见这一点,透纳也是这样一个例子。他13岁时便布置和描绘了理发店的橱窗,以至整条街的人都知道这家美丽的理发店里有一个小小的画家;18岁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手下的一批学徒,以后的数年里,排队购买他作品的画商整整占满了半条街道;24岁因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来年,他便以一幅描绘蓝佩斯宫殿的水彩画入选皇家美术学院的画展。
  《冰冷的早晨》即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从整体上看,透纳细心地堆砌复杂又富有层次的色调,去暗示严冬寒冷的雾气因黎明破晓的微光而开始消散;借着轻轻搽抹颜料,完美地表现了前景的地面及草叶上的霜露,整个画面清澈而静谧。但是如果近距离观看,就会发现画中的故事:一只射死的兔子搭在一个小女孩的肩上,画面左边是布有车辙的小径,右边有两个男人在挖沟,抑或是墓穴。你能想象到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工作十分有难度。一切都是那么的阴暗、冷漠、毫无感情,但又却无比地真实。
  这时的透纳已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还将个人感情投入其中,因此得以成功地创造出独特的浪漫主义绘画世界而备受好评,得到各大藏家的肯定和支持。但已获得赫赫名声的透纳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拒绝模式化冲向未知领域。
  1808年,透纳在约克郡认识了他的赞助人沃尔特·福克斯。强烈地支持废除奴隶贸易的沃尔特·福克斯给透纳读一本关于贩卖奴隶的书,书中描绘了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掠夺贩卖奴隶的黑幕。透纳对此深恶痛疾,便用他的画笔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透纳并不是以历史事件的插画作家身份出现的,而是召唤一场飓风,一场大动乱。
  《奴隶船》把观者掷入一场充满灾难和恐惧、罪恶与报应的狂热梦境之中:显出侧面轮廓的船只几乎被奔涌的浪潮所吞没。它就像一艘真实的船只和某些被诅咒折磨的事物的混合体,就像古老水手的船只。所有的评论家们都认为,那艘奴隶船在作品中的分量比较低,因为内容的主体——那三艘桅船被放置在中景深至背景的位置上,观者看到的更多是狂暴的云和翻腾的大海。但事实上由于对空间布局的精雕细琢,那却成了他最大的成功。因为天空中并没有暴风雨来临的迹象,红色与金色表现出的狂暴体现出它们的影响。那不过是为了衬托透纳辟出的那条水道。这条水道处于画面的中心,显得奔涌的黑色巨浪静止了下来,就像是愤怒的手掌突然挥过沸腾的水面。怪兽出没,浪花翻腾,就像是一种猥琐的食人鱼在啃噬。乘浪而来的怪物取材于希罗尼穆斯·波希的作品。
  在作品中,透纳也透露出乐观的想法。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块清澈的蓝色,这也是一个证明:奴隶制度终将会被废除,殉难的奴隶们终将在自由来临的时刻得到报偿。
  对于这个想象中的奴隶们在海上被残忍杀害的场景,透纳原本是希望人们会为此而哭泣流泪并成为他的里程碑之作,但最终却招致众人的非难。评论家们把它比喻为“一场发生在厨房的闹剧”,甚至毫无是处。批评的声音蔓延开来,透纳成了一个笑柄,人们眼中的疯子、笨蛋,认为他已经沉迷在自己那狂暴荒谬的绘画中不能自拔。
  步入晚年,虽然透纳的身体状况很糟糕,但是他的艺术却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创造力。在《斯塔法岛的芬格尔岩洞》(Staffa, Fingal's Cave)等作品中,通过描绘汽轮迎着涌起的暴风云前进,透纳再现了独特的现代生活图景,不仅在于他描绘了新兴蒸汽时代的发明,还在于他暗示这些新发明具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透纳常常在其水彩画中加入工业时代的景象,最著名的如《里兹》(Leeds)和《达德利》(Dudley),但他还经常在画面中加入引发变革的机器本身,这在时人看来是丑陋不雅的东西。这一主题在《雨、蒸汽、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中达到了极致。
  1844年,当《雨、蒸汽、速度》在皇家艺术院首次展出时,很多评论家都说,他们能感觉到火车似要冲出画面,以飞快的速度向他们开过来。画面所描绘的只是一种雨水、蒸汽和速度交混的感觉,一切景色都是虚虚实实、似有似无的。火车周围的风景好像被一片金色的迷雾笼罩着。画面的左边有一座桥隐约可见。黑色的火车从一片模糊的光和色彩之中开过来,铁轨是看不清的,只能看见路基的痕迹。天空中的云也迷漫着金色,只有少许的蓝天露了出来。如果不看这幅画的题目,观众是很难明白画家所要描绘的内容。
  这幅画的题材和题目都体现了透纳在晚年的绘画里所追求的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这幅画上的雨是用刮刀涂在画布上的污浊色斑来表现的,昏暗的光是从很厚的铬黄色块下透视出来的。康斯泰勃尔是这样赞美透纳的作品的:“金色的幻影虽然没有实体,但壮观而瑰丽。这毕竟是真正的艺术,为这种艺术而生,为这种艺术而死,都是值得的。”
  一些批评家则将透纳这些晚年的作品视为“梦境、挑战、理论、实验以及谬论”,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过于任意和晦涩。透纳那时已过了65岁,于是有人就把这些特征归于他的年龄,理所当然地将他晚年的作品贬为“从昏花的眼睛和草率的手中结出的果实”。甚至其他一些人把这些作品贬为“纯粹色彩狂热的把戏”的时候也承认它们的抽象之美,俏皮地说它们倒过来看也同样很好,或把它们形容为华丽的光线爆发。
  尽管长年不断地遭受非议,作品销售状况大不如前,似乎已经习惯了批评家们的嘲讽的透纳,聪明地接受所有批评,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谜一般的风格。
  学术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透纳及其作品的浪潮,对透纳的研究更加全面,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透纳,他不再被看作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人物,而是被认为与当时的思想和艺术潮流密不可分。大量的研究都侧重解读透纳作品的意象在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含义并将反叛的青年透纳与前现代的成熟透纳联系起来。时至今日,不仅是激进派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保守派也爱上了他的作品。
  9月10日,一场名为“晚年透纳:被放飞的绘画” (Late Turner: Painting Set Free) 的艺术大展登陆了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此次展览聚焦的是透纳在暮年时期即从1835年到1851年的绘画创作。这个展览陈列许多大型油画,素描,版画和水彩画,让观众重新定义透纳——这个英国最伟大和最喜爱的画家。
  艺术家在世时可能会渐渐失宠,等其过世后,作品又再度为人所爱,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在透纳的创作生涯中,有过如潮的好评和滚滚而来的财富,也有指摘争论和苛责谩骂。然而,在透纳之前或之后,还没有哪位英国艺术家在其有生之年得到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死后又不断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尽兴”、“过瘾”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乐趣,但这种“尽兴”、“过瘾”的快乐大多与寻找、发现过程中的痛苦对半掺合。正所谓“画者从于心”,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毕竟,只有灵魂里镌刻着艺术的人,才能握紧艺术的真正灵魂。而透纳正因为能够遵从内心,坚守自我,不断地在自我批判中反复修正自我、超越自己,才能从历史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其他文献
如果要欣赏木口木刻还是要走近作品,静心观看和思考,才能真正体会此木此面,感受另一面木性带来的细致和丰富。  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木刻版画在纵断面上进行雕刻(此类雕刻称作木面木刻),木口木刻(Wood Engraving)是在木头的横断面上进行雕刻的一种木刻技法。这也就决定了在横断面雕刻的木口木刻作品尺幅都比较小。  但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木口木刻做起来却非常有难度。完成一幅不到A4纸大小的木口木
期刊
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勇气,如果你在2015已经有了既定行程,不如让艺术来丰富你的旅程,在“走英访美”之余也接受下艺术的熏陶。如果没有出行计划也没关系,看看2015年有哪些好展览,为艺术而策划一次旅行也是不错的,让艺术为你的2015加点料。  【一月】  鲁本斯及其遗产  Rubens and His Legacy  2015.01.24~2015.04.10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作为2015年
期刊
对于从大上海走出来的摩登人士,贵州的少数民族对于庞薰琹来说带有极强的异域色彩,正如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少女》一般,庞薰琹用自己现代人的身份去审视这些还未汉化或是现代化的民族,用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贵州山民图》系列作品。  庞薰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领导的决澜社及其现代美术运动至今仍让人回味。在大多数人眼里,庞薰琹是时髦又摩登的前卫艺术家,但却极少有人注意
期刊
蛋糕这种西方甜点,自进入我们生活伊始,就如魔力一般占据着所有值得纪念的时光,这魔力似乎总来自于奶油裱花细腻的香气,入口即刻的幸福感如密码般编织在层层叠叠的奶油之中,毫不夸张的说,裱花是一个蛋糕的灵魂。如同这个看脸的世界,蛋糕看的就是一朵裱花。  自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蛋糕,即便是我们童年时物质匮乏的80年代,上海人对乳制品的热衷也从未停歇。而乳品厂的老师傅们根据前辈的工艺手法独创
期刊
下了飞机,延安高架居然飘来浓浓的桂花香。  我拿着百度地图指挥出租车师傅开往驻地,师傅说,小姐啊,你对上海很熟啊,这么窄的小路,很少人知道的呀。我呵呵。师傅还在说,你能干的,这趟是北京飞来的飞机啊,北京人都能干的。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呵呵。车里干干净净,师傅也干干净净客客气气,上下车的时候,师傅都殷勤地帮我拿行李,虽然路途很近,行李也不沉。这让我很快忘了刚刚在飞机上和一个飞机刚起飞且颠簸着就敢在过道
期刊
范曾  著名书画艺术家  曾工作于历史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组织的主题性创作。  我的艺术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获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那是由于我所画的主题弘扬了中国光辉的历史,歌颂了那些为祖国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孤忠之士,赞扬了那些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维系的高风亮节。  1962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跟沈从文先生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这是件十分浩繁的艰巨的工
期刊
曹肇基(已故)  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部副研究员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1949年开始从事展览馆、博物馆、大型会场的美术设计。作品有天安门城楼大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苏联展览馆的部分美术设计、装饰布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会场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中部分单元的总体美术设计及陈列等。  建国初期,对美术字需求量比任何东西都大,当时每一个会议会场标语都要
期刊
陈大章  当代著名画家  采访时间  2012年8月  1953年经沈从文和郑振铎推荐,调进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部,负责展览设计、古画临摹和绘画创作。  当时从美术设计到组织美术创作就这么个任务,有的在那画半个月一年就走了,有的在外面画,有的外地来北京的就在宾馆里画,有时候还要组织深入生活。好多画家都在我们这生活,费用由馆里出。现在这些画家都去世了,当时组织他们都很费劲的,画家楼上一层楼都是画画的,
期刊
上海艺术影像展的销售似乎很是火热,有的画廊甚至报出70%的作品已成交的喜人结果。这大概又会成为诸多艺术媒体为总结“上海艺术圈热度远超北京”而选择的成功例子吧。  被冠以中国首个国际摄影博览会的上海艺术影像展于9月5日至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担任本次展会总监的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贝瑞是著名策展人、摄影专家、前伦敦佳士得摄影部总监,此次艺术影像展选址的上海展览中心,乃各类博览会钟爱的展馆。展馆外的广
期刊
这是一个混乱而宽容的时代里,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个性都被允许存在,任何多样性的事物都获得了存在的理由。  9月5日,2014大声展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橙色大厅盛大开幕。之所以说“盛大”,一方面是基于已连续举办10年的“大声展”所积累的名望和人们对于这个像双年展一样的新锐展览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展览团队前期盛大的宣传推广效应;此外,本届大声展集合了126位艺术家的多组作品,无论在作品形式还是现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