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今年,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对全校近千名学生、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调研,其情况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学校意识较强。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知道肃立、敬礼,能讲出“五星红旗”图案的含义,有的甚至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简单历史和国歌歌词的含义。他们争当升旗手。同时,学生也懂得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珍惜学校的荣誉,是热爱学校的表现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下雨天能主动降国旗的占98.5%,而对国旗熟视无睹的占1.5%(均为一年级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自觉擦掉学校墙壁、桌椅等上面痕迹的占95.75%,对划痕无所谓的占4.1%,毕业前有在学校墙壁上留下自己名字想法的占0.15%。
2.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风尚已经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学校也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道德建设活动,学生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感恩父母和社会已蔚然成风。调查得出,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对于别人的表演、发言等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和感谢的占87.83%,在学校积极帮助弱势群体的占73.85%,回家主动与父母及长辈打招呼并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占72.73%。
3.学生有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能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发展,在发展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素质。调研知道,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占85.3%。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3.78%,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89.35%。
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中的不足是令人担忧的
当前,学校中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应该说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当前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优生精神心理“失衡”。在我国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下,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高分”之列,包揽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了的成绩,加班加点地为他们开小灶……于是就有了优生。由于他们有了高分数、好成绩,脑子里的自我形象也就变得高大起来,完美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是“全才”,喜欢“鹤立鸡群”,习惯了自己的月亮地位,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了他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的聪明所得,与别人无关。这使他们的精神心理失衡。
2.中间生交友“上当”。大部分中间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喜欢交朋友。但现代社会错综复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再加上他们经历的事情少,防范意识又差,很容易上当受骗。特别在网上交友时,轻易地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和有关个人真实的信息告诉给对方,给骗子提供了行骗的第一手资料。2002年据报载,因交友不慎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男生占85%,女生占74%;在被拐卖的未成年人中,轻易相信他人,主动跟人走的占90%以上。现在因未成年人轻信谎言,受骗上当的比例仍呈上升趋势。
3.单亲和留守儿童体验成功“失信”,这里的“失信”是指失去信心。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和社会上离婚率的升高,学校里出现了一批缺乏父母照管的“留守一族”和只有父亲或母亲照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这类孩子占全校学生的20%左右,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经历着一场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巨变。当他们理应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如虚荣、嫉妒、仇视、早恋等,自卑心理尤其严重。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体验成功方面失去了信心。
4.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观盛行。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从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生活学习中稍不如意,便采取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进行反抗,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极其自私自利,无法与社会沟通。在消费观上则出现了服装跟着名牌走、零食跟着广告走、人情跟着成人走等误区。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大多数独生子女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但与我们预计的结果仍相差较远。
通过调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确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呢?
1.从学校德育工作来看,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在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缺乏个性教育。如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等,缺乏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德育教育一刀切,德育评价脱离了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工作,教育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又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的冲击,对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甚至让他们怀疑我们德育工作要求的正确性。
2.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是家庭教育出现空白。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再婚家庭,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由他人代为抚养的家庭。二是教育环境差。有的家长整天沉迷于麻将、扑克、买码等赌博活动,忽视了言传身教,一旦孩子指责,动辄打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因素来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监管和限制力度不够,诸如网吧,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不健康的网站,甚至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走上歧途。影视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的凶杀、暴力、行骗等场面充斥,一些未成年人盲目模仿。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1.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需全社会的关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办“家长学校”。按照教育部、全国妇联《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通过电话访问、家庭访问、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成立“家长学校教学班”,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尤其是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明确自己在教育未成年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向学校反映情况和问题的正确途径,用科学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主动争取工商,文化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取缔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发廊等,对书刊音像商店也进行清理整顿。开展专项教育。学校邀请公、检、法、司、环保等执法部门专业人员,专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项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交朋友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遇到危险时的自我救护能力。
2.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一所学校,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督导评估,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者进行培训,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收效都不大。为什么呢?目前,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仍是看这个学校重点学校录取了几个、实验学校考进了多少,因此,学校评价学生时,大部分还是只要读书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而对于素质教育,则是嘴上喊得响、行动上无所谓。这就使得“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科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和社会评价偏向的影响。只有切实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正确引导社会评价,使之走出以升学率为核心评价标准的误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才有望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切实的加强。
3.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立足现实,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思想政治说教己难适应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只有立足现实,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主持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入未成年人之耳、入未成年人之脑、入未成年人之心。以重大节庆为契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每年10月1日国庆节、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6月1日儿童节、4月5日清明节、3月12日植树节等等,在纪念和庆祝活动中,结合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满足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在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消极自卑的“留守一族”,自命不凡的“高分数”等一些有个性的孩子,使他们在自觉参与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抓住时机,组织好丰富多彩的校内主题班会、队会和校外的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开展创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跟农民学一门种植技术、尝试如何做好营业员、如何做成一笔生意等等。未成年人通过实践体验,把创业的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熊飞,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校长。
一、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学校意识较强。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知道肃立、敬礼,能讲出“五星红旗”图案的含义,有的甚至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简单历史和国歌歌词的含义。他们争当升旗手。同时,学生也懂得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珍惜学校的荣誉,是热爱学校的表现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下雨天能主动降国旗的占98.5%,而对国旗熟视无睹的占1.5%(均为一年级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自觉擦掉学校墙壁、桌椅等上面痕迹的占95.75%,对划痕无所谓的占4.1%,毕业前有在学校墙壁上留下自己名字想法的占0.15%。
2.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风尚已经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学校也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道德建设活动,学生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感恩父母和社会已蔚然成风。调查得出,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对于别人的表演、发言等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和感谢的占87.83%,在学校积极帮助弱势群体的占73.85%,回家主动与父母及长辈打招呼并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占72.73%。
3.学生有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能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发展,在发展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素质。调研知道,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占85.3%。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3.78%,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89.35%。
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中的不足是令人担忧的
当前,学校中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应该说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当前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优生精神心理“失衡”。在我国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下,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高分”之列,包揽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了的成绩,加班加点地为他们开小灶……于是就有了优生。由于他们有了高分数、好成绩,脑子里的自我形象也就变得高大起来,完美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是“全才”,喜欢“鹤立鸡群”,习惯了自己的月亮地位,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了他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的聪明所得,与别人无关。这使他们的精神心理失衡。
2.中间生交友“上当”。大部分中间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喜欢交朋友。但现代社会错综复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再加上他们经历的事情少,防范意识又差,很容易上当受骗。特别在网上交友时,轻易地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和有关个人真实的信息告诉给对方,给骗子提供了行骗的第一手资料。2002年据报载,因交友不慎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男生占85%,女生占74%;在被拐卖的未成年人中,轻易相信他人,主动跟人走的占90%以上。现在因未成年人轻信谎言,受骗上当的比例仍呈上升趋势。
3.单亲和留守儿童体验成功“失信”,这里的“失信”是指失去信心。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和社会上离婚率的升高,学校里出现了一批缺乏父母照管的“留守一族”和只有父亲或母亲照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这类孩子占全校学生的20%左右,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经历着一场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巨变。当他们理应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如虚荣、嫉妒、仇视、早恋等,自卑心理尤其严重。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体验成功方面失去了信心。
4.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观盛行。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从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生活学习中稍不如意,便采取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进行反抗,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极其自私自利,无法与社会沟通。在消费观上则出现了服装跟着名牌走、零食跟着广告走、人情跟着成人走等误区。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大多数独生子女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但与我们预计的结果仍相差较远。
通过调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确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呢?
1.从学校德育工作来看,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在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缺乏个性教育。如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等,缺乏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德育教育一刀切,德育评价脱离了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工作,教育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又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的冲击,对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甚至让他们怀疑我们德育工作要求的正确性。
2.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是家庭教育出现空白。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再婚家庭,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由他人代为抚养的家庭。二是教育环境差。有的家长整天沉迷于麻将、扑克、买码等赌博活动,忽视了言传身教,一旦孩子指责,动辄打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因素来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监管和限制力度不够,诸如网吧,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不健康的网站,甚至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走上歧途。影视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的凶杀、暴力、行骗等场面充斥,一些未成年人盲目模仿。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1.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需全社会的关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办“家长学校”。按照教育部、全国妇联《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通过电话访问、家庭访问、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成立“家长学校教学班”,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尤其是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明确自己在教育未成年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向学校反映情况和问题的正确途径,用科学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主动争取工商,文化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取缔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发廊等,对书刊音像商店也进行清理整顿。开展专项教育。学校邀请公、检、法、司、环保等执法部门专业人员,专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项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交朋友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遇到危险时的自我救护能力。
2.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一所学校,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督导评估,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者进行培训,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收效都不大。为什么呢?目前,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仍是看这个学校重点学校录取了几个、实验学校考进了多少,因此,学校评价学生时,大部分还是只要读书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而对于素质教育,则是嘴上喊得响、行动上无所谓。这就使得“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科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和社会评价偏向的影响。只有切实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正确引导社会评价,使之走出以升学率为核心评价标准的误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才有望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切实的加强。
3.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立足现实,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思想政治说教己难适应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只有立足现实,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主持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入未成年人之耳、入未成年人之脑、入未成年人之心。以重大节庆为契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每年10月1日国庆节、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6月1日儿童节、4月5日清明节、3月12日植树节等等,在纪念和庆祝活动中,结合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满足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在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消极自卑的“留守一族”,自命不凡的“高分数”等一些有个性的孩子,使他们在自觉参与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抓住时机,组织好丰富多彩的校内主题班会、队会和校外的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开展创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跟农民学一门种植技术、尝试如何做好营业员、如何做成一笔生意等等。未成年人通过实践体验,把创业的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熊飞,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