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今年,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对全校近千名学生、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调研,其情况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学校意识较强。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知道肃立、敬礼,能讲出“五星红旗”图案的含义,有的甚至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简单历史和国歌歌词的含义。他们争当升旗手。同时,学生也懂得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珍惜学校的荣誉,是热爱学校的表现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下雨天能主动降国旗的占98.5%,而对国旗熟视无睹的占1.5%(均为一年级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自觉擦掉学校墙壁、桌椅等上面痕迹的占95.75%,对划痕无所谓的占4.1%,毕业前有在学校墙壁上留下自己名字想法的占0.15%。
  2.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风尚已经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学校也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的文明礼仪道德建设活动,学生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感恩父母和社会已蔚然成风。调查得出,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对于别人的表演、发言等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和感谢的占87.83%,在学校积极帮助弱势群体的占73.85%,回家主动与父母及长辈打招呼并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占72.73%。
  3.学生有了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能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发展,在发展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素质。调研知道,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占85.3%。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3.78%,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89.35%。
  
  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中的不足是令人担忧的
  
  当前,学校中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应该说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但当前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优生精神心理“失衡”。在我国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下,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进“高分”之列,包揽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以便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了的成绩,加班加点地为他们开小灶……于是就有了优生。由于他们有了高分数、好成绩,脑子里的自我形象也就变得高大起来,完美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是“全才”,喜欢“鹤立鸡群”,习惯了自己的月亮地位,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了他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的聪明所得,与别人无关。这使他们的精神心理失衡。
  2.中间生交友“上当”。大部分中间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喜欢交朋友。但现代社会错综复杂,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再加上他们经历的事情少,防范意识又差,很容易上当受骗。特别在网上交友时,轻易地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住址和有关个人真实的信息告诉给对方,给骗子提供了行骗的第一手资料。2002年据报载,因交友不慎犯罪的未成年人中,男生占85%,女生占74%;在被拐卖的未成年人中,轻易相信他人,主动跟人走的占90%以上。现在因未成年人轻信谎言,受骗上当的比例仍呈上升趋势。
  3.单亲和留守儿童体验成功“失信”,这里的“失信”是指失去信心。随着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和社会上离婚率的升高,学校里出现了一批缺乏父母照管的“留守一族”和只有父亲或母亲照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这类孩子占全校学生的20%左右,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经历着一场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巨变。当他们理应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从而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如虚荣、嫉妒、仇视、早恋等,自卑心理尤其严重。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有种被遗弃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体验成功方面失去了信心。
  4.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观盛行。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从而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生活学习中稍不如意,便采取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进行反抗,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极其自私自利,无法与社会沟通。在消费观上则出现了服装跟着名牌走、零食跟着广告走、人情跟着成人走等误区。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大多数独生子女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但与我们预计的结果仍相差较远。
  通过调查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确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呢?
  1.从学校德育工作来看,面对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在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共性,缺乏个性教育。如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等,缺乏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德育教育一刀切,德育评价脱离了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工作,教育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又受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的冲击,对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甚至让他们怀疑我们德育工作要求的正确性。
  2.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是家庭教育出现空白。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再婚家庭,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由他人代为抚养的家庭。二是教育环境差。有的家长整天沉迷于麻将、扑克、买码等赌博活动,忽视了言传身教,一旦孩子指责,动辄打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从社会因素来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监管和限制力度不够,诸如网吧,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不健康的网站,甚至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走上歧途。影视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的凶杀、暴力、行骗等场面充斥,一些未成年人盲目模仿。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1.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需全社会的关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办“家长学校”。按照教育部、全国妇联《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通过电话访问、家庭访问、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成立“家长学校教学班”,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和策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尤其是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明确自己在教育未成年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向学校反映情况和问题的正确途径,用科学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主动争取工商,文化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取缔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网吧、发廊等,对书刊音像商店也进行清理整顿。开展专项教育。学校邀请公、检、法、司、环保等执法部门专业人员,专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项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交朋友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遇到危险时的自我救护能力。
  2.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一所学校,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督导评估,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者进行培训,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收效都不大。为什么呢?目前,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仍是看这个学校重点学校录取了几个、实验学校考进了多少,因此,学校评价学生时,大部分还是只要读书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而对于素质教育,则是嘴上喊得响、行动上无所谓。这就使得“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科学评价机制的缺乏和社会评价偏向的影响。只有切实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正确引导社会评价,使之走出以升学率为核心评价标准的误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才有望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切实的加强。
  3.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须立足现实,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思想政治说教己难适应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只有立足现实,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事业中发挥主体作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主持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贴近未成年人、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贴近时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入未成年人之耳、入未成年人之脑、入未成年人之心。以重大节庆为契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每年10月1日国庆节、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 6月1日儿童节、4月5日清明节、3月12日植树节等等,在纪念和庆祝活动中,结合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满足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在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消极自卑的“留守一族”,自命不凡的“高分数”等一些有个性的孩子,使他们在自觉参与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抓住时机,组织好丰富多彩的校内主题班会、队会和校外的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开展创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跟农民学一门种植技术、尝试如何做好营业员、如何做成一笔生意等等。未成年人通过实践体验,把创业的意识和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熊飞,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北大荒的秋天》(国标板小学语文第五册第5课)是一篇赞美北大荒、歌颂北大荒建设者的颂歌。课文主要从风景和物产两方面介绍了北大荒的美丽、迷人。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充满活力和朝气,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    一、色彩美    课文中有不少表示色彩的词,可以以这些词为抓手对学生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让其感悟北大荒的
期刊
学会交往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师生交往又是学生交往中的重要内容。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对老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有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得到关心和抚慰。他们既反对刻板呆板和婆婆妈妈式的管教,力图自我教育和管理,又反对教师对自己冷漠放任、不管不问。他们既迫切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
期刊
河南省南乐县实验中学是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创建于1986年,现有28个教学班,2230名在校生,122名教职工,106名专任教师,其中具有本科学历46人、高级教师19人、中级教师46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师26人。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典雅大方,布局合理;微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施先进、设备齐全。  学校秉承“尊重个性、挖掘潜能、为学生发展奠基、为社会进步与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的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那么,如何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保证课堂时间的高效、合理,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激发中飞扬?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并能有所升华。我想就我的课堂活动安排《设计轴对称图案》的设计动机及课堂的特
期刊
传统教学观强调亦步亦趋、精雕细琢,追求的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其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弱化,学习主体性丧失,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学习变成无需智慧只需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读书可不必深入思考,做题可不必诘问创新,排斥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而现代教学提倡: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更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
期刊
笔者用“改良”一词而不用“改革”,是因为“革”有“革除”之意。现今很多教育工作者很愿意用“改革”一词,恨不得把一切有关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都改革掉。我认为这是一种非红即黑的偏激做法,丝毫不符合唯物辩证中“批判的继承与吸收”原则。正如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说“我常常提醒那些义愤填膺的批判者,中国在此之前已经有过漫长的历史,大量的智者,他们是不会一眼就让你看出了破绽的。”要想做好“改良型”班主任,笔者认为
期刊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首席执行者”,在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却有着自己的“小脑筋”。学生这种“似懂非懂”的思维状态,要求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灌输式”教育,而是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让学生“口服”更“心服”。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会对学生倾注爱,才会设法与之沟通,深入地了解
期刊
校外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与学生是在共同的交往中完成教育与接受教育的任务。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交往的主体而出现的。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儿童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主体后天活动形成的。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学生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教师也应当尊重自己的学生。  尤其是在校外教育中,良好
期刊
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是近些年来的热点问题,从中也可以透射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社会的发展是因为有教育的相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发挥着生产力的作用。从近代的科技启蒙到工业革命的蔓延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这是客观的、共识性的认识。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上偏差、社会功利观念、发展导向等诸多原因,使教育出现了种种不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