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文遗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1987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在智慧博物馆等相关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文遗的框架性概念,包括高“瞻”深“谋”、张“网”、布“云”与接“人气”。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慧城市;智慧文遗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有关历史文化命脉延续与新文化构建的重要事项,也是城市文化信息管理以及城市现代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公众服务的建设理念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适时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置于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将艺术、科技、人文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
  1 相关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智慧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物联网与文博信息化等概念陆续被提出。这些概念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着密切联系。首先,在技术需求方面,智慧城市主要涉及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条形码、3S(RS/GIS/GPS)一体化、无线通信、自组织通信、IPv6、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其次,在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则需要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信息资源与管理方法的体系化,以及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向与开放性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等理念的创新。[1]上述几个概念正与此类技术需求、理念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狄辉、靳亚男、彭黎明(2011)基于物联网背景对文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包括文博互通、文博星城、智能文博等计划在内的文化遗产泛在计划,涉及内容资源库、实体导览系统、智能博物馆、智能遗址、智能文物等技术性建设,还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文化遗产单位、电信运营商、软件与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等产业链主体的管理与服务定位提出要求。[2]张永春(2012)以掌上博物馆项目为例,探讨了高科技引领下的博物馆展览手段的创新,该项目是以成熟的二维识别码技术和定位技术为基础,以不断普及和推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3G、WIFI 无线网络为依托,针对博物馆展览而开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系统除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外,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例如,在智慧博物馆的探讨上,张遇,王超(2012)认为,智慧博物馆是一个依托于现代科技的、以用户“我”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于博物馆的智能应用系统。[4]陈刚(2013)进一步提出,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5]在这种新形态中,以往数字博物馆中的核心元素“数字”让位于“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可见,自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革新与新一轮人文需求在全球蔓延以來,国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传统遗产保护机构,率先在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保护行动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更新自身的公众服务与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这些概念及其实践也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的空间,首先,智慧博物馆、智能遗址等提法还局限于遗产保护的单个空间类型,缺乏一个全部文化遗产层面的整体性概念。其次,在具体的操作上,缺乏连贯的、联系实际的原则性发展指南。再次,这些概念的表述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仍缺乏对用户参与层面的深度观照。
  2 智慧文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理念
  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物联网、泛在网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化,这从国外许多国家或地区陆续提出的信息化战略概念中可以印证。例如,2004年韩国的UKorea战略与日本的UJapan战略,2005年欧盟的i2010计划,2006年新加坡的iN2015智慧国计划等。这些战略、计划在提出时还主要界定在泛在网络、无所不在网络层面,而在相应的第二阶段发展规划中就更加明确了智慧城市层面的基调。例如,欧盟继i2010计划后,又于2010年推出欧洲2020战略,该战略涉及三个核心概念,“聪慧增长”“可持续性增长”与“包容性增长”,这意味着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创造和创新为特征的智慧型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1年,“欧盟新智慧城市与社区行动”报告发布,宣告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最好时机已来临。
  本文基于智慧博物馆、智慧文博等概念,从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生态角度,进一步提出,以高“瞻”、深“谋”、张“网”、布“云”以及接“人气”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文化遗产(简称智慧文遗)框架性概念,服务于智慧城市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2.1 高“瞻”深“谋”
  我国是一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充分重视,数字化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全国各省市、地区也普遍设有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规划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如何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各地特色,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保护道路,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智慧文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各地实践中。首先,结合各省、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在较高层面上,经由遗产主管部门与相关保护部门的协同,从组织与政策机制上确立智慧城市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总战略,积极推动各遗产机构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遗产数字化建设方案。其次,根据各遗产机构数字化保护现状,对照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建立遗产机构数字化发展的分类评估体系,对发展较好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优先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同时为发展相对较缓,技术基础薄弱的遗产机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集中优势力量,加强个性化建设。最后,选取适当时机,尽快设立省、地区级乃至国家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从顶层设计角度开展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国外,柏林国家博物馆将其博物馆网上联机系统与整个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网上联机系统结合起来,整合成统一的网上联机目录信息,从而最终实现欧洲所有馆藏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遗产管理与保护机构的现有职能,研究设立新型遗产保护机构,推进数字化遗产资源统一平台共享、由下向上的分级共享等工作,逐步改革财政与考核制度,创新社会公益力量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   2.2 张“网”布“云”
  智慧城市首先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城市,在此基础上,以一种“智慧”的方式运行。它必然包括广泛的感知网、集成的资源平台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智慧应用。因此,对于未来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来讲,一张无所不在的遗产“网”与一个无所不包的遗产“云”是实现智慧文遗的基础与关键,它们构成了遗产数字化、智能化收集与归类、整合与分发的生态体系。
  就我国来讲,张“网”布“云”首先需要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应充分借鉴文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经验,改进数据分类设计,尤其是加强遗产扩展数据信息的设计质量,以多样化的信息展示形式提升遗产展示与传播水平。其次,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文化遗产感知计划、泛在联网计划。可以采取示范试点的模式,以优势、特色项目为龙头,率先在智慧博物馆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感知技术、物联泛在技术体系的布局。再次,基于统一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云平台,开发智慧型应用服务,满足公众文化服务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各遗产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现阶段与今后一段时期内相关技术引进策略,不宜一味求全,而应在某类数字化产品上集中优势,形成特色。其次,应在成效与成本,以及技术的可用性与易用性中寻求平衡。最后,要充分重视标准化建设,从源头上建立标准化机制,积极制定各类技术标准、服务标准,逐步形成清晰统一的标准体系。
  2.3 接“人气”
  智慧文遗不仅是技术的智慧,本质上更多的是人文智慧地融入。这就要求智慧文遗的建构过程要充分重视人、服务人,不仅将人作为遗产接受对象看待,也要将其和遗产机构与相关各方一道作为遗产意义建构的主体来对待,要在遗产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的用户参与层面不断创新。
  首先,针对大多用户所反映的文化遗产相关网站、专题虚拟漫游等环节中互动内容不多、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科学研究用户认知需求,提升虚拟遗产的交互性与体验性设计水平。其次,对于用户在场情况,综合利用场景重现、手机等智能终端、传感智能识别与响应等手段实现用户增强现实的体验,还可以在传统单一用户体验基础上,实现多人、多用户集体性的社会化体验。再次,深入创新服务载体与服务形式。遗产保护机构可以借助社会化网络的大众传播效应,探索开设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模式,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参与平台与诉求表达氛围,积极建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新机制。
  3 結语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经历了文件化与视觉化、虚拟探究与展示等阶段后,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进步与人文需求所带来的影响。智慧文遗同时关注技术、机制与人文,积极建构面向公众、面向用户的新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模式,扩展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视野。另一方面,基于遗产对当代与后代意义及其不同层面理解上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智慧文遗又是一个高度开放、兼容并蓄的系统,将随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而有机演进,需要相关各方汇聚集体智慧,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狄辉,靳亚男,彭黎明.物联网发展趋势与文博信息化需求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3):615.
  [3] 张永春.论博物馆展览手段的创新——以浙博“掌上博物馆”项目为例[J].东方博物,2012(2):121125.
  [4] 张遇,王超.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J].中国博物馆,2012(1):4651.
  [5] 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4):29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日本口承文学代表的民间故事早为人们所知,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故事诞生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要讲给儿童听。当代的儿童绘本,将日本民间故事删选改编,重新编辑成新的故事提供给日本家庭,用于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儿童教育,并给日本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思路。  关键词:日本;民间故事;儿童绘本  谈及日本,无法忽视其庞大的动漫产业,从漫画到动画以及相关周边产业,日本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动画作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对异文化下听众的视觉反应差的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实验假设不同背景的人对同一首歌曲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而初测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在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中,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与视觉反应(visual response)是听众音乐经验(musical experience)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背景包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期刊
〖WTHZ〗Abstract:〖WTBZ〗Michel Foucault,the French postmodernist,has been hugely influential in shaping understandings of power and discourse.In his opinion,social groups,identities and positions do not
期刊
摘 要:尼采的思想的核心是“酒神精神”,戈特弗里德·本恩便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一位德国著名诗人。笔者拟透过本恩中期的诗篇《紫罗兰的波浪》,探析本恩究竟是如何理解、接受并阐释尼采思想的。  关键词:本恩;《紫罗兰的波浪》;尼采;酒神精神  0 引言  1952年10月19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上演讲台,用缓慢却坚定的声音说道:“我愿将这个时代以尼采之名来命名。”(Ich würde es das
期刊
摘 要:当今市面上也有不少书籍或文章提出了各种各样网站视觉设计的相关准则,但这些准则有时存在着某种模糊性或不一致性,常令非专业设计师或初学者感到困惑和烦恼。本文旨在整理世界范围内知名网页设计师的书籍、论文、访谈的基础上,对其设计理念及设计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相对权威而有使用的设计准则,以提供给广大读者借鉴、参考、批评。  关键词:视觉设计准则;网站视觉设计;网页设计经验  良好的网站视觉设计,可
期刊
摘 要:《西方建筑的意义》是挪威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系列研究著作之一。该书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研究建筑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方法。  关键词:西方建筑;历史;环境;建筑艺术  “建筑,应该被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同样,它也作为一个章节,构成了存在的
期刊
摘 要: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即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无比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地传播。设计科学、实施有利的视觉识别,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进行VI策划设计必须把握同一性、差异性、民族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  关键词:VI;设计;基本原则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即(Visual Identity),通译
期刊
摘 要:传统意义上的展厅设计基本就是运用展墙、展柜、图片、文字以及灯光等方法进行,在现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展厅的现代化需求。不同的目标人群对展厅有着不同的需求,展厅的空间布局和内容表达也要根据不同的目标性质做出不同的设计。在展厅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加入某些艺术手段,对于提升展厅的吸引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公安展厅同样如此,一个设计合理,具有艺术气息的展厅,必将吸引人们
期刊
摘 要:近现代(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和声在古典和声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作曲家们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手法和技巧。打破了传统和声中和弦结构的单一,调性的统一,传统的功能序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调性的分离,不受严格模式约束的发展手法,在听觉上给人新鲜感。下面以几首近现代作品为例,初步阐述近现代音乐中和声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和声;调性;功能性  1 分析谱例一,巴托克作品三首:《夜曲》《儿
期刊
摘 要:我们一直强调设计要中国化、本土化,要有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而禅宗美学无疑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美学理论体系,如果能把它完美地应用到设计中去,尤其是建筑设计方面,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是向前迈进的一大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即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秉承前人的优秀设计理念,把中国的禅宗美学与设计融合推向更高的高峰。  关键词:禅宗美学;自然之美;简素之美;寂静之美  提到禅宗美学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