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元书院坐落于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比邻四方城、明孝陵。一入其中,满眼苍翠,静谧怡人。书院独有树隐山房,怀抱八棵参天古树,布局设计中西合璧。无论内外,处处皆景,令人不禁驻足流连。
上元书院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集问学讲书、文化展陈、游宴会友、教学授受、探究经史、研究著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上元书院的院长叫江月,创立这家书院的初衷缘于她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文化传承这件事。从2009年创办太湖论坛开始,江月一直在探寻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下百姓生活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上元书院让更多的文化资源汇聚在这里,让更多人的抱负和想象力在这里发挥,形成一种力量,延续文化传承的使命。
受互联网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业态曾一度跌入谷底。喜读书、善赏鉴、好收藏的江月,却用全新的面貌和当下的商业环境相契合,打造上元书院的一个美学窗口——“树隐山房”实体书店。在这里,一桌一椅一茶具,一旦被注入文化内涵,其艺术之美的神韵亦能感染最普通的大众。偷得浮生半日闲,咖啡茶香书卷长。江月用古典之美,春风化雨般浸入现代人的生活。
传递美的路径——以文化人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生活之美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月称,“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因此,上元书院把文化的传承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里最能体现江月理念的便是她悉心打造的太湖论坛。
之所以用“太湖”来命名,是因为在江月的心中,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濒临江海,山水形胜的大太湖流域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几百年来,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和徽派文化在这个区域交相辉映。太湖论坛寓意是一个兼容并蓄、汇通五湖四海的富有创新力的多元文化平台。
2009年6月,太湖论坛正式启动。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和企业家在这里围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城市人文、可持續发展等议题进行调研、交流、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以文化领域为例,2010年10月,著名作家余秋雨来到太湖论坛,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为题与众人分享了他的独到观点;2013年11月,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以“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困惑”为题带领普通大众一起探寻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窥一斑而知全豹,此后数年,包括樊纲、汤敏、魏加宁、任志强、熊晓鸽、王文等近百位多领域专家学者作为论坛荣誉理事或顾问,曾莅临太湖论坛。用江月的话说,这些专家学者通过太湖论坛这样非营利性的学习型组织,“以文化人,化愿意为社会进步去学习的人”。
如果说太湖论坛侧重于政治、经济、人文等比较“刚硬”的宏观之美,那么上元书院里的“古美术馆”和“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则更偏重于人们生活的微观之美。古美术馆对中国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收藏家进行了细分领域的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则对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梳理,下面分列琴道、医道、香道、茶道、花道、赏鉴、手作工作室等。据称,琴道研习社已经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联合组建了江苏省古琴学会;医道研习社引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医、道医、藏医领域的传承人;香道研习社开启了香学文化等。
事实上,江月通过8年时间的构建,已经把上元书院运营成了一个集思想者、传承者、设计师等多元主体于一处的公益型平台。这里的每一位参与者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他们有思想、有理念、有方法、有信念,江月和上元书院就是“引线人”,在这个平台之上,通过一些独特的形式,将“形而上”之美带入寻常百姓家。
释放美的形式——展陈分享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江月认为,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取之不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人如果能挖掘还原其本来面貌一二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之事。因此,上元书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孵化”古典之美,换句话说,就是把艺术呈现出来并融入生活。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一场名为“竹里担风”的扇面作品邀请展正在上元书院的古美术馆展出,一幅幅画风古朴、构图精美、于细微之处表现出独特艺术情怀的作品,无形之中给观赏者带来了美的愉悦。据悉,6月份的时候,琴道研习社还邀请了国内知名古琴大家来这里“华山论剑”,通过现场演奏,彰显古琴之魅力。此前,还有清代小叶紫檀、黄花梨上拍家具器物展、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展、“郑静和他的学生们”现代首饰作品展等。
类似这样的公益展览、活动在上元书院已经形成了常态,南京不少市民周末闲暇之余会到此一游。书院有活动的时候,就参与活动,汲取一些精神上的养分;书院没有活动时,就在这里小坐片刻,喝一杯清茶,看看名家手作;即使游览树隐山房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书香盈室,各种各样有情趣、有故事的小物件陈列其间,足够游人赏玩半天。
“润物细无声”,江月“以文化人”“传递艺术之美”的良苦用心正深藏于上元书院的点滴布置之中。
就以书架上陈列的一套“四季杯”为例。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普通人眼中,就是普普通通、颜色不同的4个喝水杯子。其实,四季杯因工艺精美,在清代就已经深受人们喜爱。江月便由此触发灵感,借大师之手绘制精美图案,再通过工业技术手段使之量化生产。如此一来,四季杯就不仅仅具备了观赏功能,还一样可以当作普通水杯来用,观赏性、实用性兼备。
弘扬美的内涵——深入浅出
一方面,上元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它还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事实上,通过江月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口碑相传,上元书院承接的活动也日益丰富。除了国内的专家、精英在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经常有国际友人光顾书院。对江月来说,如何向国外友人传递中国艺术也是一个挑战。
一次法国参议院法中友好小组造访书院,午间用餐的时候,看着餐桌上个大、青绿的荠菜团子,客人们谁都不敢下筷子,江月便用一个“春天的故事”向他们讲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我告诉他们,团子的馅料来自大自然,只有春天才会生长,每年这个季节,古代的老人都会带着小孩去田间寻野菜,一方面,认识五谷杂粮,另一方面感受食之美好。”听完江月讲的这个故事,一向讲究餐桌礼仪的法国客人们不但吃光了面前的荠菜团子,感叹鲜美可口,还纷纷询问能不能再来一个。
如此这般,通过这样的表述,深入浅出,江月向外国友人传递了“中国故事”。在江月的眼中,文化和艺术并不是高冷的,恰恰相反,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体现在可知可感可触上。就像江月改良过后穿在身上的那袭旗袍,既展现了旗袍本身的女性之美,又摒弃了旗袍原有的束缚之感;也像树隐山房的书架不摆满书,留白处随意添置,或许是某个艺术师的即兴之作,或许是哪位游人在路边采摘的野花,甚至是某个小朋友的信手涂鸦。在上元书院,有积淀、有传承、有创新的美好事物随处可见,来访者信手拈来一个小物件,江月都能说出背后的诸多故事。
所以说,生活之美在于何处?江月和她的上元书院告诉人们,美是“润物细无声”,美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甚至阶层的藩篱,直抵人心,教化育人。
上元书院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集问学讲书、文化展陈、游宴会友、教学授受、探究经史、研究著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空间。上元书院的院长叫江月,创立这家书院的初衷缘于她一直以来都在思考文化传承这件事。从2009年创办太湖论坛开始,江月一直在探寻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下百姓生活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上元书院让更多的文化资源汇聚在这里,让更多人的抱负和想象力在这里发挥,形成一种力量,延续文化传承的使命。
受互联网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业态曾一度跌入谷底。喜读书、善赏鉴、好收藏的江月,却用全新的面貌和当下的商业环境相契合,打造上元书院的一个美学窗口——“树隐山房”实体书店。在这里,一桌一椅一茶具,一旦被注入文化内涵,其艺术之美的神韵亦能感染最普通的大众。偷得浮生半日闲,咖啡茶香书卷长。江月用古典之美,春风化雨般浸入现代人的生活。
传递美的路径——以文化人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生活之美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月称,“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因此,上元书院把文化的传承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里最能体现江月理念的便是她悉心打造的太湖论坛。
之所以用“太湖”来命名,是因为在江月的心中,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濒临江海,山水形胜的大太湖流域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几百年来,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和徽派文化在这个区域交相辉映。太湖论坛寓意是一个兼容并蓄、汇通五湖四海的富有创新力的多元文化平台。
2009年6月,太湖论坛正式启动。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和企业家在这里围绕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城市人文、可持續发展等议题进行调研、交流、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以文化领域为例,2010年10月,著名作家余秋雨来到太湖论坛,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为题与众人分享了他的独到观点;2013年11月,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以“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困惑”为题带领普通大众一起探寻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窥一斑而知全豹,此后数年,包括樊纲、汤敏、魏加宁、任志强、熊晓鸽、王文等近百位多领域专家学者作为论坛荣誉理事或顾问,曾莅临太湖论坛。用江月的话说,这些专家学者通过太湖论坛这样非营利性的学习型组织,“以文化人,化愿意为社会进步去学习的人”。
如果说太湖论坛侧重于政治、经济、人文等比较“刚硬”的宏观之美,那么上元书院里的“古美术馆”和“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则更偏重于人们生活的微观之美。古美术馆对中国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收藏家进行了细分领域的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则对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梳理,下面分列琴道、医道、香道、茶道、花道、赏鉴、手作工作室等。据称,琴道研习社已经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联合组建了江苏省古琴学会;医道研习社引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医、道医、藏医领域的传承人;香道研习社开启了香学文化等。
事实上,江月通过8年时间的构建,已经把上元书院运营成了一个集思想者、传承者、设计师等多元主体于一处的公益型平台。这里的每一位参与者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他们有思想、有理念、有方法、有信念,江月和上元书院就是“引线人”,在这个平台之上,通过一些独特的形式,将“形而上”之美带入寻常百姓家。
释放美的形式——展陈分享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江月认为,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取之不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人如果能挖掘还原其本来面貌一二就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之事。因此,上元书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孵化”古典之美,换句话说,就是把艺术呈现出来并融入生活。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一场名为“竹里担风”的扇面作品邀请展正在上元书院的古美术馆展出,一幅幅画风古朴、构图精美、于细微之处表现出独特艺术情怀的作品,无形之中给观赏者带来了美的愉悦。据悉,6月份的时候,琴道研习社还邀请了国内知名古琴大家来这里“华山论剑”,通过现场演奏,彰显古琴之魅力。此前,还有清代小叶紫檀、黄花梨上拍家具器物展、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展、“郑静和他的学生们”现代首饰作品展等。
类似这样的公益展览、活动在上元书院已经形成了常态,南京不少市民周末闲暇之余会到此一游。书院有活动的时候,就参与活动,汲取一些精神上的养分;书院没有活动时,就在这里小坐片刻,喝一杯清茶,看看名家手作;即使游览树隐山房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书香盈室,各种各样有情趣、有故事的小物件陈列其间,足够游人赏玩半天。
“润物细无声”,江月“以文化人”“传递艺术之美”的良苦用心正深藏于上元书院的点滴布置之中。
就以书架上陈列的一套“四季杯”为例。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积淀,普通人眼中,就是普普通通、颜色不同的4个喝水杯子。其实,四季杯因工艺精美,在清代就已经深受人们喜爱。江月便由此触发灵感,借大师之手绘制精美图案,再通过工业技术手段使之量化生产。如此一来,四季杯就不仅仅具备了观赏功能,还一样可以当作普通水杯来用,观赏性、实用性兼备。
弘扬美的内涵——深入浅出
一方面,上元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它还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事实上,通过江月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口碑相传,上元书院承接的活动也日益丰富。除了国内的专家、精英在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经常有国际友人光顾书院。对江月来说,如何向国外友人传递中国艺术也是一个挑战。
一次法国参议院法中友好小组造访书院,午间用餐的时候,看着餐桌上个大、青绿的荠菜团子,客人们谁都不敢下筷子,江月便用一个“春天的故事”向他们讲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我告诉他们,团子的馅料来自大自然,只有春天才会生长,每年这个季节,古代的老人都会带着小孩去田间寻野菜,一方面,认识五谷杂粮,另一方面感受食之美好。”听完江月讲的这个故事,一向讲究餐桌礼仪的法国客人们不但吃光了面前的荠菜团子,感叹鲜美可口,还纷纷询问能不能再来一个。
如此这般,通过这样的表述,深入浅出,江月向外国友人传递了“中国故事”。在江月的眼中,文化和艺术并不是高冷的,恰恰相反,文化之美、艺术之美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体现在可知可感可触上。就像江月改良过后穿在身上的那袭旗袍,既展现了旗袍本身的女性之美,又摒弃了旗袍原有的束缚之感;也像树隐山房的书架不摆满书,留白处随意添置,或许是某个艺术师的即兴之作,或许是哪位游人在路边采摘的野花,甚至是某个小朋友的信手涂鸦。在上元书院,有积淀、有传承、有创新的美好事物随处可见,来访者信手拈来一个小物件,江月都能说出背后的诸多故事。
所以说,生活之美在于何处?江月和她的上元书院告诉人们,美是“润物细无声”,美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甚至阶层的藩篱,直抵人心,教化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