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污染“鬼村”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_11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接“迁钢”,西靠“焦化厂”,南临“九江线材”,位于河北省迁安市木厂口镇的松汀村,这几年似乎成了媒体和公众口中的“北京雾霾源头”。说源头有些不准确,但松汀成为污染话题的焦点,确是事出有因。
  村子安静得有些吓人
  


  2002年以前,几家钢铁企业尚未落脚在村子周围,松汀村享受着蓝天白云的庇护,直到这份宁静被三面包围的钢铁企业打破。当时谁都想不到,十五年后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鬼村”。村民说,建厂征地后,有能力闯荡的人都离开迁安了,有点积蓄的搬到松护新村了,原有一千三百多户、三千五百多人的松汀村,如今只剩下一百户左右,其中多数还是空巢老人,环境的逐步恶化不断蚕食着他们的健康。
  2016年12月16日,京津冀多地出现重度空气污染,记者在松汀村东头下了车,路上都是漆黑的煤渣,一辆辆卡车不停地运送着矿料。穿过小道走进村里才突然安静下来,这种毫无人气的安静让人发怵:荒草齐腰、野藤爬窗,偶尔有几声狗叫幽幽地传来,路面的落叶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土,踩上去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刺耳。这里成了一座被遗弃的老庄小村。
  沿着西沙河径直向西,焦化厂不远处的桥下石缝间,一根水管源源不断地排放着黄色的污水,途经堆满垃圾的河道,最后化为铅绿色的河水。另一座桥头边竖着河道治理的牌子,上面注明分管西沙河道的“河长”姓名。
  村民在污染和病痛中苟活
  记者又走了一会儿,在一辆送水车旁,终于看到了“人气”,几个村民在提水,随后记者跟着他们到了村子西头的几户人家。
  这里被污染得不轻。在松汀村和周边工厂的交叉路口,旅馆老板养的几只大白鹅早已成了“黑天鹅”。家家户户屋外的窗台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上面晾晒着的红薯干和柿子除了灰还粘有许多反光的金属物质,早就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村民说,晒在外面这样,晾在屋里发霉,吃不得又舍不得扔。洗好的衣物也是一样,晒在外面没多久就脏了,晾在屋里又不容易干。
  室内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村民们说,即使一年四季不开窗,房间里也会不可避免地钻入大量灰尘,墙壁常年灰秃秃的;早晨刚刚擦过的茶几,到了晚上用手抹一把,滿是漆黑有黏性的油状物;村民晚上睡觉时,常会被有异味的空气闷醒,早晨醒来后咽喉疼痛,有时还会从鼻子里擤出干涩的血迹。
  赵全国今年六十三岁,见证了松汀村十几年的环境变化。早晨醒来,赵全国咳出一口带着血丝的浓痰,翻身到床边看了眼外面,阴霾依旧。上午九点钟,村大队送水来了,赵全国提着两个盛满二十斤水的桶,摇摇晃晃地走回了屋。身患脑梗的他手脚有点不灵便,但比起吃自家打出的黄色井水,这点麻烦算不上事。他总念叨着给二十六岁的儿子找个对象,可整个村子有五六十个适婚年龄的小伙子,几乎都讨不到媳妇:污染严重,家境不好,姑娘们大多不愿嫁到这里。
  “脑肺死咒”一直困扰着村民。2014年,一张松汀村《死亡报告登记表》走进了公众视野。在二十五个登记在案的死亡村民中,最年轻的只有五十岁,除两人因乳腺癌和输尿管肿瘤死亡外,有十七人死于脑梗、两人死于肺癌、三人死于心梗和脑出血、一人死于下呼吸道疾病。如今松汀老庄里,上了年纪的人,喉咙疼、咯痰、鼻咽长期疼痛出血都是家常便饭。当地人早就习以为常,对他们来说,再恶劣的霾,也用不着戴上令人不适的口罩。
  村里得病的人还有很多。六十九岁的张翠兰因脑梗后遗症五年没有下过床了,“翻身都费劲,如果没有老伴照顾,我一天都活不了。”老两口没什么收入,老伴赵鑫全总念叨着年纪大了,到厂子里干活都没人要,以前还能当临时工挣点钱,现在已经四年没有收入了,拿什么给老婆子治病?
  2003年前后,松汀村三千多亩耕地被周围厂区建设所占,每人分得一万五千元作为补偿,自那以后就没有任何补贴了。失去耕地后,大多数村民成了周边企业的临时工,可一旦上了年纪,工厂便不会任用,所以很多老人靠拾荒、捡焦炭维持生活。对村民而言,钢铁企业虽然带来了污染,但又不能失去这棵“大树”。
  抗争是“给自己找麻烦”
  这个沉寂的村子也曾有过抗争。2013年,迁安中化焦化厂在松汀村西修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2014年,村民们发现井水变成了黄色,不能再喝了,住房也因为地势较低,不断有地下水渗出,湿漉漉的院门口从来没有干过,盐碱自下而上渗入墙壁,形成一道深深的白色印记,房屋内部也开始有了裂痕。迁安市环保局出具的报告明确指出,焦化厂的设址违反《焦化厂卫生距离防护标准》(GB11611-89)规定,“已作立案处理”,然后就没了下文。
  从2014年3月开始,村民们不断找寻相关负责人谈污染和搬迁事宜,但始终碰壁。经多次抗争后,焦化厂终于打算将松汀村西头紧挨厂子的几户人家搬迁,但村大队执意要求整个村都搬迁,由于需要花费上亿元,焦化厂未同意,搬迁的事便搁置了。抗争唯一见点成效的是,企业托村大队从三公里外的松护新村抽取地下水,送到村民家中充当生活用水。几位村民再三找有关部门谈论搬迁问题均无结果,最终采用极端的解决方式——拦截焦化厂的通勤车,想以此逼迫厂里负责人出来管事。在十几次截车后,焦化厂报了警,村民由于违法被拘留了九天。村民张兴发因为截车时争执拉扯,肋骨断了三根。自那以后,村民再也没有采用极端方式抗争命运,也渐渐没有胆量向相关部门反映实情:“不管用,还尽给自己找麻烦。”
  记者想向村干部了解些情况,但村民们表示:“老庄里找不到他们了,你们记者找他们,他们能说啥?拍都不让拍!”记者在松汀村的遭遇也印证了这一点。村口停了一辆银色面包车,司机有了一份生意——阻止记者拍照,但凡露烟囱的照片都得删掉。在阻挠过程中,他坦言自己是附近某厂雇来的。记者说,我如果给你钱,你是否也能帮我们监视他们?司机镇定自若:“可以啊,你雇啊。”
  【选自人民网】
  插图1 / 牧童难指杏花村 / 刘志永
  插图2 / 重绘我们的家园 / 王少华
其他文献
从官员的“大实话”里可以读懂世事人情。  落马的海南省文昌市原副市长符涛生这样为自己辩解:“开发商们个个腰缠万贯,个个是款爷,一个工程赚的钱够他们享用很多年。这些工程是我帮他们拿到的,他们发财吃肉时,自己跟着喝些汤也在情理之中……”  符涛生的这一番“大实话”可谓“贪腐有理论”,“开发商吃肉我喝汤”是一种心理失衡,更是“雁过拔毛”式的主动腐败。奇葩的是,据《法制日报》报道,符涛生大谈“被动受贿说”
期刊
1919年陈独秀被捕,陈的潜意识里有“坐牢情结”,因为在他看来,仗剑拯民于水火,就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有一件事让陈独秀颇感意外。当时自陈入狱后,全国各阶层各行各业营救陈独秀成为全国性的浪潮。有两个人也站出来,让陈独秀没有想到。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叔节,均思想守旧,当初恨不得刨陈独秀的祖坟,而此刻却为他说话。认为陈独秀“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
期刊
《雜文选刊》2017年2月精彩推薦
期刊
唐代诗人张祜《硫黄》诗曰:“一粒硫黄入貴门,寝堂深处问玄言。时人尽说韦山甫,昨日馀干吊子孙。”推销硫黄的道士韦山甫为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所推崇,被人称为“神仙”。然而,韦病死之后,死而速朽,与常人无异。他能凭一粒硫黄出入“贵门”,游说公卿服食硫黄,“其术大行”,但又不太灵光,吃死人的事常有。看来,韦山甫与我们当代的一些“大师”有得一比了。  贪官背后往往有“大师”。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与“大师”
期刊
回乡下老家,沿路的电线杆上、房墙上,不时可以看见各种替人办丧事的宣传小广告,它们成了乡间如今最难去除的新型“牛皮癣”。  这是农村经济条件变好的衍生产物,也是攀比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乡人到城市里打工,口袋里有了些钱后,过去很多需亲力亲为的事,现在都出钱让别人来办了,比如丧事。  在我儿时,当村里有老人去世,出殡时请来的锣鼓队都是由附近的乡民临时组建的,你家出一个锣,他家出一个鼓。作为报酬,主人家无
期刊
出身问题,现在不大提了。过去,出身不好被称之为“成分高”。“成分高”,考大學、提干都会受影响。时下是“学历高”比“成分高”要紧的年代,但有一个社会现象值得注意:在一批贪官落马后的忏悔词中,仍喜欢用“农民的儿子”这个词。  新近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就有这么一幕:被证实为“小官巨贪”的赵德汉蹲在地上痛哭忏悔,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以致走上了贪腐之路。这时,陆毅扮演的最高检反贪总局侦查
期刊
去年12月,“中国之声”报道了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瞒报洪灾死亡人数,实际死亡三十八人,当地上报死亡五人、失踪三人一事。报道播出后,与岫岩县一山之隔的辽阳市辽阳县也有群众反映,在2012年8月4日晚,辽阳也有群众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但辽阳市、县两级政府对外宣称,当地应对有力,没有造成一人伤亡、一人失踪。  又见瞒报!“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从报道看,辽阳县的瞒报手法,与岫岩瞒报简直如
期刊
古人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爱好,既可以培育情操,提升修养,也可能由“好”而“贪”、由“雅”而“腐”,不少领导干部就倒在了这把双刃剑下。  2013年6月,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立案检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中央纪委查实了倪发科的受贿问题,其收受大量玉石,占受贿总额近八成的事实也浮出水面。  倪发科2008年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后,分管国土资源工作,未经组织审
期刊
安徽阜阳市颍上县邮政局的投递员鲍某,通过私拆他人举报给政府、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信件,发现了某些官员的腐败行径,然后与被举报人联系,用交换举报信的方式换钱换物,中饱私囊。暂且不说鲍某行为的后果有多可怕,单单就投递员私拆他人信件这事儿就让人目瞪口呆了。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私人信件是受法律保护的,就别说受过职业培训的国家邮政专业投递员了,他明知违法为啥敢做?    這说明鲍某有绝对自信的判断力,他相信自己的
期刊
一条新闻,其实起得平平,说某大学斥资十亿元,造了它的校园,仿古汉唐宋元明清的帝舍,红墙黄瓦,“酷似皇宫”,连园内路灯长椅,都弄得“像宫中一样”,于是莘莘学子,“上课就像大臣上朝一般”……    说它起得平平,是因为岂但是校舍“酷似皇宫”,便是大学里的老师,不也已有身着龙袍讲课的吗?他说他“就是道光自述”呢,于是也就有某地的大学生,天天穿着朝服去上学,而且“感觉甚好”。难怪某地高考,一考生居然起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