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最佳评价,促最优发展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57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的完整过程来看,课堂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评价需要追求最大的效益,而最大限度地使被评价者接受评价结果就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是在追求最高教学效益的同时又不能使被评价者的关注点脱离学习活动本身,这就是评价的艺术。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一、“对”=“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是否等同于“好”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语文课程不同于数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它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带有理解主体的个人主观色彩,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也许相同一段材料对于一百个读者来说就是“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对于注重培养感知能力的小学语文来说,就更应注重评价的艺术性。小学生有着极其丰富与独特的想象力,他们在课堂中生成的回答很多时候都会跳出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之圈,正是这种活跃于标准圈之外的回答才更生动、更富有活力。如此,教师以“对”还是以“好”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就引发了争议。
  其实,“对”或“好”的评价标准早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学生回答是春天)就是被广泛引用来论证这个问题的经典例证。究其本质,以“对”或以“好”来评价学生,不仅仅是我们选用某个标准的问题,更是触及到评价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
  以“对”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其实是教师以自己的理解或教材所供参考给问题预设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再以自己的预设标准为参照来评价学生的答案,此时预设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已形成了一种量化评价的标准。这种仿照了自然科学中量的评价方式,看似科学,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它忽略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性,即个体感受差异性,更忽略了儿童存在特有思维方式的个体发展规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应该遵从儿童自身发展规律,更多地采取质的评价方式,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没有价值导向上的偏差,都应视为符合“好”的标准,如此才是遵循了课堂评价利于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好”=“对”?
  新课标突出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赏识,所以,在教学现状中,有些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评价落实了以鼓励为主的理念,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律概以“很好”“不错”的笼统语言作些模糊评价。诚然,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正面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正所谓“过犹不及”,毫无原则的“过多的夸奖和一味惩罚一样都起不到积极的鼓舞作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层次的能力,因此评价相应也应该包含多种维度。例如对朗读的评价包括标点停顿、语速快慢、语气把握、情感体现、汉字准确和流利程度等多个维度。赏识性评价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个维度的良好表现,但并不排斥对其他维度的不足进行提示、纠正。只有包含纠错的赞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改正的方向,从而在评价中获得进步,这样的评价也才能促进學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蚁国英雄》这课时,我提问学生:“这蚁国英雄指谁?为什么称它们是蚁国英雄?”学生朗读重点句:“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然后告诉我:“这外层蚂蚁是蚁国英雄,因为它们被烈火焚烧,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它们身上有一种坚守岗位、英勇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学生的回答能从文中捕捉文字,体会赏析,有目的性且表述清晰到位。但是,细细品味全文,文中还有很多地方能体现蚂蚁们英雄壮举的语句。于是,我及时评价:“你体会得很好。你找到了外层蚂蚁面临危机时表现出来的坚守岗位、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其实,英雄主义精神的范围很广,如困难来临时的镇静机敏、勇敢顽强等。你再读读全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体会出蚁国英雄们的壮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老师的评价语中接受到一个明确的信息,即老师已肯定了刚才的答案,而且也从老师的评价中了解了自己的答案值得肯定的原因,更从老师的评价中明白了自己仍有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才是完整地实现了评价的信息反馈与指引纠正功能。
  三、“新”=“好”?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元”的回答。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尊重”学生课堂上独特的体验,对他们的回答不敢说“不”,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很多离奇的回答。
  首先,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的体验并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的,特别是受社会复杂元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很可能会出现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价值观体验。其次,如果教师评价缺少坚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问题方向,而只求回答的新鲜离奇或只为博得老师评价的“新”字而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价值观、人生观的背离。
  所以,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正确的做法是在肯定学生思维独特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学生就能在这样的评价引导下得到真正的发展。
  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课堂教学的最大功用。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多思考、多探索,把握住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让评价体现出特有的魅力。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寻得最佳评价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城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次习作要求是给老师写一封信。教到这篇习作,预示着孩子们六年小学生涯即将结束。每当这时,作为老师心中不免有众多感慨和不舍,孩子们应该也是满怀感激与留念吧。习作要求给老师写一封信,回忆往事,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写信,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手段之一,信也是最能传达心声的一种载体。薄薄的信纸赋予了书信“安全距离”,让人在信中能畅所欲言。  既然是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不如让
期刊
《爷爷一定有办法》图、文作者——菲比·吉尔曼。此书荣获加拿大克力斯堤先生书奖、露丝·史瓦兹奖及维琪·麦卡夫奖。书中的故事,充满亲情之爱和智慧,很适合用来阅读,以此来提高孩子的情商。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约瑟的妈妈每次让他扔掉衣服时他都舍不得,而他那充满智慧、爱孙子的爷爷则用巧思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纽扣。故事里活泼、可爱、有趣的角色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生动的画面情节非常符合幼
期刊
古代文学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学遗产。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大多数文言文因为年代久远、晦涩难懂的原因,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常常采用“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方法,过于强调文言文的翻译讲授,往往忽略了阅读文言文的趣味性。  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既充满趣味性,又不弱化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细读文本,导入激“趣”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语言是主要的教学行为,老师用语言教,教的是语言;学生用语言学,学的是语言。如果把师生在课堂中的语言活动视为“做”,那么课堂教学显然是凭借语言运行的“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求真”思想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可以让我们在审视、思考中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源——“教学做合一”。  至诚:为着全体儿童  师:姥姥是个怎样的人?  生:心灵手巧。  师:怎么个心灵手巧?  生: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长篇小说的节选,如五年级上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也有描写名著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如五年级下册的《海伦·凯勒》和《我和祖父的园子》。学习这些节选的文本,只是带学生来到了一座座文学宝库的门口。我们不能仅让孩子们站在门口好奇地向里面张望,而应引导他们推开宝库的一扇扇大门,进去欣赏一个个神奇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悉心研读这些名篇巨著中的精彩篇章,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领他们踏上阅
期刊
读和写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读,会读,又让学生乐写,会写,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就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进行随文练笔做了一点尝试。  一、仿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人提到“仿写”就很是不屑,不就是变相地抄吗?照样子去写,扼杀了孩子的创意。何谓“仿写”?顾名思义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的天性,他们
期刊
一、研读教材,挖掘文本内涵  被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特点,蕴含着独特的语文教学价值,我们应深入研读每一篇课文,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迁移的、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現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另外,课后练习也对课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往往有所提示和启发。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而这类文章一般都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表现出人物身上的某一特点。本课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
期刊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作文训练与教材联系不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题编排的,教者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却与单元主题关系不大,有的甚至与单元主题大相径庭。因此,作文训练目标不够明确,更没形成阶梯性。二是作文讲评与儿童作文水平现状脱节。在讲评中,教者没有认真分析孩子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掌握学生作文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造成作文讲评针对性不强。我们学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组织教师认
期刊
孩童时代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之一,如果在此期间能大量记诵美文,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情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背诵的要求较之原先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背诵量。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搞好背诵教学呢?  一、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背诵  如果询问学生背诵课文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考试呗!确实,我们老师忽视了对学生背诵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曲解了背诵的目的。再加
期刊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改变,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了。QQ群、微信朋友圈、app平台、云盘等都是我们熟练运用的互联网技术手段。2011版语文课标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随着社会发展,习作教学也需与时俱进。要把互联网与作文教学适切结合起来,借助互联网,让互联网通信技术手段与作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