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育人以美立身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蔡元培先生对美誉的定位揭示了美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是将美育窄化为训练学生艺术技能的艺术教育,甚至于艺术技法教育,而非将美育视为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形成高级美感的渗透于学校文化之中的综合美育。笔者以为,重视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立美育人,以美立身,重构学校美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新命题。
  一、立美于理念目标中
  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们在追求真与善的过程中体现出美,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美,也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教育只有按照美的规律与美的方式进行,才能焕发出教育的生机。因此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中要体现“立美”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发展,是我国的明确的教育方针。学校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只有将美育的培养目标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培养目标一起落实,才能架构起“全人”教育的大厦,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帮助。
  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把“立美育人,以美立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拥有审美素质和高雅情趣的学生”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奠基阶段,需要进行“心”的教育。通过立美教育,让学生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与生活,形成“学会审美”的人格特质,为他们成为高雅的人打下高贵的底子。
  二、立美于艺术教育中
  毫无疑问,美育是通过审美尤其是对艺术的审美,来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的。纵观艺术教育,大多过分注重专门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之为“艺术技法教育”而非真正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应该扎根在审美化的艺术教学中。例如,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追求的是声音和精神的完美统一。音乐课上,通常要进行歌唱教学。虽然,普通教育中的音乐课不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目的,但是要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感受、欣赏并尝试用歌唱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要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围绕“声音”和“情感表达”这两个方面进行歌唱艺术的审美素养培养。首先,要在科学训练中培养审美意识。要通过发声方面的科学教学,让学生获得正确发声基本方法,懂得发声的基础知识,能够初步感知怎样的声音是好听的,培养其基本的审美意识。其次,要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曲目都是经典,每一首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是一段优美的旋律,歌曲中蕴含着优美的诗境与曲情,教师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心去感知、体味、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与曲调中的情感。再次,要在歌唱表演中培养审美创造力。在学生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了歌曲中的情感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独唱、合唱、对唱、重唱等多种演唱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尝试着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三、立美于学科教学中
  美育不仅要扎根在艺术教学中,更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要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达到教学的审美境界,以美育美。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时,他是这样进行审美化的数学教学的:
  首先,感知美的形象。教者通过课件展现旭日东升、皓月当空、翅膀上的彩色圆点、别致的水果盘子等精美的事物,让学生对其中的圆形产生审美感知—“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接着,体验美的内涵。教者通过让学生画圆、画圆的半径、探究轮胎为什么是圆的,以及折圆等活动,让学生深入领会圆的均衡美和动态美。最后,实践美的创造。教者让学生用圆去创造心中喜爱的事物。学生一边用圆作画,一边沉浸在数学无限的美之中。
  虽然数学不像文学与艺术那样具有感性的美,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但是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还蕴藏无限的美学因素。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充分挖掘美学因素,用美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就能展现出数学美的魅力,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立美于传统文化中
  悠久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美育元素,有中庸的人文之美,有和谐的人伦之美,有仁义的道德之美,有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因此,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在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品味的同时,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感,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接受与向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学生成长为具有中华传统美的一代新人奠定好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我们对传统节日、节气涉及到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美育元素进行筛选和整合,设计成以节日、节气为节点的系列活动。例如,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包粽子吃粽子”“诗歌朗诵”“观看赛龙舟录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认识一些历史名人,积累赞颂端午的诗歌,感受团结同心的力量,学习劳动的技能,以及领略健康饮食的文化。通过“记录气温变化”“观察动植物变化”“朗诵节气农谚诗歌”“开展节气知识竞赛”“操练节气健身操”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浸润乡情,沐浴“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感受自身与天地循环的一致。
  总之,我们要树立“大美育”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审美的人”作为教育目标,用美的事物、美的方式来培育美的灵魂。
其他文献
他是我国环境系统工程理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获得者;是为多项环境科技示范工程做出突出贡献保持者;是躬身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优秀实践者;是坚定目标后,不畏艰难,勇登高峰的胜利者;是紧随时代,不断创新,为祖国的创新强国梦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坚守者。他就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席北斗。  席北斗,博士生导师,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和环保部首批科
期刊
对王佃亮来说,科幻小说创作是对他几十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经验的另一种总结,也是为未来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2016年新年伊始,文学杂志《十月》刊发了一部科幻小说—“未来人传奇”系列小说第二部《天外来客》。在此之前,作为纯文学杂志的《十月》还从未刊发过科幻作品。  《天外来客》描写了不同星球上的外星人形象,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描述了“太空船”“太空飞车”“星际母舰”的飞行原理,提
期刊
2015年无锡市借鉴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建设经验,在全市选择了28所中小学启动了首批“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无锡市新城中学作为28所学校之一,在回归教育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规划,现谈些思考和做法。  一、提升理念,完善制度,保障学校规范管理  “新优质学校”就是不挑生源、不争排名,自觉坚守教育核心价值,管理规范、品质优
期刊
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以申报立项的江苏省规划课题“从职业倦怠到职业眷恋—教育学视野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如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如何享受职业幸福,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幸福愉快地工作,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达到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践成果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自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初中物理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关联,这既是依从初中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也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传授的一般规律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设置,绝大多数选取一系列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对好奇心较强的初中生来说,这些知识可以有效满足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能够搭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的通道。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为例,其中较多涉及自然界中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等,对这些教学
期刊
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笔者曾经抱怨“职高学生太难教”,现在想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曾经有位学者说过,“学生越差,对教师的要求越高”。由于职高学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上只有呈现他们喜欢看、喜欢听、喜欢读的内容,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消极态度。什么是他们喜欢看、喜欢听、喜欢读的呢?教科书是我们教学的主要载体。怎样让学生喜欢看、喜欢听、喜欢读教科书上
期刊
陶行知先生倡导“做中学”“做中教”,这个“做”,不是盲行盲动,也不是胡思乱想。他说:“‘做’字在晓庄有一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他倡导灵活的“做”,即做什么事,便看什么书,问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倡导有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学生
期刊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堂上,绝大多数科学教师乐意把时间分配给探究活动的过程,而探究之后的交流,往往是简单敷衍,草草走过场。交流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检验学生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好“交流”这一环节,可以让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更具思辨意味。如何让学生进入“交流”角色,真正发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保障交流
期刊
和语文教师们交流,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老师在课上口若悬河,生怕漏了一个知识点;学生则是充耳不闻,心在千里之外,等到做练习,却又错误连连。于是我们不由感叹:语文课似乎总在做无用功,耗时多,效率低。静下心来反思,责任皆在学生吗?显然不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课文需要把握的知识点、考点,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乐意语文学习。这就得提到语文学习的“意”,“意”即“有意思”和“有意义”
期刊
现阶段大部分教材都以“主题单元”为主要形式进行课文编排,同一单元的文章主题相关,内容互为参照,篇与篇之间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构建周密的认知体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稳步螺旋上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依然把每篇课文都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各自为政,“篇”和“组”严重脱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零散杂乱,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