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润秀逸 隽永传神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ang34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由于城市经济的复苏与社会思潮的趋新,古代女性绘画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关于女性画家及其艺术的记述,还是女画家的人数、作品数量都超越前代,在绘画技艺表现上更是远胜于以往各代女画家。这一时期的女性绘画题材范围较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所表现,艺术手法多样,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精彩纷呈,册页、卷轴及扇面等载体形式也一应俱全。尽管由于明清女画家囿于当时的文化生活环境,以及传统礼教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男性画家相比尚乏创新意识,但她们的创作倾注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婉的情愫,格调清雅隽秀,从而开辟了迥异于男性画家的表现女性感情世界的书画天地,为中国画史增添了靓丽的翰墨风采。
  从画史记载可知,明清女画家们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嘉兴、杭州等繁华富庶的江浙地区,并形成了一定的绘画规模,创作了一批流传至今的绘画佳作。其中晚明苏州著名女画家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传世作品《花鸟图》、《萱石图》等皆是不朽的精品杰构。文(1595-1634年),字端容,号兰闺画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翰墨世家,她是“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玄孙女,其父文从简亦是晚明颇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后嫁于同乡著名文字学家、书论家赵宦光之子赵均(1591-1640年,字灵均,明代金石学家)。文禀性聪颖,兰心蕙质,擅画花草虫蝶,勾勒精细纤秀,鲜妍生动,信笔点染,皆能得性情,亦画苍松怪石,老劲有神,兼绘仕女人物,皆精妙绝伦,吴中闺秀特推重之。明末钱谦益评价其:“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赞誉:“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为独绝云。”
  《花鸟图》纵78.5厘米,横49.5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面清新淡雅,意境清远隽秀,工笔精致传神,敷色清雅妍媚。所绘一枝海棠花枝斜伸入画面,上下茎干虬劲,枝条荏苒,椭圆形绿叶,叶脉纹理清晰,叶缘有平钝齿;绿叶中白花绽放,花姿形如伞状,明媚动人,楚楚有致。上枝绘一只彩色禽鸟栖于上,形神毕肖,清丽怡人。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素净清爽。花、叶、枝皆以没骨法敷写,柔润清秀。禽鸟刻画尤为精工传神,鸟形婉约细腻,色彩清丽绚烂,羽翼富有质感。花、鸟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背景虽不着一物,却蕴秀含雅,极具典雅醇美之韵味,从中可见文氏家法细润文雅的画风。画左下角题识:“辛未小春天水赵氏文画”。钤有白文“兰闲彤管”、朱文“文端荣”两印。辛未,即崇祯四年(1631年),时文37岁,此画为其晚期的工笔佳作。
  《萱石图》轴纵130厘米,横42.9厘米,金笺纸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构图疏朗浑朴,意境幽静隽永,设色清新淡雅。所绘嶙峋嵯峨的湖石危耸孤立,湖石后生有数丛纤长的萱草,迎风舒展,茎干劲峭,花形如漏斗,红似枫葉。湖石之下杂草密匝,蓬勃苍郁。用笔简逸洒落,湖石用干笔勾勒而成,采用皴擦点写,笔苍墨健,圆劲枯老。萱草则以没骨法,以清润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花叶,笔致雅淡,色调清冷。整幅画面枯石简草,疏密得当,不求甚工,而写意挥洒,枯淡秀润之中略带荒率之致,然境界空灵,气韵浑厚。此外,在画的布色方面作者匠心独运,色泽鲜艳的萱花与墨染的湖石,形成强烈的冷暖色差,将花之艳冶、石之坚凝的特性表现无遗,增强了图画境界的审美意趣,使整幅作品生意内盈,极富含蓄隽永之美。画左上角题识:“庚午仲夏廿又九日天水赵氏文画”。钤有白文“赵文印”、“端容”两印。庚午,即崇祯三年(1630年),时文36岁。
  花草、鸟禽是古代女画家最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具有托物言志、比兴达意的审美意趣,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深居闺阁绣闼中的女子,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观察与描摹。此外,女性画家对自然色彩、构图形式和生命状态的关注,较之男画家,远为细腻敏感真挚。据史载,文在花鸟画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她曾用四年时间,悉心描摹内府收藏的《本草纲要》中草药插图千余幅,并对照婚后所居寒山中自然界的花草写生,绘有《寒山草木昆虫状》图幅上千,皆形神并茂。她传世作品中所绘的禽鸟、花草皆能曲肖物情,点染生趣,笔墨或清秀娟丽,或苍润朴劲,机巧变化,摇曳多姿,隽逸传神,不逊同时代的男性画家作品,堪称闺阁女画家中的一朵奇葩。(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中国就是一个以“慢文化”著称的国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南山,采菊东篱;名仕风流,低吟浅唱;听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一直是先贤们为我们描绘的一种美好而轻松的生活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传统观念被效率、金钱、利益这些关键词所取代。而近年来,人们对“慢生活”、“品质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反思,成天忙忙碌碌,到底为什么?难道追求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拼命挣钱,就是把自
期刊
觚,古时为酒器。明清时期各种质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陈设或者供器。造型多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径小于口径,胫直底微丰,长度与上颈相若,仿古铜觚式样。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喜爱和热衷于插花艺术的文人,把插花称为“案头清供”,置于案头,正符合古人热爱之气氛,令人若得于己,可追古之意趣,廉洁自身。  白玉花觚,清乾隆时器,高27.2厘米,径14厘米。菱花口,菱花底,呈花瓣式。玉质白润,冰肌玉骨,掏膛底,打磨
期刊
晚清时出现的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瓷绘艺术“绚丽多姿,百花盛开”,交映着无数迷人的美丽,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和感情,编织着无数精彩而遥远的故事。它把中国的文人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它是清代晚期用瓷器体现中国画艺术的精彩尝试,创造出了瓷画的新面貌。同时,这一创作也因蕴含着作者个人深厚的思想意境和艺术创作的魅力,因而脱颖而出了许多优秀而精湛的作品,被后人称为
期刊
广义上的“仿古瓷”,指后朝仿前朝的制式瓷,过去古董行把仿古瓷分两类,将本朝的仿古瓷,叫“新仿旧”;将前朝仿再前朝的,叫“旧仿旧”。一般都承认“旧仿旧”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并一致认为“新仿旧”收藏价值不高。2012年就是民国开国号一百年了,民国的“仿古瓷”也熬到了“旧仿旧”的名份了,正印证着艺术品变成古董收藏品的规律。  约定俗成的广义上的“民国仿古瓷”,实质上应包含着两层含意:一是伪托前朝款的仿古瓷
期刊
前不久由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与“融汇释儒 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俱已完美落幕。刘新园、刘涛与任志录为两个展览的顾问,策展人郭学雷。另外,两个展览的图录已由文物出版社于2012年2月出版。现将两个展览的大致情况及一些代表展品简要介绍如下。    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  《玄色之美》参展方包括深圳博
期刊
本刊5月15日北京专电:  公元2012年5月14日夜23∶19分,乌云遮月,星光失色,享有“万里长城第一人”美誉的我国古建筑泰斗、万众敬仰的著名文博大家罗哲文先生走完了他88个春秋的光辉历程,安详地驾鹤西去,与世长辞。  事业上,罗老的一生曾为保护万里长城和国家许多著名古建筑做出过重大贡献,发表出版过《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話》《中国帝王陵》等学术专著,在海内外颇
期刊
近日媒体披露,2011年南京某买家花24万元拍得一支标称“清代翡翠”的手镯,被珠宝鉴定机构检测证实为“漂白、充填、染色处理翡翠”,进而确定该手镯为现代制品。一般来说,珠宝检测机构对珠宝玉器的年代是避而不谈的,因为作为经认证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珠宝检测机构都不具备判定珠宝玉器年代的资质。但是,珠宝检测机构的B货结论,可以判定翡翠制品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产品。这是由翡翠B货制作技术的诞生决定的。  
期刊
中国清代外销瓷不仅在器形方面按照西方客户的要求烧造顾客所订购的形制,而且在纹饰及工艺等方面,亦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本文拟探寻清代外销瓷器上的纹饰以及添加工艺所表现出的“西洋味”。    一、西洋风情的纹饰  早在明代,中国工匠就已经在瓷器上绘制出伊斯兰国家所需的图案。进入清代以后,欧洲商人开始尝试在订制的中国瓷器上绘制西方纹饰,结果这些瓷器进入欧洲市场后大受欢迎。18世紀,各式绘画西方设计纹样的
期刊
辽、金、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朝代,从通史的角度看,这几个朝代较之其他朝代研究得并不深入,尚有许多重大的未解之谜,以至充满了神秘色彩。在银川西夏王陵前,在辽金旧地东北、内蒙,我曾怅惘过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以至王朝更迭充满阴谋场面的遐想。但是遐想并不能弥补真实历史资料的缺失。  至于钱币史,这三个朝代今天看来更有着许多断层与盲点。从上世纪至今,所有钱币著作和收藏者目光所集中的不外是“五笔
期刊
在我的藏箧中有一帧现代藏书家、画家潘博山“乙亥(1935年)夏日”临元代画家黄公望《层峦晓色图》山水画册页(图1)。说起它的来历,还得从淘书说起。  三十年前,我在苏州古旧书店见到《钟鼎籀篆大观》六册(全十四册,民国初年碧梧山庄石印线装本)、《吴梅村诗话》一册(上海扫叶山房宣统三年石印)旧书两种。前书如第一册是石印“精拓放大《毛公鼎》铭”,并附有晚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手书的《毛公鼎释文》,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