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读写 提高教学效益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曾于1985年和1992年两次提出:创建跟语言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张先生说:“不能把语文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应该是以知识为依归的课。”“这种为先导的知识”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而是“指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是从小到大的: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篇章。而实际应用语言却恰恰相反,是从大到小再回到整体的。”张先生认为,把那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直接挂起钩来是困难的,两端之间需要一个中介,这就是实用语言的知识系统,一旦找到这个中介,将会使听说读写能力高速高效提高。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张志公先生所言的“中介”忽有所悟。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文章的剖析是一个静态过程:熟悉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写作特点。这五个教学环节,历经多年教学改革,虽有若干变化,但至今仍无非是将文章置于静态中进行赏析,就像赏一束鲜花一样,我们仅得到了它的美,获得美感,但这美感的创造我们却未得其味。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把握语言的美、美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及美感的创造。为此,对文章的剖析应是一个动态过程:熟悉课文——感知中心——分析材料——组织材料——篇章赏析。此种阅读方法从形式上看,违背了教学法中所倡导的阅读原则,它是以作者的创作过程为阅读途径的。但我认为,这种动态赏析文章的路径恰恰是将阅读和写作直接挂起钩来的“中介”——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
  
  一、动态阅读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熟悉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有:(1)介绍作者及作品,重点介绍作者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出处;(2)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具体的社会背景;(3)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字词及重要语句,把握文章的大意。
  (二)感知中心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的世界观、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目的,由此感知文章的中心。有些文章从文章中的重要语句——“文眼”中可以直接看到文章中心的影子,但只有把文章还原到具体的时代环境中,才会更加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情绪。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章开篇即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孤独,寻觅一时的自由空间,触景生情,或喜或悲。从这个意义上看,文章表现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而已。这也正是《荷塘月色》一文能够与许许多多普通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然而,如果我们把文章置于朱自清先生写作的具体时代环境及其个人的思想境界中,就会了解到作者写作此文的具体缘由和目的,并感知到文章所表达的更为深刻的主题。《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正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先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中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表现的就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普通人的思想情绪,而表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境界——普通生活情感与爱国情感相互交杂的思想情感。
  (三)分析材料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分析作者围绕中心所选取的材料。记叙文的材料主要表现为人、事、景、物;说明文的材料主要表现为所说明对象本身的内容,包括构成、性质、特征等;议论文的材料主要表现为证明观点的事实和依据。总之,不同的文体样式,材料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四)组织材料
  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分析作者围绕中心对材料进行处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构方式和语言方式。
  1、关于结构,要解决两个问题:
  (1)结构的原则
  不同的文体结构有不同的原则。在记叙文中,写人记事常以情节的发展过程作为结构文章的依据,如《药》、《项链》;游记则以游踪为线索作为结构文章的依据,如《登泰山记》;以抒情为主的作品则以情感的变化作为结构文章的依据,如《荷塘月色》。说明文主要以所说明事物的时空特征或事理逻辑为结构文章的依据,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在议论文中,一般按照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结构文章,如《拿来主义》。但结构的原则不是死的,它是以表现中心为目的的。
  (2)结构的方式
  结构方式,主要有“纵式”和“横式”两种。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表现为以时空的顺移(如小说《药》、游记《登泰山记》)或作者情感的发展(如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事物的事理逻辑(如科技说明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来安排层次,“横式”结构则表现为以时空的横向转换(如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来安排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纵式”结构表现为各个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使意思由浅到深,逐层深入,如《拿来主义》;“横式”结构表现为各个层次之间的并列关系,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分别论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些比较复杂的文章,常采用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结构方式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疏密详略等。
  2、关于语言方式,是整个教学操作过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肩负着两个使命:第一、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第二、向学生传授语言运用的技巧,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语言的修辞技巧——比喻、拟人、夸张等;及其他文学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等等。
  (五)整体赏析
  这一教学环节,是对文章具体剖析之后的整体把握。教师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意、组材到表达,引领学生进一步领会、理解并鉴赏文章。至此,这一动态阅读的教学过程结束。
  
  二、动态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1、动态阅读教学遵循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它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2、动态阅读教学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它摒弃了静态阅读教学的抽象神秘,使阅读教学变得具体可感。教师教学有抓手,学生学习也有抓手。
  3、动态阅读教学实践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的教学目的。
  4、动态阅读教学符合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它不是把学生当成加工对象,而是交给学生钥匙,让学生掌握学法,让学生主动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泉分校)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的作用,而细细品味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却
期刊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
期刊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这让笔者记起一则
期刊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创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提问,即使是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一般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虽然也去思考了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其实学
期刊
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期刊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
期刊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
期刊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我只愿  面朝大
期刊
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重点篇目,而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为自读篇目。如果能将这两首诗中精妙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学生肯定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