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本思政教育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层,难以深入到学生的心灵。通过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化、思政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措施来转变高职院校物本思政教育模式,建立起关心人、尊重人,以现实的人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人本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模式 物本 人本
一、物本思政教育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以教材及政策、纲领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对政策、方针、文件及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及纲领文件从本本出发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对新观点及新见解采取怀疑的态度,而对于教育对象的专业特点、理解水平、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需求则关注不够。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物本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这种教育模式不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本体地位,而是把培养惟上惟书的教育宗旨、君子的德育内容、灌输知识的德育方法以及驯服听话的评价标准,[1]着重强调对人的规范和约束。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倾向于以条条杠杠的知识逻辑体系呈现出来,使知识抽离于它所产生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背景,学习的结果以“ 学生学习一些符号,但没有掌握了解它们意义的钥匙。他获得专门的知识,而没有追溯它和他所熟悉的事物和操作的联系的能力,他往往只是获得一些特别的词汇。”[2]这种模式形成受教育者嘴上能讲出一套套大道理而行动上却缺失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觉悟,最终导致言与行之间的分离甚至于有言无行。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发展需求,简单地把教育对象格式化,把学生当作纯客体而机械地进行教导与灌输,使本来应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转变为缺乏对话与交流的“思想政治灌输与病理性说服”。这种机械、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能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表层认知,难以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病灶”所在,难以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情感与意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形成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甚至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教育已退化为机械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蜕变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被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 在接受枯燥教条的同时自身也被“物化”了,教育成为异化人的工具。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消失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被等同于生产线的模式化运行,学生被视为流水线上的产品,经过整齐划一的“加工”过程成为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这样的教育过程旨在使人模式化、程序化,很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人本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人本思政教育模式”是对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纠偏,它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关心人、尊重人,以现实的人为德育的出发点,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肯定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是一种人性化的育人方式。人本德育对于实现人的发展与价值,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3]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教育。
1、确立“尊重人”的理念
在物本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是作为教育的客体来看待的,通常扮演的是“我说你听”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更多的是对客体提出规范性和管理性的要求,而对客体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相对关注不够。高职院校人本思政教育模式必须摒弃这种做法,树立“尊重人”的理念。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需要关心、爱护、理解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平等权利和独立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具体要求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困惑和现实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其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当前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更要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服务人”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管理功能还有服务功能,在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过分强调管理功能而忽视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服务跟不上往往难以达到管理到位的目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心还不成熟,思想和心理极易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来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在交往、求职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去协调解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转变“教育者”和“管理者”单一的角色,强化和树立“服务人”的意识。首先要实现从“教育为主”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的良性机制。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服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确立“发展人”的理念
促进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任何一项素质都不可或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协调社会、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让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应该怎样活”等人生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本原的探索,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使“人最终成为自己和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由的人”。 [4]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自身的不完全成熟性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培养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人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前社会的纷繁复杂往往使学生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等,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成为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相伴者”。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化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纪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会改变也不应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现代知识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面前感到更多的困惑与迷茫。如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停留在一些观念化、教条化的原则上,无疑这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人本思政教育模式一定要把握时代脉博,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与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其基本思路是:
1、增加新内容,突出先进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又要与社会未来整体趋势发展相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前头,体现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教育内容,适时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增加能反映时代特征、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例如: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平正义等内容,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体现时代精神更易于学生接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实效性。
2、关注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尽相同,决定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自身鲜明特性的个体,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因此具有差异性。如果不考虑学生之间的相异性,单纯采取“千人一面” 的相同模式和内容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整体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进行特殊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5]
3、理论实践结合,强调实践性。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规划,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侧重理论教学,在些基础上辅以实践教学,让学生阅读马列原著,写读书心得、开讨论会或听学术报告等实践形式;“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此类现实性、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应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形式,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自觉把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信念,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思政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只有具备工作所要的相关知识,才能发挥其角色权力的影响力。因此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实现由物本向人本转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业务素质的灵魂,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问题、分析社会上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准确认识社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成效,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与增强。”[6]教育者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的能力,运用社会科学的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教育者只有提高综合理论素质,才能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低效的。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教育者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的区别于它是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思想观念,以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所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高尚品质和完美人格力量,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渊博的知识都无法取代的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这些优秀的品德去影响感染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良好塑造作用。
参考文献:
[1] 栗玉香.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4.
[2] 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l).
[4] 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2:32一3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0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2.
课题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从物本到人本”(2013-zc-067)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模式 物本 人本
一、物本思政教育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以教材及政策、纲领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对政策、方针、文件及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及纲领文件从本本出发采取照抄、照搬的方式,对新观点及新见解采取怀疑的态度,而对于教育对象的专业特点、理解水平、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需求则关注不够。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物本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这种教育模式不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本体地位,而是把培养惟上惟书的教育宗旨、君子的德育内容、灌输知识的德育方法以及驯服听话的评价标准,[1]着重强调对人的规范和约束。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倾向于以条条杠杠的知识逻辑体系呈现出来,使知识抽离于它所产生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背景,学习的结果以“ 学生学习一些符号,但没有掌握了解它们意义的钥匙。他获得专门的知识,而没有追溯它和他所熟悉的事物和操作的联系的能力,他往往只是获得一些特别的词汇。”[2]这种模式形成受教育者嘴上能讲出一套套大道理而行动上却缺失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觉悟,最终导致言与行之间的分离甚至于有言无行。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性发展需求,简单地把教育对象格式化,把学生当作纯客体而机械地进行教导与灌输,使本来应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转变为缺乏对话与交流的“思想政治灌输与病理性说服”。这种机械、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能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表层认知,难以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病灶”所在,难以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情感与意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形成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甚至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
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教育已退化为机械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蜕变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学生被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 在接受枯燥教条的同时自身也被“物化”了,教育成为异化人的工具。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消失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被等同于生产线的模式化运行,学生被视为流水线上的产品,经过整齐划一的“加工”过程成为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这样的教育过程旨在使人模式化、程序化,很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人本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人本思政教育模式”是对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纠偏,它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育,关心人、尊重人,以现实的人为德育的出发点,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肯定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是一种人性化的育人方式。人本德育对于实现人的发展与价值,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3]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教育。
1、确立“尊重人”的理念
在物本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是作为教育的客体来看待的,通常扮演的是“我说你听”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更多的是对客体提出规范性和管理性的要求,而对客体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相对关注不够。高职院校人本思政教育模式必须摒弃这种做法,树立“尊重人”的理念。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需要关心、爱护、理解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平等权利和独立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具体要求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困惑和现实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其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当前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更要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服务人”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管理功能还有服务功能,在物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过分强调管理功能而忽视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服务跟不上往往难以达到管理到位的目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心还不成熟,思想和心理极易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来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在交往、求职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去协调解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转变“教育者”和“管理者”单一的角色,强化和树立“服务人”的意识。首先要实现从“教育为主”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的良性机制。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服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确立“发展人”的理念
促进学生自由与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任何一项素质都不可或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协调社会、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让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应该怎样活”等人生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本原的探索,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使“人最终成为自己和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由的人”。 [4]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自身的不完全成熟性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培养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促进人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前社会的纷繁复杂往往使学生的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等,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成为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相伴者”。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化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纪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会改变也不应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的现代知识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面前感到更多的困惑与迷茫。如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停留在一些观念化、教条化的原则上,无疑这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人本思政教育模式一定要把握时代脉博,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与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其基本思路是:
1、增加新内容,突出先进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又要与社会未来整体趋势发展相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前头,体现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更新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教育内容,适时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增加能反映时代特征、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例如: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平正义等内容,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体现时代精神更易于学生接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实效性。
2、关注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认知水平的不尽相同,决定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自身鲜明特性的个体,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也因此具有差异性。如果不考虑学生之间的相异性,单纯采取“千人一面” 的相同模式和内容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整体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进行特殊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5]
3、理论实践结合,强调实践性。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规划,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侧重理论教学,在些基础上辅以实践教学,让学生阅读马列原著,写读书心得、开讨论会或听学术报告等实践形式;“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此类现实性、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应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形式,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理论知识,自觉把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信念,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三)思政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只有具备工作所要的相关知识,才能发挥其角色权力的影响力。因此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实现由物本向人本转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业务素质的灵魂,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问题、分析社会上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准确认识社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成效,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与增强。”[6]教育者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的能力,运用社会科学的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教育者只有提高综合理论素质,才能深刻把握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低效的。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教育者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的区别于它是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思想观念,以期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所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高尚品质和完美人格力量,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渊博的知识都无法取代的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这些优秀的品德去影响感染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良好塑造作用。
参考文献:
[1] 栗玉香.实现教育学话语根本性转换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4.
[2] 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l).
[4] 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2:32一3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02.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92.
课题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从物本到人本”(2013-zc-067)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