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
第一,转变角色,树立“组织者”角色。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主要”要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主人”,大度一点,豁达一点,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自由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
第二,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机会。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学会的嘴巴,使学生有发表、提问的自由。”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案上课,学生没有“言论自由”,思维受到禁锢的局面。我们应重视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创新的火花。
第一,善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有问题提出,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实现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引导他们回到主体上来。
第二,交流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只有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交流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旋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讲,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为输出(阐述个人观点)——接受(倾听他人观点)——反映(反思自己的观点,重建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动态的、可循环的过程,所以,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交流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实现创新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同桌交谈等。在交流中,交流各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顿悟,或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或在头脑中与自己的观点碰撞后,转换新的视角,生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思维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是交流在起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势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流不仅使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还使他们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生成新的观点;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
第一,动手实践是学生创新的主要途径。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必须摆脱教师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重数字符号,重数学公式,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合一”,让学生大胆参与实践,动手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
第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解放学生的“双眼”
“解放学生的双眼,使学生学会观察”。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对数学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在教学中,我们看到观察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抓住本质,较快地理解。实践证明,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心理学家哈根认为:“儿童有一种注意某些线索而无视另一些线索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常常受外界制约而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在幼儿期尤为突出。”所以组织学生观察,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感知方向集中指向一定对象和观察上。利用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的特点,提供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地培养起数学观察的能力。
第二,教会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艺术大师罗丹曾指出:“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可见研究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和发展观察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以扩大眼界,从鸟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传统教育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老师应责无旁贷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纵横驰骋,否则教育将是死的教育。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
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作业上,而效果收效甚微,怎样发展学生的能力,又不耽误学生的时间呢?我觉得布置有意义、有针对性的作业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减轻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发展个性的活动课程呢?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要多种多样,有弹性,有创造性。
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
第一,转变角色,树立“组织者”角色。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主要”要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主人”,大度一点,豁达一点,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自由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
第二,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机会。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学会的嘴巴,使学生有发表、提问的自由。”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案上课,学生没有“言论自由”,思维受到禁锢的局面。我们应重视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创新的火花。
第一,善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有问题提出,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实现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引导他们回到主体上来。
第二,交流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只有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交流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旋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讲,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为输出(阐述个人观点)——接受(倾听他人观点)——反映(反思自己的观点,重建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动态的、可循环的过程,所以,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交流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实现创新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同桌交谈等。在交流中,交流各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顿悟,或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或在头脑中与自己的观点碰撞后,转换新的视角,生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思维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是交流在起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势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流不仅使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还使他们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生成新的观点;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
第一,动手实践是学生创新的主要途径。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必须摆脱教师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重数字符号,重数学公式,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合一”,让学生大胆参与实践,动手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
第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因而,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解放学生的“双眼”
“解放学生的双眼,使学生学会观察”。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对数学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在教学中,我们看到观察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抓住本质,较快地理解。实践证明,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心理学家哈根认为:“儿童有一种注意某些线索而无视另一些线索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常常受外界制约而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在幼儿期尤为突出。”所以组织学生观察,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感知方向集中指向一定对象和观察上。利用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的特点,提供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地培养起数学观察的能力。
第二,教会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艺术大师罗丹曾指出:“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可见研究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和发展观察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以扩大眼界,从鸟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传统教育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老师应责无旁贷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纵横驰骋,否则教育将是死的教育。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
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作业上,而效果收效甚微,怎样发展学生的能力,又不耽误学生的时间呢?我觉得布置有意义、有针对性的作业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减轻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发展个性的活动课程呢?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要多种多样,有弹性,有创造性。
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