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笔记(二题)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372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阳的燕子
  春末,我来到博南古道上的杉阳古镇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查看已经告别了一个冬季的旧巢,然后选择是继续修补使用还是必须另建新巢。看到它们在古镇里忙碌不已的身影,让人少不了动容与喟叹。而从春日里开始日渐忙碌起来的人们。似乎对燕子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毕竟这样的情景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记忆中,我最早认识的鸟是麻雀和燕子。因为这两种鸟都喜欢与人为邻,与村庄相伴。而再陈旧的村庄。只要有这两种鸟的守护。就会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里。虽然男孩子们大都喜欢打鸟,但麻雀和燕子则被排除在外,尤其是燕子,那是绝对不可以击打的。否则就要遭到众人的责骂,而被责骂的孩子父母会在村庄里长久抬不起头来。
  我喜爱有麻雀和燕子守护的村庄。并且始终认为只要是有人居住的村庄,就有可能被麻雀和燕子所守护。遗憾的是,离乡进城生活近三十年问,很难看到麻雀和燕子飞动的影子了。原因是麻雀和燕子都不喜欢繁华的城市,而越来越多的人呢,则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城市而不断告别村庄,以至让许多村庄变成需要时常思恋而非时常亲近的村庄。
  在杉阳古镇。因为有麻雀和燕子的存在。让我时常回忆起许多早已尘封的乡村岁月。而更多的时候。我却在宁静的古镇里享受麻雀和燕子陪伴的宁静时光。让自己在古镇里的驻留日子变得从容与自在。
  我在杉阳古镇里的驻留需要用一年的时间。因此即便我从枕下时常抽出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来阅读,但我还是没有一点旅行的心态。事实是,在一个越来越熟悉的古镇里,我能时常观看燕子的飞翔与倾听燕子的呢喃。这已经说明我正在脱离原有的“图快”生活。并且让自己的生活开始慢下来,继而从慢开始,越来越慢。
  古镇里的慢生活。最大的享有者是世代居住在古镇里的人们,当然还有麻雀和燕子。麻雀因为嘴碎而时常在房前屋后吵闹不停,只有燕子时常显出绅士风度。要么在空中飞翔。要么栖息在屋脊轻声呢喃。
  虽然没有旅行的心态。但在古镇里我却有了游荡的习惯。只要有时间,我就情不自禁地在古镇的街巷里游荡。也就是在这样时常游荡的日子里,我发现比我更习惯于在街巷里时常游荡的是猫狗,甚至还有鸭鹅。而把这一切看得最清楚的,我相信只有杉阳的燕子。毕竟杉阳的燕子,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能够在街巷里进行低矮穿梭与匆忙扫视的机会。因此话说回来,其实杉阳的燕子,也是在空中以游弋复游弋的方式。在古镇里四处“游荡”。所不同的只是以双翼为足。以虚空为道。是典型的“空中漫步者”。而对游荡者来说,最好的游荡即为游荡本身。即没有游荡的目的。也没有游荡的心理准备,只有在随意的游荡中享受游荡的自在和发现游荡之美。
  在杉阳古镇里。傍晚的时间是最佳的游荡时间。我在最佳的游荡时间里在古镇的街巷里游荡时。总少不了碰到成群的燕子也在头顶的天空中“游荡”。于是我的随意尽情游荡,往往以忘情地欣赏黄昏时分也在空中成群“游荡”的燕子而划上了句号。
  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这已经与游荡的行为无关。因为在每一个鸡鸣而起的早晨,人也好,猫狗也好,燕子也好,都得去做比游荡更为重要的许多事情。为此,我曾经刻意注意过早晨的燕子,它们在杉阳古镇里会主要做些什么。结果发现每一个早晨。杉阳的燕子并没有在古镇里做些什么。它们以在古镇里的不作为方式,纷纷飞到古镇周围的田地里尽力捕食大小飞虫。仿佛与田地里三三两两正在劳作的农人互相配合。努力完成一项重要的田园护理工作。
  博南路是杉阳古镇里的一条破旧老街。老街的今日破旧,完全是因为昔日的长久繁华,而繁华不再之后的今天,当然只能以破旧作收场。而最彻底也最无奈的收场,必然与放弃、遗弃和抛弃有关。
  作为外来的古镇驻留者,我能做和喜欢做的就是每到落日西下的傍晚时分,准时来到近2000米长的破旧老街上游荡,从街头游荡到街尾,或者从街尾游荡到街头。于是我免不了看见从田园捕食归来的燕子们。也喜欢在老街的上空在做最后的“游荡”。只是在老街两旁的陈旧老屋中,由于有燕子们的众多旧巢与新巢。因此它们除了在空中“游荡”之外,还要还时不时地飞入或新或旧的泥巢中,探望一下已经辛苦喂养了一天的雏燕。待夜幕降临时。一些燕子要飞入泥巢中歇息。而更多的燕子则选择在老街的屋脊或各种电线上。成排成串地左右拥挤在一起,然后在呢喃复呢喃中度过宁静的夜晚。
  我在杉阳古镇里的住宿处,有幸被安排在临近老街的一栋楼房上。黄昏时分推开西北窗,总少不了见到五六根电线上成排成串的背黑腹白的小燕子。它们呢喃着移动着。不断调整着相互之间的间距,以便尽可能地左右相挨在一起。每次见到这样过目难忘的情景。我总是少不了心生许多莫名的感动。
  夏日的雨夜里,我时常为窗外栖息过夜的燕子担忧而缺少睡意。于是时常起身走到北窗下轻轻掀开窗帘,借助街道里微弱的路灯光亮,静默地偷看雨中栖息的燕子。因为是在暗夜里,燕子们不可能再选择能避雨的新栖息处。它们便只能不断地淋着雨水栖息在电线上。不断地释放一些呢喃声,仿佛是在相互鼓励着一定要度过漫长的雨夜。燕子淋雨过夜的情景,年少时在成长的山村并没有机会见到过,直到年近半百时突然见到这样感人至深的场景时,内心的震撼实在难以言表。可以说。是杉阳的燕子让我对曾经熟悉的燕子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对小小的燕子心生出从未有过的怜惜与敬意来。
  再也没有一种鸟儿能像燕子一样。在寻常百姓家里得到尊重与宽容。据说,燕子选择筑巢的房子一般不会少于十年。而十年的居住者大都是定居者了,只有在定居者居住的房屋上衔泥筑巢,才可望实现应有的安居。也才有可能在每年越冬之后归来见到旧巢,可见燕子之聪明。
  正如秋天在悄无声息地如期来临一样,杉阳的燕子也在深秋里不为人知地告别了杉阳古镇。作为一种候鸟。它别无选择地需要适时离开。而适时离开则是为了来年春天的再次适时归来。
  杉阳的滇朴
  春天里来到杉阳古镇驻留时,除了老房子、老街道和老铁匠铺之外。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古镇里的老树了。   杉阳古镇的老树大都为滇朴。然而在杉阳,滇朴并不叫滇朴,而是叫“沙滩国树”。在杉阳,没有人能给你解释为什么不叫滇朴而叫沙滩国树的原因。人们只知道这种树能够在沙滩上生长。而且能够生长得很高大,树龄可达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作为杉阳古镇的守望者。它们经历过了太多的夜与昼,也见证过太多的盛与衰:它们是认真活着的沉默者,也是冗长岁月的努力穿透者。
  不管怎么说,滇朴或者说沙滩国树,已经成了杉阳古镇里最引人注目的老树。作为护岸之树,杉阳的滇朴不知从何时起就被人栽种而生长在流经古镇的街子房河边。街子房河为季节河,大致从北向南穿越杉阳古镇,古镇也因此被一分为二。而最早的古镇则在街子房河以西。如今所能见到的老树都以一定的间距生长在(河道的)西河岸边,不难看出是作为护岸树来一一栽种的。这些老滇朴树,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像一朵又一朵绿云,永远飘浮在古镇上空:树干粗大者则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有几棵甚至在河岸边历经洪水的无数次冲刷之后。不得不裸露出发达的根系而成为难得一见的奇妙景观。
  地处博南山西麓的杉阳古镇,属典型的亚热带河谷气候,光热充足,是植物生长的天然温室,一切古树因此而能“延年益寿”。夏日天气炎热时,在古镇里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滇朴树下,因为那儿既可以乘凉。也可以与纳凉的人们聊聊天。真切地感受古镇平民的朴素与热情。
  从杉阳古镇老街区到集镇新区,有许多相互联通的小巷。这些小巷经过街子房河时,大都以水泥桥相接。而西桥头则大都有古树护岸;于是桥的上空就是庞大的树冠。人在桥上或在桥头自然可以纳凉。对我来说,在炎热的夏日里,似乎也只有在树下才会让人感到凉快与安心。
  振阳路是杉阳古镇中心的一条东西横巷,巷子的东出口有一座水泥桥。桥头有三棵老滇朴。桥南边有一棵,桥北边有两棵。三棵滇朴就像三个卫士,不知在此坚守了多少年。与古镇人一样,我也只知道在浓荫匝地的老树下,真的感觉清凉无比。也就是在三棵滇朴树下时常乘凉的日子里。我问古镇人“这是什么树”时,几乎所有被问及者都脱口而出“是沙滩国树”。但却少有人会接着告诉你“树的学名叫滇朴”。
  从振阳路东巷口的桥头朝北逆河而上两百米左右。西河岸上有一棵老滇朴,其发达根系裸露于河岸边,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动容难忘。树下青瓦白墙的住户门前留有空地,放置有休闲的桌椅,常见有人纳凉聊天,享受古镇里的悠闲时光,同时也成了对岸马路中上下行人眼里的风景。而由此朝北往上走百米左右。又有四棵在西河岸一线排列而上的老滇朴。第一棵滇朴树下有一院白墙青瓦的住户,看得出日子过得相当殷实,院门对着河道,并有小桥架于河道之上,方便自家人出入。遗憾的是。河道里时常缺水。不然就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了。由这个古镇里难得的“小桥流水人家”再往上走。三棵滇朴树下没有了人家。只有一些残墙零星而立的废墟。然后就是一座东西跨河的水泥桥。由东向西经过水泥桥之后,就是古镇东北角的“老街头”。而“老街尾”则要延伸到古镇西南角的过街楼(西翠楼),可惜一条近2000米的老街道已经被古镇有意无意地废弃了。以至多年后的今天。它只有人行通道的简单作用。而没有了商业贸易的复杂功能。
  古镇东北角“老街头”的这座水泥桥。其前身是被毁的鹿鸣桥。据古镇里的老年人讲,鹿鸣桥曾经是一座精美的单孔石拱桥,西桥头还建有“魁星阁”。由博南山上下来的古道商贾和马帮,只有经过鹿鸣桥之后。才能进入古镇里的老街歇息或留宿。在相当长的一些年月里,杉阳老街有许多提供给商贾与马帮留宿的客栈和马店。“杉阳一条街,天天像赶街。”至今还存留在老人口中的这句话,足以说明了当年杉阳老街的繁华与魅力。而这一切。杉阳古镇里的每一棵老滇朴树。都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不难看出。在杉阳古镇里。滇朴首先是作为护岸之树存在的,其次才作为行道树或庭荫树而引人注目。由于街子房河是季节河,一到雨季便免不了山洪暴发,严重威胁着杉阳古镇的安全。而滇朴之所以被选作护岸之树。是因为它能在沙滩上生长,而且根系特别发达,有极强的聚沙固土作用。事实是,在街子房河岸边。凡是有滇朴护岸的地方。岸基就显得特别牢固。而在没有滇朴守护的河岸,即便修了混凝土挡墙,但还是让人觉得防洪的信心不足。而一棵老滇朴树的护岸能力。往往是超出我们意料之外的。这也是我在杉阳古镇里,特别从内心里敬重那些老滇朴树的原因。
  “滇朴,别名昆明朴,落叶乔木,是云南的乡土树种。稍耐阴,耐水湿,但有一定抗旱性,喜湿润而深厚的中性土壤。在石灰岩的缝隙中亦能生长良好。深根性,抗风力强。生长较慢,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叶常为卵形,边缘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锯齿;果通常为单生,近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蓝黑色,核具4肋,表面有浅网孔状凹陷。”这是我从相关资料查阅之后归纳出的“滇朴”这一词条的基本内容。其有助于我对枝叶葳蕤的滇朴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
  除了默默地在街子房河边护岸之外。杉阳的老滇朴树更多的时候则成了杉阳古镇的风景之树。它们仿佛像一个又一个绿色巨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忠诚守护着博南古道上的重要古驿站——杉阳古镇。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树。在杉阳古镇,滇朴获得了一方水土的养育,一方水土也获得了滇朴的努力护佑而减少了水土的流失。
  所有的鸟儿都在寻找树木。或者说所有的树木都在等待着鸟儿。杉阳的滇朴,除了时常吸引喜鹊、鸽子甚至是斑鸠不时前来栖息之外,更多的时候则成了麻雀的乐园。每到傍晚,一群又一群麻雀就要告别田野和民居屋脊。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古镇里的一棵又一棵滇朴树上。叽叽喳喳地嘴碎不止,仿佛在争着讲述忙碌了一天的“心得体会”。接下来。随着暗夜的来临。沉默下来的麻雀群才会在滇朴的枝叶问完成踏实安稳的夜宿。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老滇朴树,杉阳古镇里的麻雀,其幸福指数会因此下降不少。
  如今,杉阳古镇里的所有新变化。其实是以不断失去许多曾经熟悉的旧风貌来达到的。而与古道和马帮紧密关联的许多历史遗迹,往往就是在许多全新的变化过程中让我们再也无迹可寻。比如老街被遗弃,老桥被拆毁,老井被填埋,老屋被改造……幸好古镇还留下一些老树,否则有一天,我们将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一个古镇到底“古”在何处与“老”在哪里。
  杉阳古镇里的老滇朴树,看似在可有可无地存活着,但倘若失去了它们,杉阳古镇将会因此变得了无生气,甚至还有可能让古镇变得危机四伏,这并非是在危言耸听。
其他文献
田野葱翠,雪山莹白,村廓宁静,烟霭四合。  晴岚舞动于苍山之巅,瑞气萦回于洱海湖畔。  山色空潆,天远地近,吉祥的村落,雄峻的大山,袅然的清气,淡定的田园,诠释着诗意栖居的深邃内涵。  最古老的爱情,最纯净的表白,从众神看护的苍山之巅飘落。炫目而炽热的爱意,让山脚下的村落,诗意氤氲,心旌摇荡。  蓝天空阔依然,白云飘渺依然,白雪圣洁依然,村庄安详依然。  此间,是乐土;此间,是桃源。  此间之外,
期刊
杞麓湖:芦苇  一条埂道,将杞麓湖  一分为二。埂上芦苇,这荒芜之地的主角  大张旗鼓,风头抢尽  苍凉,野性,惊心动魄之美  白色芦絮,飘扬,招摇。自由放浪形骸  像失语者  被雅典娜的目光击中。  让死亡发生吧  让轻如鸿毛的芦絮,将世俗之躯  一层层,覆盖  我是那东晋的女子  浔阳。柴桑。我是那东晋的女子  家住南山脚下。一间茅屋  有紫藤爬满篱笆的墙  种两亩地,耕一亩田  栽几株竹,种
期刊
洱海  洒满阳光的洱海  ——蓝得像宝石  点缀着婀娜多姿的苍山  和如棋盘一样的村落  静的时候有如和风细雨  轻轻奏响着催眠的乐章  闹的时候仿佛万马奔腾  躁动不安中承载着俗世的  ——更迭、变迁!  有时,  它醉了或睡了  那么,守望着它的  ——风、花、雪、月  就停了争奇斗妍  与柔情似水的洱海一起  静静的安眠  洒满阳光的洱海  我美丽的母亲湖  因为深爱着你  我的脉搏永远只为
期刊
夜,陌生之地  飘过晚间的人  无法确定此刻与彼刻  停在哪里  哪里就是目标  灯火也好烛光也罢  即使断章取义  遗漏的焰须  也是先他人后自己  我有时也去强记  落在睫毛上的地名  但往往记住了结果  却没有记住闪烁的开始  像我不记得的某一盏霓虹  也许印像了我的来过  一定忘记了我的出现与消失  群山起伏  从一个山头到一大片  从独到群  扔进山里的声音  还是不是一种证词  林海茫
期刊
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诺邓曾是滇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盐业经济重镇,素有“千年白族古村”,“盐马古道”之美誉,诺邓盐业经济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主要以股份形式分配卤水,结合自产自销的形式来进行,在解放前的盐业经济社会古盐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盐业由于多种原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盐业制作也只有小规模的民间作坊形式存在。  区别于以往作为经济产业时期的规模生产,现
期刊
季羡林先生的杰作《糖史》,已详实地叙述了糖在缔造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与糖这一重要物质文化媲美的当数盐。古代的洱海区域各族先民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明。最终将部族和聚落布满滇西大地。如果我们将中国盐资源的位置分布作综合审视。就可以发现古人类在中国大地上的三条迁移路线:一条是嗜鱼的古人类沿中国东南沿海的迁徙路线:一条是喜杂食的古人类沿中国中部丘陵、岩洞移进的路线;还
期刊
“开卷有益”,这是古人的话。但在如今泥沙俱下的众多出版物中,已经不敢太奢望能有真正让人赏心悦目,怡悦身心的好书了。所幸我们还能在众声喧哗之中偶听天籁之音。所幸我们还能在众多虚假的繁华背后看到清流激湍,所幸我们还能在以速度和效益为标签的后工业化时代看到遗世独立的思想者。所幸我们还能听到闪烁着智性火花的真诚话语。在2013年初的凛冽寒风中,能品读张明曾、张瑛的作品,如围炉品茗,听一位长者温情的告诫,益
期刊
我出生在上关镇河尾村,当时称河尾大队。河尾这个村名因这里是弥苴河的人海口而得名。那时洱海出水口的高程要比现在高得多。雨季的洱海水域延伸至现在的洱源县邓川镇,因此水域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各种水生动植物的乐园,也让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一样的乐趣。  家乡历史上有“鱼土锅”的称呼,鱼很喜欢洄游到这里觅食、产卵、栖息。从小泡在水边的我们,能一眼认出那些从
期刊
这个夏天  知了在槐树上叫起来的时候  熟透的麦子弯下了腰  就像村口那个撑船的老人  弯下的腰沉甸甸地  压着村口小河里的支流  这个夏天 天空还没有下过暴雨  随着撑船老人的木浆轻轻划过河面  一群无知的土家鹅  固执地翘着尾巴  《天鹅湖》曲在村口江湖艺人的  琴声中走了调  他们的琴声沙哑  如同雷雨来临前的空气  熟透的麦子和午后的夏日沉默着  撑船的老人不愿划过水面的木浆声  被村民们
期刊
在某个寂静的地方,在群山怀抱中的一片盆地,仿佛大地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靥,山水呈现出奇妙的图形。可惜的是没人认真加以理会,它默默地沉寂了数千年。时至今日终于有人识破玄机,让它蓦然成了万人瞩目的绝世奇观,这就是云龙大地上的“天然太极”美景。  自然造化本来就无奇不有,未知有多少自然密码还待人去解读。然而古人云“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多少年来我们以世俗之眼来观此美景,则不知其绝妙何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