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片《霸王别姬》历史背景恢宏,京剧贯穿始终,不仅讲述了两个京剧艺人的命运沉浮,还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了传统京剧艺术、京剧艺人的生存状态。不同历史背景下,京剧的艺术性与政治有着不同的关系。先是其艺术性较突出,后艺术性弱化,政治性得以强化;而如今,京剧却只成为小众的艺术样式。从而得出三点反思:艺术的发展需要经济的繁荣以及政治的稳定;艺术应植根于大众,生命力才能持久;艺术的长远发展,依赖于自身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关键词:《霸王别姬》;京剧;生命力;政治
作者简介:陈希(1989.11-),女,山东省平阴县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专业20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影片《霸王别姬》不仅描绘了京剧的发展脉络,也对京剧与政治的关联做出了思考。影片借助字幕“1924·北京北洋政府时代”、“1937·七七事变前”、“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撤退”、“文化大革命”等交代时代背景,牵扯着千丝万缕的政治隐喻。以近代为节点,京剧与政治、历史之间关系由相对稳定转变为京剧受制于政治、历史,突出表现为20 世纪中期,京剧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2]p100。现今,京剧的传播与发展却屡遭危机,这确实令人心寒。
一、“人人看戏”的繁盛时期
清朝乾隆时期,是一个极盛时期,领土势力最广,经济发展最高。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乾隆皇帝诏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交流,吸取养分,逐渐演变成了京剧。满清宫廷对京剧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帝后到皇亲国戚,这些身份特殊的京剧爱好者并不是支配着京剧,而是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剧不是只有宫廷独享的艺术,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听戏看戏的自由。加之宫廷贵族的引领,更是受到百姓的喜爱,如此一来京剧很快流行起来[1]p17。
影片首先讲述了“1924·北京北洋政府时代”,这是一个人人听戏看戏的时期。这个时代将京剧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一方面以代表北洋政府的袁四爷为例,其自身对京剧的痴迷便表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以戏园班子关师父为例,其形容京剧盛行的概况是“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2]p10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但人人都痴迷于京剧,表现了在这一时期京剧艺术的风靡。
可见,在繁盛且政治稳定的时期,京剧自由地展现了其独特的生命力,不受阶级限制,人人都可以听戏,人人都可以唱戏,一览无遗地向世人展现其作为“国粹”的魅力。
二、“孤芳自赏”的闭塞时期
日本入侵时期,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民族冲突虽然占了上峰,但并没有改变京剧至高至上的地位,影片中通过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到剧院看戏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他对京剧的钟爱,还表现出京剧跨国界的风行。但与此同时,形成了以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位京剧演员为代表的两种观念,段小楼强调京剧是民族行为,政治先于艺术,当政治凌驾于艺术之上时,艺术理应屈从。但在程蝶衣看来,却不尽如此,在他眼中,艺术不该屈从政治,而是高于政治。在被日本人控制的剧院里,不管台下坐着什么样的观众,是代表北洋政府的袁四爷,还是普通中国戏迷,甚至日本官兵,程蝶衣都会忘我地演唱,在他眼里艺术至上,认为京剧是没有民族隔阂的,没有国界的。当所有观众抛除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一齐为艺术鼓掌时,同时也是程蝶衣为演绎艺术生命而焕发光彩之时。无奈的是,程蝶衣为艺术摒弃意识形态思维只能算是艺术家可怜的“乌托邦”向往,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难以存活的[2]p100。
可见,有民族冲突且时局动荡的时期,京剧俨然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京剧做为中国独特的戏曲,不应只是“爱不释手”,而应该给她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欣赏。“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种思想意识,在民族矛盾冲突的时局下已然成为一句空话。
三、“一枝独秀”的压抑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音乐家遭到迫害,京剧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俨然成了“文革”政治的附文庸。程蝶衣与段小楼背着“打倒京剧戏霸”的牌子游行挨批,并迫于政治压力“背叛”各自最忠实最珍惜的人时,两位艺术家俨然变成了政治的傀儡。深感被背叛的程蝶衣歇斯底里地喊着“你们都骗我! 我也要揭发,揭发姹紫嫣红! 揭发断壁颓垣……”[2]p100“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一个特殊的音乐文化现象。在创作“样板戏”的艺术观念里,不仅要突出“三突出”、“高大全”的戏剧原则,还要求“生活化”的表演手法和写实的舞美置景等等。然而,这些特定的“规矩”实际上最终导致了文革中 “样板戏”一枝独秀的艺术观念。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京剧艺术在政治桎梏中无奈前行。
可见,“文革”时期,不仅对京剧表演内容有所限制,就连表演艺人也受到了打压。显然,京剧已不是开的最美的那朵牡丹花,而成了一朵被人采下即将失去生命的残花。
四、“岌岌可危”的凋零时期
如今,花钱去看京剧演出的人越来越少,反而国外的人们对京剧情有独钟,大部分国人也只有在一年一次的春晚舞台上与京剧见面。京剧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了“老古董”。
总之,包括京剧在内的任何的艺术都有由繁盛转衰的过程,而京剧经历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京剧若想获得有效傳承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大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傅谨《京剧学前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杨经建 钟杰《后殖民境遇中艺术的政治文化命运——对电影《霸王别姬》的阐释》[J].当代评论,13(01).
关键词:《霸王别姬》;京剧;生命力;政治
作者简介:陈希(1989.11-),女,山东省平阴县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专业2015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影片《霸王别姬》不仅描绘了京剧的发展脉络,也对京剧与政治的关联做出了思考。影片借助字幕“1924·北京北洋政府时代”、“1937·七七事变前”、“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撤退”、“文化大革命”等交代时代背景,牵扯着千丝万缕的政治隐喻。以近代为节点,京剧与政治、历史之间关系由相对稳定转变为京剧受制于政治、历史,突出表现为20 世纪中期,京剧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2]p100。现今,京剧的传播与发展却屡遭危机,这确实令人心寒。
一、“人人看戏”的繁盛时期
清朝乾隆时期,是一个极盛时期,领土势力最广,经济发展最高。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乾隆皇帝诏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交流,吸取养分,逐渐演变成了京剧。满清宫廷对京剧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帝后到皇亲国戚,这些身份特殊的京剧爱好者并不是支配着京剧,而是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剧不是只有宫廷独享的艺术,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听戏看戏的自由。加之宫廷贵族的引领,更是受到百姓的喜爱,如此一来京剧很快流行起来[1]p17。
影片首先讲述了“1924·北京北洋政府时代”,这是一个人人听戏看戏的时期。这个时代将京剧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一方面以代表北洋政府的袁四爷为例,其自身对京剧的痴迷便表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以戏园班子关师父为例,其形容京剧盛行的概况是“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2]p10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所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但人人都痴迷于京剧,表现了在这一时期京剧艺术的风靡。
可见,在繁盛且政治稳定的时期,京剧自由地展现了其独特的生命力,不受阶级限制,人人都可以听戏,人人都可以唱戏,一览无遗地向世人展现其作为“国粹”的魅力。
二、“孤芳自赏”的闭塞时期
日本入侵时期,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民族冲突虽然占了上峰,但并没有改变京剧至高至上的地位,影片中通过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到剧院看戏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他对京剧的钟爱,还表现出京剧跨国界的风行。但与此同时,形成了以段小楼与程蝶衣两位京剧演员为代表的两种观念,段小楼强调京剧是民族行为,政治先于艺术,当政治凌驾于艺术之上时,艺术理应屈从。但在程蝶衣看来,却不尽如此,在他眼中,艺术不该屈从政治,而是高于政治。在被日本人控制的剧院里,不管台下坐着什么样的观众,是代表北洋政府的袁四爷,还是普通中国戏迷,甚至日本官兵,程蝶衣都会忘我地演唱,在他眼里艺术至上,认为京剧是没有民族隔阂的,没有国界的。当所有观众抛除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一齐为艺术鼓掌时,同时也是程蝶衣为演绎艺术生命而焕发光彩之时。无奈的是,程蝶衣为艺术摒弃意识形态思维只能算是艺术家可怜的“乌托邦”向往,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难以存活的[2]p100。
可见,有民族冲突且时局动荡的时期,京剧俨然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京剧做为中国独特的戏曲,不应只是“爱不释手”,而应该给她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欣赏。“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种思想意识,在民族矛盾冲突的时局下已然成为一句空话。
三、“一枝独秀”的压抑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音乐家遭到迫害,京剧失去了原本的活力,俨然成了“文革”政治的附文庸。程蝶衣与段小楼背着“打倒京剧戏霸”的牌子游行挨批,并迫于政治压力“背叛”各自最忠实最珍惜的人时,两位艺术家俨然变成了政治的傀儡。深感被背叛的程蝶衣歇斯底里地喊着“你们都骗我! 我也要揭发,揭发姹紫嫣红! 揭发断壁颓垣……”[2]p100“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一个特殊的音乐文化现象。在创作“样板戏”的艺术观念里,不仅要突出“三突出”、“高大全”的戏剧原则,还要求“生活化”的表演手法和写实的舞美置景等等。然而,这些特定的“规矩”实际上最终导致了文革中 “样板戏”一枝独秀的艺术观念。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京剧艺术在政治桎梏中无奈前行。
可见,“文革”时期,不仅对京剧表演内容有所限制,就连表演艺人也受到了打压。显然,京剧已不是开的最美的那朵牡丹花,而成了一朵被人采下即将失去生命的残花。
四、“岌岌可危”的凋零时期
如今,花钱去看京剧演出的人越来越少,反而国外的人们对京剧情有独钟,大部分国人也只有在一年一次的春晚舞台上与京剧见面。京剧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了“老古董”。
总之,包括京剧在内的任何的艺术都有由繁盛转衰的过程,而京剧经历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京剧若想获得有效傳承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大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傅谨《京剧学前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杨经建 钟杰《后殖民境遇中艺术的政治文化命运——对电影《霸王别姬》的阐释》[J].当代评论,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