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实践与探索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东莞理工学校的有益尝试,就校企深度融合实践进行探索与总结。东莞理工学校在校企深度融合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与企业合作共推“互联网 ”教学模式,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引入品牌公司实训模式,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上均取得了积极成果。
  关键词:东莞理工学校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与企业合作,共推“互联网 ”教学模式
  东莞市的多数传统企业已经意识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给企业的营销、信息管理及生产过程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东莞理工学校确立了“双核双线、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核”即“高新技术”和“职业素养”,以企业具体岗位为依托,培养适合现代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型、高素养人才。对用人单位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提炼职业能力要素,根据要素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完成学生的基础实训;由公司提供正在开发或者运维的项目,经过校企双方的深度沟通,筛选出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典型任务,作为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组织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根据市场调研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议,结合该专业特点及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广州逸信深度合作,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深化改造,推陈出新,新开移动互联网IT技术企业应用、手机App软件开发等课程,与企业共同合作编写教材,并制定了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共建专项技能培训基地以及校园信息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为适应“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职业教育必须设法占领学生的碎片时间。为此学校与广州逸信合作开发“教学云课堂”手机App,打造碎片学习平台;发动老师将课程知识点微课化,录制微课。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助力让学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实现碎片化学习。
  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3A评价体系”。简单地说,“3A”就是评价主体为“自评、互评、教师评、企业评”,评价客体为“态度(Attitude)、能力(Ability)、行为(Action)”等三个维度。借助移动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了解一线企业对聘任人才各方面的需求。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合作建设成立了华南培训基地,是工信部授权可以进行MIT移动互联网认证培训等工作的华南地区唯一公司,在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企业应用,以及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学校依托广州逸信公司,进行深入校企合作,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紧密对接,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汲取四大汽车品牌优点,创新实训模式
  1.资源整合,与四个汽车知名品牌岗位标准对接
  汽修专业教师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大众汽车的产品线最为丰富,营销体系完善;丰田汽车的售后服务流程最为规范,可操作性强;保时捷的机修堪称业界的典范,最为严谨;博世汽车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及先进仪器世界闻名。
  (1)资源整合思路。资源整合思路基于以下三点:一是与保时捷、大众、丰田、博世四个品牌企业已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二是要求整合四个品牌的优质资源,避免岗位教学内容重复;三是要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品牌岗位要求及标准对接。
  (2)资源整合的效果。依托汽车行业协会,寻求当地大众、丰田、保时捷、博世汽车行业品牌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整合优质企业资源,与汽车知名品牌岗位标准对接,在第五学期设置“大众售前服务”“丰田售后服务”“保时捷机电维修”“博世汽车故障诊断”4个岗前培训模块,进行轮换学习。
  (3)资源整合的具体过程。
  一是在大众订单班的基础上,与该市6家大众汽车4S店共建“大众汽车技术校企共同培养平台”,依托大众公司强大的产品线和一流的营销体系,利用校内岗位能力培训基地,开设“大众售前服务技术”岗位培训模块。
  二是在与丰田顶岗实习基地合作的基础上,与7家丰田汽车4S店建立“丰田汽车技术校企共同培养平台”,依托丰田公司完善的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开设“丰田售后服务”岗位培训模块。
  三是借助“保时捷品质实习生培养”项目,引进相应设备及培训内容,选拔6位教师参加保时捷师资培训。根据保时捷的铜级技师的规范标准,开设“保时捷机电铜级技师”岗位模块培养。
  四是与博世(深圳)有限公司签订“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引进博世先进检测设备及技术,建立“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开设“博世汽车诊断”培训模块。
  2.全面开展汽修专业各项改革
  在当地6家大众汽车4S店、7家丰田汽车4S店、东莞保时捷中心、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共4个品牌多家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驱动学校汽修专业各方面改革。
  (1)推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汽修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获取最新的汽车市场、人才素质、职业技能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四个品牌企业委派技术骨干参与研讨论证制定校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岗位对接品牌标准、模块培养汽修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品牌对接,模块培养,能力递进,德技双馨”为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第五学期设置“大众售前服务”“丰田售后服务”“保时捷机电维修”“博世汽车故障诊断”4个岗前培训模块。学生在4个模块进行轮换学习。
  (2)推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专家工作室。工作室聘请四个品牌管理层及技术骨干任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技术顾问,汽修专业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专家定期到校兼课和开展讲座。同时,工作室以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培养汽车专业教师的实际岗位操作技能。
  (3)推动汽修专业“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在与四个品牌岗位培训标准的对接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对接,汽修专业与四个品牌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3个,在校内模拟品牌汽车实际工作岗位场景,建成校内包含保时捷、大众、丰田、博世故障诊断四个品牌的“汽车岗位能力培训基地”1个,另外为保证“岗位培训模块”的师资力量,设立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及校企合作专家工作室,建设成集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合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五位一体”)的实训中心。   三、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创新生产性实训模式
  学校、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下称高训中心)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长效运行机制,由高训中心提供实训平台,引入企业资源,校政共同制定企业准入门槛,把合适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高训中心,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性项目实训。校政企三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生得以参与生产性实训。
  数控专业开展了“三平台、三环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托学校、高训中心和企业三者的平台,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融入到基础能力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当中。
  构建“学校、高训中心与企业共育”三元管理机制,创新校政企“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机制,形成“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机制,完善“多元参与”评价机制,实现“成果共享”;建立平等互利、责任相应、三方互动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规范校政企三方合作关系,确保生产性实训的健康运行。
  1.构建“校政企共育”的三元培养机制
  三方合作协议明确三方责任与义务,构建了“校政企共育”的三元培养机制:高训中心提供实训所需的设备、场地和企业环境,企业提供实训所需的耗材、刀具,实训产品归企业所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三方共同参加学生的实训过程管理和评价学生实训效果,企业技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将开展生产性实训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2.形成“过程共管”的运行机制
  学校、高训中心共同制定《企业准入退出公共实训平台的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合作企业的甄选、生产实训项目的管理,确立生产性实训是为教学服务,不是以追求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明确了企业技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1)校政共同确定合作企业。选择合适的企业进入实训平台是奠定生产性实训取得实效的基础。校政共同制定管理办法,框定引入企业的类型、层次,通过筛选、商议,确定进入公共实训平台的企业,确保进入企业有充足的资源服务于职业教育。为了保证合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企业生产须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品要处于成长或成熟期,有市场生命力,生产技术含量也适中。
  (2)校政企共定生产性实训任务。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进入高训中心企业的生产订单可能多样化,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开展生产性实训。校政企共同确定合适的生产性实训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的项目开展实训教学。学生通过2~3个典型性项目实训,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在实训项目组织编排时注意递进性,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实训教学规律。学生完成的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涵盖对应职业岗位关键技能。
  (3)实训与教学相互服务,双师有效指导。合作企业的生产必须服务于教学要求,企业开展的生产项目必须以能够完成实训教学为前提。在实训过程中,学校、高训中心始终监督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求企业的员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训初期必须放慢生产节拍,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学习内容,同时企业向学生提供加工所必需的资料如图样、工艺卡、程序资料等,用于学生非生产时间自学。企业技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加工工艺和方法,以样件为实际案例共同教授学生,及时解答学生现场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理论与企业技师实践经验的优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既能得到理论的指导,也能获得实践经验的传授,学以致用,能快速有效地获得专业技能。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昆明的5所代表性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从创业基金、创业机构、创业导师、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服务、创业平台8个方面,阐述了目前云南省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现状对策  课 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Y453);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2015ZD09)研究成果。 
摘 要:玛蒂尔德是法国短篇巨匠莫泊桑作品《项链》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她虚荣的一面,她也几乎成为虚荣的“代言人”。被托尔斯泰誉为天才的莫泊桑,在刻画人物上是鲜活立体的,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把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阳光的一面加以解读,让学生去品读人物身上的正能量,从而温暖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正能量 莫泊桑 项链  语文教学不再只局限于说文解字,它有着文学作
日前,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关于命名郑州市高新区2015年度区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决定》(郑开[2015]31号)通知,郑州商贸技师学院被评为高新区2015年度区级文明单位。这标志着郑州商贸技师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非常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学院专门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郑州市商业贸易高级技工学校文明单位创建规划(201
摘 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学校突破办学瓶颈的一大抓手。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途径,对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校为例,在研究大量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阐述校企合作思路,并提供了校企合作的新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途径 创新 实践  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
摘 要:现在,人们对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部门或学校愿意承担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扬,各大院校也愿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目前,急需研究出系统完善的方法,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職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
杭州市的中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经历了从“自发探索”向“区域课程”推进,从“课堂教学”向“生活体验”延伸,从“创业设计”向“创业实践”深入的发展历程。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则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学生推出校园,推向社会,将“仿真模拟”的创业教学变为“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  ——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校长 郑效其  从2007年至今,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先后成立了“小师傅”“小赢家”“小管家”“
摘 要:目前,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发展,人才辈出,很多人因为专业素质不够高而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仍旧是学校中的思维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本文重点对第二个原因进行探讨,笔者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更加应该重视学生面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会规划自己的未
摘 要:本文从中职学生思想意识、生活现状及班级管理的困境入手,通过开展创办系列“特色班报”活动,共同经历“精心酝酿—首期刊出—优化定型”的班报创办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活动,促进其健康成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 特色班报 学生成长  中职学生的心灵是一片沃土,中职教育也是一块肥地,“想要地里不长草,就要种上庄稼”。人勤地不懒,在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创办一份属
摘 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本文阐述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并对实施效果以及特色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典型任务 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  一、课程  设计理念与思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能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
内涵建设是一所学校提升综合实力的精华所在。“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高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宿迁技师学院院长李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此,学校主导“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创新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行“6S”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并立足当地经济,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德育为先,多措育“良才”  李瑞华讲述着她的环境育人理念:每个人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