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语文教师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努力。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地掌握,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生中,有部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思”和“言”活跃,尤其是“言”活跃。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性的高低,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部分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差事”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注意的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1.善于体察,发现个性。
发现个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我的做法是,首先在新生入班采用召开座谈会、试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影响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然后,深入学生当中,留心观察学生,同中见异,尽可能地摸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接着,通过随时随地地同学生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了解学生的理想、抱负、爱好和兴趣;最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起居规律、社会交往、劳动态度等。通过对众多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培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民主、信任和快乐的课堂心理气氛,才能将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才能逐渐使学生依赖自己的力量,进而发挥自己的力量,最后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我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胆质疑。学生往往都能提出很有个性的意见,这些意见,即使有些偏激、不完善或与权威性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不加以否定,而是从精神上给予褒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向权威挑战,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质疑精神的个性丰富的人。
3.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职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注意和思维等特点,按不同层次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鼓励创新,让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展。
4.注重学习兴趣,鼓励独立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它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至关重要,它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将形成巨大的内动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语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低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有直接联系。我在教学中注重把情感教育落实到第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并且喜爱独立探索。如分析文章时抓兴趣点,写作训练时设兴趣点,讲语法修辞时创设兴趣点,等等。总之,只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特点,把兴趣发展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方面,就能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就能达到学会、会学、爱学的境地。
四、创新教学方法
1.讨论式。
“讨论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精设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启发式。
经常听有的语文老师说,学生“启而不发”。其实责任不在于学生,老师倒要反省自己是如何“启”的。“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启发质疑的合理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启而不发”就不足怪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适宜在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举相近的例子来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浅易。例如教学《〈论语〉〈孟子〉各一章》,在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主旨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我这样设问:“课文讲的是治国之道,如果联系我们社会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你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修身以礼,为人让之。”“人无罪他,斯朋友至矣。”“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是为人根本。”“善于做好小事,方能成就大事。”“爱父母的人,才爱集体,更爱国家。”
3.情景式。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戏剧文学欣赏”这个单元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课文或课文片段,用演出代替讲解分析,使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自演自评互评,老师只作指导,效果格外明显。
4.质疑式。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包括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学生中,有部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思”和“言”活跃,尤其是“言”活跃。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性的高低,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部分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差事”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注意的问题。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1.善于体察,发现个性。
发现个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我的做法是,首先在新生入班采用召开座谈会、试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影响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然后,深入学生当中,留心观察学生,同中见异,尽可能地摸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接着,通过随时随地地同学生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了解学生的理想、抱负、爱好和兴趣;最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起居规律、社会交往、劳动态度等。通过对众多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培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民主、信任和快乐的课堂心理气氛,才能将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才能逐渐使学生依赖自己的力量,进而发挥自己的力量,最后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我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胆质疑。学生往往都能提出很有个性的意见,这些意见,即使有些偏激、不完善或与权威性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不加以否定,而是从精神上给予褒奖。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向权威挑战,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质疑精神的个性丰富的人。
3.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职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注意和思维等特点,按不同层次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鼓励创新,让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展。
4.注重学习兴趣,鼓励独立探索。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主体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它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至关重要,它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将形成巨大的内动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语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低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有直接联系。我在教学中注重把情感教育落实到第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并且喜爱独立探索。如分析文章时抓兴趣点,写作训练时设兴趣点,讲语法修辞时创设兴趣点,等等。总之,只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特点,把兴趣发展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方面,就能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就能达到学会、会学、爱学的境地。
四、创新教学方法
1.讨论式。
“讨论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精设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启发式。
经常听有的语文老师说,学生“启而不发”。其实责任不在于学生,老师倒要反省自己是如何“启”的。“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启发质疑的合理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启而不发”就不足怪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适宜在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学中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举相近的例子来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浅易。例如教学《〈论语〉〈孟子〉各一章》,在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内容、明确课文主旨后,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我这样设问:“课文讲的是治国之道,如果联系我们社会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你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修身以礼,为人让之。”“人无罪他,斯朋友至矣。”“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是为人根本。”“善于做好小事,方能成就大事。”“爱父母的人,才爱集体,更爱国家。”
3.情景式。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戏剧文学欣赏”这个单元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课文或课文片段,用演出代替讲解分析,使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自演自评互评,老师只作指导,效果格外明显。
4.质疑式。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