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自觉地衔接中国古代散文传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冲击。文学史视野中的散文史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散文受制于种种因素陷于沉寂。毫无疑问,当下散文创作者众多,这是散文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但应该注意到,在大众化、同质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还是有一些人清醒地认识到了散文的写作难度,他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陈旧的创作思路,进行有难度的散文写作。为此,他们在语言、话语方式、结构、文化精神以及文体变革上进行了艰辛地艺术探索和实验,有效地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质。
与大众化的散文创作相比,张鹏飞的散文明显具有宽阔的美学视野。受文化、地理、历史情结的强烈驱使,他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地具有乡土气息,自然而然地专注于他的故乡——“神木书写”。
张鹏飞的神木图景是在文化和地理视域的双重比照中绘制完成的。他的《水塘记事》《旧梦中的家族祠堂》既有南方水乡的意象书写,也有对祠堂这种古老建筑所代表的乡村秩序的关注。在《乡愁难叙》中,张鹏飞深入地考察了中国乡村深处的现代性叙事,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在谈及现代性时,认为这是一场浩大的人地分离运动。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陆地国家,从近代发轫的文明转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乡村面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张鹏飞的散文准确捕捉到了流动人群的集体群像,准确捕捉到了一种浓郁的集体性的时代情绪。面对众多面孔集成的“漂泊者”形象,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悲悯感。
“乡愁”构成了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主题。从乡愁出发,像历史上分布于各地的方志编纂者一样,张鹏飞天然地具有文化收集整理传承的使命感。张鹏飞的散文扎根神木大地,通过植物书写,他展现了陕北——神木的自然生态,为外界解读神木提供了“地气”。他的散文充满了烟火气息,通过食物书写,他呈现了一个“舌尖上的神木”,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陕北大地的“人气”。通过乡村风俗叙事,他引发了读者关于神木的神灵想象,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古老“神气”孕育了神木这片土地的传统和文化。
植物书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传统,他的散文创作自觉地衔续了这一美学观念。张鹏飞散文创作中涉及到的陕北——神木植物主要是“沙葱”、“苦菜”、“地椒”等,像生长于莫言营筑的高密东北乡上的“红高粱”一样,张鹏飞散文中的植物主体作为一种意象和符号象征性地表现了神木儿女苍茫广远的精神境界和坚韧的生存意志。“沙葱”是陕北常见的植物,张鹏飞对沙葱的描写细致深入。他笔下的沙葱“像西北所有的植物的根,很长很深”、“像个不安分的孩子,它甚至向远处钻,钻到哪,哪就冒新苗”,由植物的根很容易联想到陕北大地上的人,“沙葱”的生命状态就是陕北——神木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隐喻。作为“食物”的植物勾连着人的感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苦菜”如其名孕育于陕北大地的苦贫环境中,陕北——神木人身体里的饥饿记忆和苦菜渊源颇深,苦菜养育了人们的身体,也孕育了他们独特的精神品质。
张鹏飞的散文注重向历史深处深掘,鲜明的地方感和历史叙事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也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上,从悬设的神灵到月光下的祠堂,从沉寂深厚的神木大地到鄉下的烟火气,从身体和此在出发走向历史的荒原,他的视角聚焦神木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空间里游动转移,他的散文因此与同质化的写作呈现出一定的分别,多元的艺术手法也让他的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开阔感。但在有些地方,他的散文创作还需要在细节上认真打磨。比如散文里的故事总是匆匆发生,又匆匆结束,故事承载着趣味,也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篇幅也可以根据题材适当增加篇幅,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在可以抒情的地方,节奏感藏在这里,文章的结构隐身在这里。这是张鹏飞的散文创作可以精进的地方。
作为地方文史研究者,张鹏飞的散文创作明显表现出“文化散文”倾向,但严格来说,他的散文和类型意义上的“文化散文”还有一定距离。也许是我能触及的他的散文作品有限,未能看到他散文创作的全貌,因此限制了我的判断。就他的这几篇神木题材的作品来说,他的散文创作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和艺术水准,但从散文史的角度看,从散文文体的不断认知和变革看,如何在泛大众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发现独特的美学路径,形成具有相当辨识度的个人写作风格,是需要包括他在内的每个散文创作者所深刻思考的。如前所说,散文是一种泛大众化的文体,泛大众化的另一面就是它的写作难度,进行有难度的散文创作在当下是急迫而必要的。具有一定体量的、稳健的创作状态每个成熟写作者的瓶颈。张鹏飞已经以他的写作实践将神木写进了文学中的地理,相信在未来,通过艺术上的不懈努力,他的创作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和进展。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与大众化的散文创作相比,张鹏飞的散文明显具有宽阔的美学视野。受文化、地理、历史情结的强烈驱使,他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地具有乡土气息,自然而然地专注于他的故乡——“神木书写”。
张鹏飞的神木图景是在文化和地理视域的双重比照中绘制完成的。他的《水塘记事》《旧梦中的家族祠堂》既有南方水乡的意象书写,也有对祠堂这种古老建筑所代表的乡村秩序的关注。在《乡愁难叙》中,张鹏飞深入地考察了中国乡村深处的现代性叙事,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在谈及现代性时,认为这是一场浩大的人地分离运动。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陆地国家,从近代发轫的文明转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乡村面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张鹏飞的散文准确捕捉到了流动人群的集体群像,准确捕捉到了一种浓郁的集体性的时代情绪。面对众多面孔集成的“漂泊者”形象,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悲悯感。
“乡愁”构成了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主题。从乡愁出发,像历史上分布于各地的方志编纂者一样,张鹏飞天然地具有文化收集整理传承的使命感。张鹏飞的散文扎根神木大地,通过植物书写,他展现了陕北——神木的自然生态,为外界解读神木提供了“地气”。他的散文充满了烟火气息,通过食物书写,他呈现了一个“舌尖上的神木”,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陕北大地的“人气”。通过乡村风俗叙事,他引发了读者关于神木的神灵想象,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古老“神气”孕育了神木这片土地的传统和文化。
植物书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传统,他的散文创作自觉地衔续了这一美学观念。张鹏飞散文创作中涉及到的陕北——神木植物主要是“沙葱”、“苦菜”、“地椒”等,像生长于莫言营筑的高密东北乡上的“红高粱”一样,张鹏飞散文中的植物主体作为一种意象和符号象征性地表现了神木儿女苍茫广远的精神境界和坚韧的生存意志。“沙葱”是陕北常见的植物,张鹏飞对沙葱的描写细致深入。他笔下的沙葱“像西北所有的植物的根,很长很深”、“像个不安分的孩子,它甚至向远处钻,钻到哪,哪就冒新苗”,由植物的根很容易联想到陕北大地上的人,“沙葱”的生命状态就是陕北——神木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隐喻。作为“食物”的植物勾连着人的感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苦菜”如其名孕育于陕北大地的苦贫环境中,陕北——神木人身体里的饥饿记忆和苦菜渊源颇深,苦菜养育了人们的身体,也孕育了他们独特的精神品质。
张鹏飞的散文注重向历史深处深掘,鲜明的地方感和历史叙事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也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上,从悬设的神灵到月光下的祠堂,从沉寂深厚的神木大地到鄉下的烟火气,从身体和此在出发走向历史的荒原,他的视角聚焦神木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空间里游动转移,他的散文因此与同质化的写作呈现出一定的分别,多元的艺术手法也让他的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开阔感。但在有些地方,他的散文创作还需要在细节上认真打磨。比如散文里的故事总是匆匆发生,又匆匆结束,故事承载着趣味,也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篇幅也可以根据题材适当增加篇幅,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在可以抒情的地方,节奏感藏在这里,文章的结构隐身在这里。这是张鹏飞的散文创作可以精进的地方。
作为地方文史研究者,张鹏飞的散文创作明显表现出“文化散文”倾向,但严格来说,他的散文和类型意义上的“文化散文”还有一定距离。也许是我能触及的他的散文作品有限,未能看到他散文创作的全貌,因此限制了我的判断。就他的这几篇神木题材的作品来说,他的散文创作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和艺术水准,但从散文史的角度看,从散文文体的不断认知和变革看,如何在泛大众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发现独特的美学路径,形成具有相当辨识度的个人写作风格,是需要包括他在内的每个散文创作者所深刻思考的。如前所说,散文是一种泛大众化的文体,泛大众化的另一面就是它的写作难度,进行有难度的散文创作在当下是急迫而必要的。具有一定体量的、稳健的创作状态每个成熟写作者的瓶颈。张鹏飞已经以他的写作实践将神木写进了文学中的地理,相信在未来,通过艺术上的不懈努力,他的创作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和进展。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