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散文创作试赏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自觉地衔接中国古代散文传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冲击。文学史视野中的散文史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散文受制于种种因素陷于沉寂。毫无疑问,当下散文创作者众多,这是散文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但应该注意到,在大众化、同质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还是有一些人清醒地认识到了散文的写作难度,他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陈旧的创作思路,进行有难度的散文写作。为此,他们在语言、话语方式、结构、文化精神以及文体变革上进行了艰辛地艺术探索和实验,有效地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质。
  与大众化的散文创作相比,张鹏飞的散文明显具有宽阔的美学视野。受文化、地理、历史情结的强烈驱使,他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地具有乡土气息,自然而然地专注于他的故乡——“神木书写”。
  张鹏飞的神木图景是在文化和地理视域的双重比照中绘制完成的。他的《水塘记事》《旧梦中的家族祠堂》既有南方水乡的意象书写,也有对祠堂这种古老建筑所代表的乡村秩序的关注。在《乡愁难叙》中,张鹏飞深入地考察了中国乡村深处的现代性叙事,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在谈及现代性时,认为这是一场浩大的人地分离运动。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陆地国家,从近代发轫的文明转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乡村面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张鹏飞的散文准确捕捉到了流动人群的集体群像,准确捕捉到了一种浓郁的集体性的时代情绪。面对众多面孔集成的“漂泊者”形象,他的散文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悲悯感。
  “乡愁”构成了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主题。从乡愁出发,像历史上分布于各地的方志编纂者一样,张鹏飞天然地具有文化收集整理传承的使命感。张鹏飞的散文扎根神木大地,通过植物书写,他展现了陕北——神木的自然生态,为外界解读神木提供了“地气”。他的散文充满了烟火气息,通过食物书写,他呈现了一个“舌尖上的神木”,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陕北大地的“人气”。通过乡村风俗叙事,他引发了读者关于神木的神灵想象,以自然崇拜为主的古老“神气”孕育了神木这片土地的传统和文化。
  植物书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传统,他的散文创作自觉地衔续了这一美学观念。张鹏飞散文创作中涉及到的陕北——神木植物主要是“沙葱”、“苦菜”、“地椒”等,像生长于莫言营筑的高密东北乡上的“红高粱”一样,张鹏飞散文中的植物主体作为一种意象和符号象征性地表现了神木儿女苍茫广远的精神境界和坚韧的生存意志。“沙葱”是陕北常见的植物,张鹏飞对沙葱的描写细致深入。他笔下的沙葱“像西北所有的植物的根,很长很深”、“像个不安分的孩子,它甚至向远处钻,钻到哪,哪就冒新苗”,由植物的根很容易联想到陕北大地上的人,“沙葱”的生命状态就是陕北——神木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隐喻。作为“食物”的植物勾连着人的感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苦菜”如其名孕育于陕北大地的苦贫环境中,陕北——神木人身体里的饥饿记忆和苦菜渊源颇深,苦菜养育了人们的身体,也孕育了他们独特的精神品质。
  张鹏飞的散文注重向历史深处深掘,鲜明的地方感和历史叙事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张鹏飞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也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上,从悬设的神灵到月光下的祠堂,从沉寂深厚的神木大地到鄉下的烟火气,从身体和此在出发走向历史的荒原,他的视角聚焦神木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空间里游动转移,他的散文因此与同质化的写作呈现出一定的分别,多元的艺术手法也让他的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开阔感。但在有些地方,他的散文创作还需要在细节上认真打磨。比如散文里的故事总是匆匆发生,又匆匆结束,故事承载着趣味,也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篇幅也可以根据题材适当增加篇幅,在历史发生的地方,在可以抒情的地方,节奏感藏在这里,文章的结构隐身在这里。这是张鹏飞的散文创作可以精进的地方。
  作为地方文史研究者,张鹏飞的散文创作明显表现出“文化散文”倾向,但严格来说,他的散文和类型意义上的“文化散文”还有一定距离。也许是我能触及的他的散文作品有限,未能看到他散文创作的全貌,因此限制了我的判断。就他的这几篇神木题材的作品来说,他的散文创作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史素养和艺术水准,但从散文史的角度看,从散文文体的不断认知和变革看,如何在泛大众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发现独特的美学路径,形成具有相当辨识度的个人写作风格,是需要包括他在内的每个散文创作者所深刻思考的。如前所说,散文是一种泛大众化的文体,泛大众化的另一面就是它的写作难度,进行有难度的散文创作在当下是急迫而必要的。具有一定体量的、稳健的创作状态每个成熟写作者的瓶颈。张鹏飞已经以他的写作实践将神木写进了文学中的地理,相信在未来,通过艺术上的不懈努力,他的创作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和进展。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今天去车库整理杂物,偶尔翻到了中学时的一本日记,上面写满了青春呓语,其中的一首小“诗”,引起我对雪的回忆。  这首小“诗”是这样写的:  思念  悄悄把我包围  月光  梳理着你的皎美  长发如瀑啊  淡淡的发香  迷乱  这颗少年的心  辗转反侧  你让我无法入睡  你的笑,做我的安眠药吧  让这皎洁的月光作证  让这美丽的校园作证  也许一生依赖  也许一世情怀  记得是一个深秋的晚上,晚自习
期刊
因为爱,这个世界变得美好而温暖,因为爱,也让许多人的一生变得精彩而璀璨。当然,爱也有可能是一种磨难。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两个发生在山间村野——关于爱的悲情故事。  这两个故事,没有人为他们传诵,只有两个地名可以作证!  寡妇坪  寡妇坪位于大山深处,大河之畔。  山,是陕北莽莽群山之中的某一座,没有具体的名字。河,却是号称中华龙脉的母亲黄河,  寡妇坪是不幸的,它贫瘠且闭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
期刊
神木地处边塞,好食羊肉的习惯自古有之。一次朋友以羊肉设宴,称此羊在草原上自由恋爱长大,因此肉质嫩而鲜美。那天的羊肉确实好吃,但席上一直未见我所钟情和期待的羊杂碎。  一只羊被宰杀后,羊肉最贵,羊头蹄肉次之,最后才是羊内脏,羊内脏统称“羊下水”,是羊身上最不起眼的部分,却是制作神木民间美食羊杂碎最直接的材料。  我的记忆中,每当奶奶做羊杂碎时,我们便站在炉子旁边。她将洗净的羊肠、肚、肝、羊血囫囵放入
期刊
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南方与水都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悠远和飘逸。二者意象相关,让人感觉似乎每件事物都要和水关联才更像南方。  水塘便是如此。星罗棋布的南方水塘无时不刻提醒着我这里的地理属性。  麻塘镇万垅村就有一个水塘,它安静地依偎在洞庭湖的身旁,距浩浩汤汤的“八百里洞庭”仅有三五公里。  水塘在村子中央,各家各户以水塘为中心,傍水而居,四向层层铺开。每户房前屋后皆有条条小渠,渠中浅浅细水日夜低吟着欢
期刊
一  人生是一次修行,生命是匆匆的过客,是一个驿站,于过往的世俗中,疲于奔波,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春去无痕,潮起潮落。人生没有单行道,岁月凝成一首歌。人,原本是客体,是高级动物,主观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而非万能之本,亦无法主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能让自己长生不老吗?  人,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岁月轮回,日月递进,心如止水,学会放下,善待自己,重塑自我。冥冥之中,幡
期刊
风一吹,满地新绿,万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触动着人的感官,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然而,我更相信春天是可以闻得到的,不需要桃花香的浓烈,不需要杏花香的清雅,单是驻足院子便可闻到那种夹杂在浓浓枯沙蒿味中的沙葱味,这种清新的、淡淡的味道顿时就会让人联想到,春已爬满了大地。每当这时,奶奶也会在院子里吆喝:“两个小子,上坡上掐点沙葱,回来给你们摊鸡蛋饼子。”  屋后坡上铺满丛丛小草丫,弯下腰看,又细又嫩的杆上,小
期刊
从岳阳县城出发,搭了两个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位于鄂湘赣交界处的小村,这个村子叫杨林。一条小路将我们引入村子,在冬日大山的苍翠影子下,杨林显得异样朴素、安宁与祥和。  村庄背靠山麓,明堂开阔,视野极佳,远处有公路环抱,公路的另一尽头处雾气漫漫,极目远眺,对面远山茂林修竹,有薄雾上下飘飞,山峰明灭,若隐若现,藏风聚气,宛若仙境。  作为一个历时几百年,穿越了几个时代的古朴小村落,杨林村并不大。它依背后
期刊
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永年区坐落着两座城,西部这座叫临洺关,距此东南25公里处的那座叫广府,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城”。1958年县政府机关从“老城”搬迁到临洺关至今,期间2016年9月撤县设区。  两座城像双子星座,相映生辉。广府称为“老城”,而临洺关并不称为新城。为什么单单广府称为“老城”呢?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对这样的问题既熟悉又感到陌生,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2019年4月的一个周日,天
期刊
乡有一种花,繁殖能力很强。这种花春季弥漫草滩,盛夏开黄花,秋季成熟结荚,荚内裹籽,其籽黄米粒般大小,纯黑色,晶莹剔透。陕北人将它叫做“面人人眼睛花”。很长时间,我想弄清楚它的学名,但都未能获知,后来想,也罢,这名字也怪生动,或许换个名字反而觉得不顺口。  每年逢七月十五前夕,我们便去从这种花上摘一些荚子回来,晒干、揉碎、将碎叶吹开,留下黑籽,用作面人眼睛。  捏面人是陕北的传统活动,每逢七月十五大
期刊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十),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位亲人离开了我的日子。我在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工作岗位上接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打来的电话,噩耗传来——二爷爷去世了。心灵的自责和伤感让我感到这不可能,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和我一起吃饭,给我讲我们的家世,嘱咐我出去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把电话打到二弟那边时,确实证明了78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