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现象及管理策略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p_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的流失,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流失,对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冲击,极大的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应受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为紧迫而重要。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对当前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策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1]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解决好教育问题的关键。然而今年来,在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一是一些学科教师的调出,使得一部分学校的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短缺,专业教师比例失调。二是农村学校教师本来就不足,一些教师流动到城市学校任教或者转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看到外流的教师拿着较高的工资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心理产生了不平衡,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四是引发了农村生源的流失,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导致部分生源也流向城市学校,这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也影响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呢?当前,各地区教育界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思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解了流失问题,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试析如下:
  1 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造成农村优秀的教师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有以下几点:
  1.1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跨年级、跨学科、复式教学班级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教师压力大。如甘肃某个县的农村的一个村学,由于学生人数少,只好一个老师兼几个班的不同课程,优秀的教师教育办没办法安排工作,只能派老教师去任教,导致学生一些骨干教师不爱去村学的心理。
  1.2 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差。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落后、文化娱乐方式匮乏、住房没有保障,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如四川某个县的农村学校先后分配了几个年轻有为的本科毕业生去任教,都没待几周转行的转行了,找关系的都先后调走了。记者采访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农村的生活环镜太差,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如跳槽干别的。
  1.3 农村的教育理念落后,留守儿童比例大。学生都处于无约束务管理的状态,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难责任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如甘肃某县的一个村级小学就单亲家庭的人数占了全校总人数的48.6%,学生成绩上不去,每年职称晋升这个学校的教师没资格,[2]导致教师没信心教书,只好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教师没有积极性。
  1.4 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们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发展失衡现象突出,表现在教师的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工资低,住房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师的流失现象突出。如青川的一位教师说的,“我不避讳要走的原因是因为钱,作为人妻人母,我要给孩子起码的生活、学习保障,使家庭有生存、发展的希望。我其实只是希望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在青川,这种愿望无法满足。”[3]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青川某个学校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教师24人先后离开学校,流向成都、绵阳等经济发达城市。24人中,4人办理了正式调动,其余20人皆不辞而别。所以教师的待遇问题也影响着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1.5 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教师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保障资金缺乏;运行缺少法律依据;农村失业保险制度严重缺失;管理部门混乱;保障对象缺乏公平;实际保障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骨干教师的流失。
  2 农村骨干教师的管理策略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保障教育改革成功实施的需要。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为了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除了在制度、经费和政策上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外,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策略,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因此我们要留的住骨干教师,使之农村骨干教师有奔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缓解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
  2.1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2.1.1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要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并且《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4]我们可以把教师地位理解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专业地位,从现代职业地位来看,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专业的地位,才可能保障教师的其他地位。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中明确地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并且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尊重教育工作者的目的,这意味着没有专业就没有其他地位。因此《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认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5]这样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 建立合理的教师编制和职称制度
  建立合理的教师编制和职称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教师长期从教的重要性。《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实施标准”,[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通中小学校要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倾斜。这对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同学科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同学历的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和城市二元的教师队伍结构,而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保证农村骨干教师的在岗任教,防止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还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制定教师岗位等级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职称评定,这样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上进性,从而防止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也保证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因此要建设培养、严管、中用、厚待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2.2.1 定期评选培训骨干教师
  结合教师发展新要求和本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水平,制定骨干教师评比标准,注重师德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素质考核,是骨干教师名副其实。
  2.2.2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以继续教育为渠道,不断优化骨干教师结构,强化骨干教师自我学习管理,积极组织选配参加国家 、省、地培训。另外以各种竞赛为平台,促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如试讲、课件制作、论文撰写等为骨干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2.2.3 建立骨干教师激励机制
  立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让骨干教师在政治上有名,在事业上有为,在待遇上有利。对骨干教师实行四先:即评先表模优先 、提拔任用优先 、评职晋级优先 、外出考察学习优先 。全面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对农村骨干教师安排一定的资金,按照层次每月发放津贴。学校也要参照比例给予适当奖励,如评选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对为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有影响的教育人才实行重奖,这样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形成人才辈出的积极机制。
  2.3 健全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增加各类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社会投入是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2.3.1 鼓励企业和企业家支持出资办学
  通过企业捐赠来支持学校的发展,如改善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设施,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都比较薄弱,因而这样有利于留的住年轻教师在农村扎根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更有利于骨干教师的流失现象。
  2.3.2 鼓励村民出资出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支持和帮助,村干部通过和校领导商讨,在学校的建设和学校的困难中,发动群众出力或者捐赠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校的发展和各种环境的优化与改善,给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2.3.3 落实与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好教育经费来改善我们农村的办学环境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教育经费的保障学校的各种设施包括教师的宿舍还是教学设备等等。学校的各方面好了也有利于教师的安心教学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2.4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优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职能也可以被称为行政职能或者行政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是职责和功能,其核心内容是 “管什么”和“怎么管”。几千年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一直有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教育行政管理集权化的倾向被进一步强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行政管理高度的集权的体制弊端愈以彰显。从1985年至今,政府教育行政改革和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2.4.1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各级政府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面面具到,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属于典型的全能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也是事无巨细、无所不管。
  在管理内容上,政府在教育管理职能行使中,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尽管经过多次改革,政府职能依然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仍有不少难点和重点需要突破,尤其是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理顺。教育系统因为考试、文凭发放、升学、就业、教师权益、收费等问题要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打官司”的案例越来越多,其中相当部分案例因政府与学校职能不清及法律地位模糊而很难办案。
  在管理方式上,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过于直接和微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行政审批项过多过细,办事程序过于繁琐有些行政部门和地方热衷于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却不足,而且出现了行政管理机关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进而导致滥用权力、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权设阻等消极腐败问题,损害了教育管理部门的公共形象。”[8]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上主管随意性也很强,法治不敌人治,教育行政部门尚不能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开展行政活动。
  总之,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又干预太多。其角色偏离的弊端显而易见:第一,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政府精力分散,负担过重,不可忽视大局、决策失误、行为失职、政策失灵、效率底下等问题。第二,压抑学校的办学活力,滋长学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第三,导致政府垄断教育,挤压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办学空间,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
  2.4.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对于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要维护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9]所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综上所述,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流失的原因也很多,给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便。但我们还是要努力的去改变农村教师的待遇以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来改变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总而言之,要防止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但要有较高的待遇、工作环境、教师的地位而且要建立必要的一系列制度来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农村的教育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注释: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e18/34/info3334htm(2010-04-03).
  [2]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3日.第四版.
  [3] 《四川教育》.2009年9月3日.43.
  [4]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76.
  [5]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77.
  [6]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81.
  [7]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94.
  [8] 《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7日.第四版.
  [9]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402.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2000年9月第二版.
  [3]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2000年7月第一版.
  [4]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2004年4月第一版.
  [5] 蒋夫尔.《中国教育报》.《西部农村教师结构令人担忧》.2001年10月22日第四版.
  [6] 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0年12月.
  [7] 钟建勋.贺春意.罗华玲.《深层追问:农村教师流失之因》.《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9 月 .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调研,围绕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湖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致力于区域性综合大学建设和着力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很重视,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和营造创
期刊
提起读书,我也实在感到惭愧!因为除了教材和专业用书以外,我实在没读过什么书。只隐隐的记得,我在刚工作的时候,狠着心啃了半本《论语》,从此便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那时的我,也曾许下 “半本论语治天下”的豪情壮语!  教书十余年间,我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可我最为遗憾的是我的“人生之书”,没有读好。这么多年以来,奉行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期刊
【摘 要】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突破四个环节。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在1996年1月前,全国大学英
期刊
【摘 要】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做人要正直磊落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诚信守正。语文教学中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关键词】中学语文;儒家道德;职业道德;渗透  中华民族以五
期刊
人海茫茫中,你我相遇,这是一种缘分;我付出了关爱,你回报以尽责。 ——题记  1 案例背景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八年级新生中被称为“孩子王”的刘军(化名)分到我班上。他的父母离异,他和父亲一起生活,是一个性格刚强但又具有一定正义感的学生。但也有缺点,如冲动后会与人打架;曾因对老师产生了误会,就把刀带到了学校。一开始,分到这样的学生,让班主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许多老师为此安慰我,“只要把他教育好
期刊
【摘 要】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绵长,涵盖了理念内涵与形式技法等特质。中国美术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到绘画表现为飘逸、雄浑、古朴、稚拙等风格。 中国动画受到中国美术的影响,传承了中国美术的特点;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动画,震动了国际动画界。  【关键词】动画;美术;民族;世界;影响  引言  中国五干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文化底蕴,成就了中国美术艺术形式的多样发展中国美术的发展历
期刊
随着外资医院、民营医院成为医疗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使得医疗市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在从垄断到竞争的转变过程中,必须分清当前的形势,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竞争压力,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寻求适应医院良性发展的新途径,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可持续发展。针对此种情况,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医患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1 首问负责制的实施。
期刊
【摘 要】学困生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出现知识上的断层,在正常的教学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所要求的规定。因此,转化学困生成为在新课改新时期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之举。  【关键词】学困生;素质教育;转化;全面发展  在农村中学,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呈现出种种特点,“学习差”是学困生的心病,也是老师的“心病”;在教学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与基础主科,是整个新课改下的关键一环。数学教学改革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整体新课改的进展程度。在新课改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成功地完成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就需要大力改革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新型模式的运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转型。  【关键词】高
期刊
【摘 要】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如实直书”的基本原则;富于历史批判精神;重视原始资料。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对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很深远,对中国现代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客观主义史学;兰克  利奥波尔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毕生从事著述,长达六十年,仅全集就有五十四卷。兰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