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史学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探究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地生根,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需要渐进分层地实现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的共识,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目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关于“双基”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层:关于“问题解决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中激发的态度;第三层:关于“学科思维”层:世界观和方法论。[1]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往往满足于第一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学生记忆了大量的知识并掌握了部分的解题技巧,但这种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共鸣,没有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它,这就是教育学家口中所说的“惰性”知识问题。而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习方法的学习看成是创造性能力的核心成分。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思想,会思考,并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人。这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也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如何达成第二和第三层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将心态史学引入历史教学不失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伴随着新史学的发展,60年代末法国年鉴学派将心态史学推进至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2]每一个社会现象都会留下人的活动轨迹,打下人的意志烙印。黑格尔就曾提出过“历史是人的作品”这一哲学命题。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还表示:“只要对心理学加以谨慎的应用,便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当借助心理学来扩大历史理解的范围。”钱钟书认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3]这也从一个侧面提到了心态史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历史教学中引入心态史学,把人作为研究主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挖掘影响历史发展的隐性因素,使人物研究由平面性过渡到立体化,使历史主题变得饱满而丰富。
  二、课例研究
  本文尝试从心态史的角度入手,着重从多维度的心态视角来分析秦始皇完成统一以及短促而亡的原因,以期提升学生更高层次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秦先人之心态——逆境中奋起
  秦始皇所完成的统一六国的事业,是秦国几代人努力的一个结果,我们有必要了解秦国的先人们是如何积聚国力,秦始皇又从他们身上继承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其玄孙曰费昌……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学生可归纳出,在商朝末年,秦王位列诸侯,地位显赫。武王伐纣之后,秦人的命运一落千丈。据2008年捐赠于清华大学的《清华简.系年》中记载:“成王……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由此可知,秦人西迁至西方前线是为抵御戎狄,在强大的戎狄面前,周人似乎意欲将秦人送去充当炮灰。面对近乎让人绝望的处境,秦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据《史记》记载:“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為西垂大夫。”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由此可见,从商朝末年至此已经过了300多年,秦国从一介炮灰到跻身于诸侯强国之列。而后来的秦穆公愈加奋发,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教师提问:你们从秦先人的身上读出了哪些品质?学生总结:秦先人面对逆境时不会灰心丧志,不知所措,而是环境越艰难,他们的奋斗意志就越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秦始皇从历代先人的身上继承的遗产不仅仅是秦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秦国先人身上的宝贵精神。
  (二)秦國民之心态——虎狼之师的铸就
  “心态史研究对象还包含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它注重个体以及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4] 秦统一六国的实现还与当时的秦国国民性息息相关。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若禽兽耳。” “秦文化具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在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秦人是重农耕、讲实用、非道德、不浪漫的。”蒙文通先生曾说:“法家之士多出于三晋,而其功显于秦。”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秦国地处西陲,接近戎狄之地,民风淳朴、尚武、功利、实用且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代,变法之国不在少数,商鞅变法时间相对靠后,内容也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为什么在秦国变法最为成功,这与秦国的国民性有何关联?蒙文通在《古史甄微——秦之社会》中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也就是说,秦国民俗和法家的治国方略是多有相似之处的,因此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
  变法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秦国百战百胜的“虎狼之师”的铸就。商鞅正是利用了秦国尚武、功利的国民性提出了“利出一孔”这一观点,这个唯一的孔道,就是“军功”,军功爵是个人田宅产业的凭依,职官权力之所出,名誉荣辱之所系,以至于“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秦国的国民性是商鞅变法的有力条件之一,而六国缺乏这种支撑而无法真正变法,可见,无法适应时代适时而变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三)秦始皇的个人心态——从一代帝王到一代暴君
  秦始皇自小在赵国为人质,生活困苦,饱受欺凌,直到22岁亲政成为一代国君。这位年轻的国君所面临的形势可谓内忧外患。那么当年的秦王是如何实现大权在握,进而统一六国?他身上有哪些个性特质呢?
  秦王亲政前,他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漠不关心,皆“委国事大臣”。[5]秦国打败赵国后:“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当尉缭的计策为秦王认可时:“见尉缭平礼,衣服饮食与缭同。”尉缭如此评价秦王:“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从上可知,他能够善于用人、礼贤下士、善于纳谏。但这一切都受强烈的功利心和征服欲驱使,是为了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目标而服务。秦始皇先后花了10年的时间消灭了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年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建立了360万平方公里的大秦帝国。
其他文献
为迎接建党百年,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积极推进党史学习宣讲进村庄、进机关、进商铺、进牧区、进边境线的“五进”活动,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在市区,阿勒泰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市总工会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宣讲员大赛;市教育系统把德育活动作为党史学习的有效载体,把课堂阵地作为党史学习的启蒙源头,
直播電商今年特别火,草根网红、明星纷纷走进直播间,不少市长县长、企业家也在尝试直播带货。与此同时,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地提出打造“直播电商之都”,以抢占商业模式新风口。  一些直播电商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销量,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诱惑。然而,盛况之下,乱象也存在,刷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层出不穷。  直播带货的“里子”和“面子”如何兼顾?这个新的风口应该如何抢占?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
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发行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这一知识点成为广大教师讲解的一个难题。针对讲解该内容时出现的典型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课标要求的四点改进策略,并推而广之,思考了讲解历史意义时的基本思路,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教学方式及问题分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极为频繁、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尤以西晋少数民族南下之后更甚,因此钱穆先生
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的永恒主题,所谓求真是求史实之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寻找历史的真相,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1]致用探讨的是历史的功能,尽管传统史学一直在强调史学的“垂训”和“资鉴”的功能,但发展至今,不少人还是有着历史到底有什么用的迷惑。我们的前辈学者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的开篇就明确指出, 史学是 “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历史可以觉醒国民的民族意识,从而使中国能够“立于此优胜劣
在建构主义教育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了其中一条重要的探索之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PBL模式”,就是这样一种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相吻合的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契合,对革新目前历史教学也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
北京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之后,市民在进入公园、超市、银行等一些场所时,都需要通过扫描“健康宝”核验个人健康状况。媒体近日走访发现,有些老人因为没带手机、用的不是智能机、手机没有流量或者不会用小程序等原因被拦在门外。有市民建议,银行、公园、超市等公共场所应提供“代查”等服务举措,帮老人解决难题。  通过扫描“健康宝”核验个人健康状况,方便快捷、简单明了,还非常准确。而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因为没带手机或者不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经济仍实现了逆势增长。2020年,兰山区实现生产总值1173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亿元。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工业百强区,兰山区还拥有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木业之都、水表之乡等多个名片。  智慧云仓链接起现代物流、直播经济崛起,中通、圆通等大型快递区域中心落户,中欧班列直抵德国汉堡,临沂西城、高铁商务城引领城市扩容……“十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21世纪国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育部在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1]其中“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和“问题解決”等都与发现问题能力直接相关。由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要能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2] 2017年开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考察发现问题的能力,[3]培养
一、基于“家国情怀”的试题与教学活动设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正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
周俊鑫  2019年10月13日,周俊鑫和他的合伙人十分兴奋,他们关于波浪动力滑翔机的研究入围了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立项名单。  这是他们团队开始研究波浪动力滑翔机以来收获的又一个好消息。“我们是国家海洋信息化的参与者,这个好消息让我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周俊鑫说。  用太阳能为仪器通信、控制、定位、导航、传感器数据采集等供应能量的新型海洋移动观测平台,具备完善的布放、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