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日,朋友在咖啡店喝咖啡。店员在咖啡上打了一个漂亮的奶泡,朋友觉得好看,就拍了一张图发了微博。不一会儿,就有人回帖:“好小资啊”、“小清新咧”、“文艺范儿”。
这些年,类似这样的网络词汇经常一起出现,这些词并没有太确切的定义。中文维基百科解释,“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是一类追求生活品味的人。维基百科还有其他描述,比如追求品味主义、完美主义、消费主义,或者爱喝咖啡、用苹果电脑、喜欢上豆瓣网、喜欢文艺小说之类的人云云。还有一些诸如“文艺范儿”、“小清新”等流行词汇,最初也大多与一类清新唯美、素净雅致的风格绑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艺青年群体的扩大,使用范围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设计等文艺领域。如今,“小清新”一词指代这一文化现象或有此文化偏好的人群,常指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审美观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小清新”偏好的年轻人。
有人会认为,在生活压力重重,人们普遍焦虑的今天,竟然还有人要追求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品味”,真有些“吃饱了撑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在用这些词的时候总带了些揶揄的腔调。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词汇,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注重细节、注重美感的生活态度。总有些人不愿意生活只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所以会不怕麻烦地去追求某种美感。譬如日本人赏秋的传统,强调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受。到了入秋时节,不但要换上与季节相配的服装,连餐具也要随季节更替。红叶模样的精致食器、银杏状的和果子(一种日式点心),都是品秋的雅物。他们也有漂亮的句子来搭衬秋天,如猿丸大夫的和歌“红叶没深径,簌簌轻踏悲鹿鸣,秋声不忍”。这种风雅唯美的做法,真是太“小资”,太“小清新”了。
过个秋天都如此隆重繁琐,虽然看起来有点拧巴,但却是一种福气,一种“美学上的福气”。
这种福气,就是对日常生活投掷以最大的热情,将平凡的事与物变得优美雅致。譬如那些个“文青”,喜欢把餐具的颜色和位置调配好,喜欢看咖啡的表面打出特别的图案,喜欢奶白色的书皮上有树皮的纹路,喜欢从某个角度拍一个小物件只是因为它好看——这种美的感受,不是某一个词可以概括的,这是打开了自己的心门,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平凡的事物,在平常的生活里罩上一层美的面纱。由此,这个世界,变得不太一样。
在今天,在习惯都市的忙碌,习惯工业文明的便捷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工作的节奏来安排时间。在这个工业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闲暇成为一种奢侈,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时间花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百无聊赖的,往往是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重复节奏,往往是吃喝拉撒等无关紧要的“鸡零狗碎”,凡人琐事,不足挂齿。但,我们也完全可以过一种有独立风格的生活,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一场美学的盛宴,一场凡人的革命。在这一点上,日本是走在前头的。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美是与用途相结合的东西,即由生活而生,正因如此,其美才更为健全,美不应当从生活的外部去探寻,而是必须在生活内面发现。”他将日常器物之美,称之为“民艺”,并在1920年代发起了日本的民艺运动,认为“人类的价值,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诚实的体现”。这场运动,将对美的追求贯彻到伦常日用之中,将哪怕是廉价常见之物,都雕琢出美感来,譬如古典圆润的南部碗,造型独特的端广铁壶,虽是吃饭喝水随手可得之物,却也做得精细优雅。
这种日常之美,并不宏大遥远,却能让生活全然不同。那换了餐具和配色的秋天的餐桌,那配了诗句的秋天的落叶,已经不再是一张餐桌、一片叶子了,那是美的精神,是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小资、小清新们,挺有福气的。
这些年,类似这样的网络词汇经常一起出现,这些词并没有太确切的定义。中文维基百科解释,“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是一类追求生活品味的人。维基百科还有其他描述,比如追求品味主义、完美主义、消费主义,或者爱喝咖啡、用苹果电脑、喜欢上豆瓣网、喜欢文艺小说之类的人云云。还有一些诸如“文艺范儿”、“小清新”等流行词汇,最初也大多与一类清新唯美、素净雅致的风格绑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艺青年群体的扩大,使用范围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设计等文艺领域。如今,“小清新”一词指代这一文化现象或有此文化偏好的人群,常指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审美观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小清新”偏好的年轻人。
有人会认为,在生活压力重重,人们普遍焦虑的今天,竟然还有人要追求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品味”,真有些“吃饱了撑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在用这些词的时候总带了些揶揄的腔调。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词汇,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注重细节、注重美感的生活态度。总有些人不愿意生活只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所以会不怕麻烦地去追求某种美感。譬如日本人赏秋的传统,强调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受。到了入秋时节,不但要换上与季节相配的服装,连餐具也要随季节更替。红叶模样的精致食器、银杏状的和果子(一种日式点心),都是品秋的雅物。他们也有漂亮的句子来搭衬秋天,如猿丸大夫的和歌“红叶没深径,簌簌轻踏悲鹿鸣,秋声不忍”。这种风雅唯美的做法,真是太“小资”,太“小清新”了。
过个秋天都如此隆重繁琐,虽然看起来有点拧巴,但却是一种福气,一种“美学上的福气”。
这种福气,就是对日常生活投掷以最大的热情,将平凡的事与物变得优美雅致。譬如那些个“文青”,喜欢把餐具的颜色和位置调配好,喜欢看咖啡的表面打出特别的图案,喜欢奶白色的书皮上有树皮的纹路,喜欢从某个角度拍一个小物件只是因为它好看——这种美的感受,不是某一个词可以概括的,这是打开了自己的心门,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平凡的事物,在平常的生活里罩上一层美的面纱。由此,这个世界,变得不太一样。
在今天,在习惯都市的忙碌,习惯工业文明的便捷之后,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工作的节奏来安排时间。在这个工业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闲暇成为一种奢侈,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时间花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常常是平淡无奇甚至百无聊赖的,往往是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重复节奏,往往是吃喝拉撒等无关紧要的“鸡零狗碎”,凡人琐事,不足挂齿。但,我们也完全可以过一种有独立风格的生活,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一场美学的盛宴,一场凡人的革命。在这一点上,日本是走在前头的。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美是与用途相结合的东西,即由生活而生,正因如此,其美才更为健全,美不应当从生活的外部去探寻,而是必须在生活内面发现。”他将日常器物之美,称之为“民艺”,并在1920年代发起了日本的民艺运动,认为“人类的价值,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诚实的体现”。这场运动,将对美的追求贯彻到伦常日用之中,将哪怕是廉价常见之物,都雕琢出美感来,譬如古典圆润的南部碗,造型独特的端广铁壶,虽是吃饭喝水随手可得之物,却也做得精细优雅。
这种日常之美,并不宏大遥远,却能让生活全然不同。那换了餐具和配色的秋天的餐桌,那配了诗句的秋天的落叶,已经不再是一张餐桌、一片叶子了,那是美的精神,是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小资、小清新们,挺有福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