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助一段方舟旅程 人争一枚铁做月亮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是温哥华国际表演艺术节(The PuSh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Music)的跨地域网上现场节目,共演出三场(2月4日至6日)。网页上有三个时区的时间,除了温哥华,还有多伦多、澳门,原因是这个制作身兼艺术总监、制作、作曲及演出者的杨光奇,是身在多伦多的澳门人,协办的是澳门点象艺术协会,负责串流直播的技术总监邝华欢则身在澳门。此外,担任空间及灯光设计和串流直播导演的冯国基则在香港。也就是说,这是跨越了东西半球十多个时区,联结起多个城市的艺术工作者的“携手”制作成果。
  另一方面,美国的影音剧院(Sight & Sound Theatres,以下简称S & S)于1月29日至31日将“招牌制作”音乐剧《诺亚》(Noah)的视频放上互联网让全球观众免费观赏,期冀为备受疫情困扰的世人带来祈盼。这两出戏截然不同,《月亮》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独角戏,《诺亚》则是来自圣经故事的大场面音乐剧,但两者都是在疫情下让人看后难忘的制作。
  《诺亚》:长寿剧目历演不衰
  《圣经》中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一直是舞台制作的热门内容,音乐剧形式的更有不少。这个带有让世人走出困局的远古故事,在如今全球遭遇疫情的大背景下更发挥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今年香港藝术节亦将年前演出过的新编粤剧《挪亚方舟》再度搬上舞台,在疫情下发散出的讯息显而易见,至于重编的粤剧《挪亚方舟》能否在实体舞台上与观众相见,仍要看香港的剧场能否保持开放。此次上演的S & S的《诺亚》极具特色,是一部老幼咸宜的大型音乐剧制作。
  诺亚的“故事”记录于《旧约》中的《创世记》。诺亚是人类始祖亚当的第九世孙,他的名字出现在《创世记》第5章第29节,他的生平事迹记录到第9章。第6章第9节开始是诺亚生平纪事和建造方舟的事迹。也就是说可以用作编成舞台剧本的参考资料便只有《圣经》中这四章的文字。S & S 的《诺亚》演出长度约为110分钟,除了增添能加强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当权者人物,及建造方舟过程的细节外,还有许多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的写照,特别是诺亚与妻子的一片情笃意深,亦为这个人类面临洪水灭绝的故事增添上一点浪漫温情。


  1976年夏天由格伦(Glenn)与雪莉·艾瑟曼(Shirley Eshelman)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洛克斯(Ronks)建立的S & S,于当年7月建成影音大剧院(Sight & Sound Auditorium),并推出《我们自己的大地》(A Land of Our Own),后来大剧院被易名为“活水剧院”(Living Waters Theatre)。继续发展的S & S于1991年3月建成更完备的影音娱乐中心(Sight & Sound Entertainment Centre),更于1995至1996年间推出大受欢迎的《诺亚》和《奇异的圣诞节》(The Miracle of Christmas)。然而,1997年1月的一场大火却将剧院设施及大部分库存的服装、布景烧毁,直到1998年9月1日千禧剧院(The Millennium Theater)落成,才恢复舞台制作。新的剧场座位超过2000个,舞台宽达约90米,能装置高达约12米的布景,影音效果较旧剧场大大提升。音乐剧《诺亚》成为新剧场的长寿剧目,从1998年演至2001年,2004年和2013年更两度重新制作。此外,2008年S & S在密苏里州(Missouri)建成的第二个剧场“布兰森剧院”(Theater in Branson),同样推出音乐剧《诺亚》,一直演到2011年,在去年也推出了新制作版本。


  S & S的音乐剧《诺亚》已有超过500万人次观众观看,这次在网络上推出供免费观赏的版本是何时哪家剧院的制作,并未注明,但这个制作明显有几个特点,让观众一看难忘。一是有很强的“真实感”,不仅演员服饰化装、扮相,力求复古,灯光、配音也都追求写实。很明显地,要让诺亚方舟具有“真实感”的说服力,最大的挑战当是方舟的造型,和大量禽畜、动物、野兽等雌雄双双进入方舟的过程。这个制作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建造方舟的铺陈,演出近一小时后,方舟建成,动物飞禽进入方舟,舞台上呈现出的效果便很有电影院宽银幕之感。除四层重叠的方舟建构出庞大的视觉效果外,大猩猩、马匹、雀鸟、大象……应是有真有假,但真假难分,让人疑幻疑真,其中马匹等动物更自观众席中策驰而来。这种将演区扩展到观众席的手法,自第二场戏起便不时使用,除了能让观众有置身故事之中的效果外,亦能增强真实感。


  《诺亚》是诞生于20世纪末、至今已有20余年的制作,典型的传统英语音乐剧风格,无论是独唱、合唱,还是诺亚夫妇的爱情二重唱,都流畅动听,然而能让人一听难忘之作仍是欠奉(这确实是万中无一之事)。在镜头中亦见不到有现场乐队,演员则有各色人种(这个设计有一定的特殊含义)。整个制作有歌有舞,剧情发展有起有伏,极具戏剧性,正如好些观众所说的,9岁到90岁都会看得开心难忘。但与此同时,在雅俗共赏之余,亦能带出让人对疫情下现实生活的反思,该剧能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并非无因。
  演出最后,诺亚等人在方舟中度过371日(另一计算方式为375日),洪水消退后,诺亚带领一家走出方舟,第一件事是筑坛感恩,上帝与人类重新以彩虹为约,但彩虹在舞台上稍纵即逝,如以现代剧场科技,将彩虹设计于整个剧场内出现,必能带来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以富有强烈的盼望感结束全剧,应是更贴合病毒肆虐背景下的今日现实。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斗室一琴演尽人生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这部独角戏,以 24岁早逝的深圳青年诗人许立志写于去世前三年(2011年至2014年)的十多首新诗谱写的联篇歌集作为演出主线,可说是一个以歌声、钢琴、形体及网络影像来推动演出发展,具有新世代多媒体形式风格的制作,内容聚焦于深圳电子配件工厂里打工仔短暂一生的内心感受,是个现实题材的作品。
  整个表演安排在仍处于封城状态下的加拿大多伦多的一间“斗室”内。很简朴的水泥地、水泥墙,空间只有一台三角钢琴和简单的布置,和S & S的《诺亚》的庞大演出阵容及场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杨光奇便在此一简陋的“斗室”中,以自弹自唱自演方式,用普通话将许立志的文字化成富有感情及表现力的歌声,风格粗朴中带点感伤。
  直播开始倒计时,屏幕已将最早唱出的五首诗作用黑底白字(简体字)投映出来,第一首是2011年6月12日的《打工生活》,十九行诗中的其中四行:“十万打工仔/十万打工妹/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在流水线亲手埋葬”,已道出了这个制作的背景与内容。杨光奇自钢琴底部“爬”出来,在带有地铁车声般的都市嘈杂声背景下坐到钢琴前自弹自唱。朴素的便服和外貌,结合着粗朴的歌声,活现了打工仔的形象。歌声末段还有打桩的声音,最后带点歇斯底里式的叫喊歌声,更具有戏剧性。
  在这首长约5分钟的前奏歌曲后,带出缓慢引子的第二首歌曲《我就这样站着入睡》。这首以弱音结束的慢歌接上快歌《被生活埋葬的心》,低沉的歌声中带着力感和控诉般的力量,结尾时加入波涛声,增添了动感,杨光奇也慢慢在声音消逝后离开钢琴,在地面躺下来,在带着人声般的音响背景下,以说白的形式,将写于2013年11月6日《迟到的愧疚》的十二行短诗念诵出来,并贴着墙壁慢慢游走。紧接着屏幕出现诗作《母亲》的英文译词,只见表演者于静默一片的背景中冥想着,好一会儿才奏响钢琴,并插入电风扇、厨房、窗口的画面。
  在这首怀念母亲的诗歌后,杨光奇首先唱出《最后的墓地》,再接上诗人最后一年(2014年1月9日)的诗作《一颗螺丝掉在地上》,然后才唱出这部制作的名称来源——写于2013年12月19日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在这首慢速带着感伤的歌曲中,狭窄的暗室及墙上投映的画面,尽是斑驳的残迹,将气氛烘托得更为灰暗深沉……歌声慢慢消失,紧接着响起的是一段钢琴独奏,叠置的海浪图像,添上澎湃情绪的联想,但中速的乐音更贴合中性的感情,大有时光已流逝的无奈。


  在屏幕上的浪涛背景下出现《进城务工者》的英译诗句后,钢琴乐音变得激烈,琴音停顿后,接着出现的是城市中的车声、风声……演出者亦离开钢琴,搬动物品,闪着灯,在烦躁的市声、车声中,却出现了带来生气的雀鸟叫声。在演出者蹲坐于墙边的屏幕画面中,浮现出来的是诗人2013年8月10日所写的《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这首带有黑色幽默感的十二行“诗”,由第一行“商品名:花生酱”,到最后一行“生产日期:2013.08.10”,那根本便是粘贴在花生酱瓶子上的生产标签纸啊。
  这首标签诗作带出了死亡的信息,由此接上诗人写于2014年7月3日《我弥留之际》,舒缓的琴音,开始时将诗句念诵,继而以伤感无奈的歌声将诗句唱出,然后是于16天后(7月19日)诗人所写的《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以无伴奏清唱的念诵方式,一边唱,一边将三角琴的钢琴盖盖上,最后蜷伏在地板上,干涩地唱出最后一句。静默下来后,屏幕上投映出诗人2014年1月15日所寫的《绝句》及两行英译诗句,最后的画面是以中英文写上“献给许立志(1990年至2014年)和无数为提供大家数码生活付出代价却被忽视的工人”,结束这个横跨了十多个时区、三个城市、刚好长一小时的网上现场表演。
  为凸显出这场演出的“现场”一次性特点,网上并没有视频回放,并随即由杨光奇与多伦多负责拍摄的技术人员,在香港大埔林村的冯国基,及在澳门氹仔将传回澳门的影像实时处理发布的邝华欢,进行“现场”对话。
  这个制作只演出三场,就技术制作层面来说,这尽管只是一个小型(本)制作,仍能顺畅地做到跨越多个地域合作的效果。就艺术表达、手段与水平的层面来说,虽然只是杨光奇的独角戏,而且一人兼多职,场景画面与空间都极为简约,但以他的歌声、琴韵及形体表现,仍能营造出感人且富于艺术美感的气氛。


  在这两个层面以外,更强烈的则是个人观赏后的感受,这种感受很大一部分源自个人过往的生活体验。许立志短暂的一生,可以说是世界上(不仅仅是深圳特区)无数基层老百姓生活的写照;但能将这种共通性的感受化为文字、化成诗的美感,许立志则是一个“特例”。当然,更加“特例”的是,他还富有敏锐的心灵,能感受到一般从事工业生产的基层“打工仔”所感受不到的东西。然而,这显然亦是构筑成这个主人公早逝的伤感故事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这次演出的诗作及表达的手法中未能得知他早逝的原因,但他生活得不开心、郁郁不得志是显而易见的。
  确实,人类社会发展中,包括工业化之前,到许立志所处的电子配件流水生产线工作,甚至将要来临的AI(人工智能)生产线,基层“打工仔”的族群不会消失,这个族群亦是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不能或缺、但又往往最易被人忽视、遗忘的一群。
  回头看看,S & S的音乐剧《诺亚》,剧中其实有颇大的篇幅情节很写实地描述了诺亚带领众人建造方舟的过程,这个过程亦是音乐剧中产生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来源。而跨越半个地球制作出来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则是真人真事的故事。这个故事带领大家再次回到现实世界,一如世界各大城市的建立,都少不了大量基层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月亮》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流于“滥情”,更无“煽情”,只是以不同的手法、方式,将许立志诗作中所存在的真实美感呈现。然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观赏,伤感中的痛感更强,更混合了无数感受的复杂感慨。至于音乐剧《诺亚》抒发的对战胜疫情的祈盼,那仍需要众人齐心方可达成目标。
其他文献
歌剧指挥大师詹姆斯·莱文去世  Former star conductor James Levine is dead  据《纽约时报》3月18日报道,美国大都会剧院前任音乐总监詹姆斯·莱文已于3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棕榈泉的家中去世,终年77岁。莱文1943年生于美国辛辛那提,10岁就和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演出了门德尔松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2岁起莱文随鲁道夫·赛尔金和罗西娜·列文涅继续学习钢琴,之后进
期刊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曾经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贫困地区。毛泽东曾言:中国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牦牛革命”;红军长征十万主力途经留驻地马尔康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藏羌百姓曾筹集粮食两千多万斤、“高原之舟”牦牛等牲畜20余万头以及蔬菜肉类等等,他们甚至连种子都拿来支援红军,在最困苦的日子里,军民同吃草根树皮共度艰难岁月。这片红色沃土发生的“牦牛革命”可歌可泣,更让人们竞相传颂感佩不已。中共四川
期刊
但凡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总会相应涌现围绕主题的文艺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新作更是源源不断。2021年6月19日、20日在山东省东营市雪莲大剧院上演的《追光者》,又是一部冠以“红色”标签的原创音乐剧。男一号李耘生,是有真实姓名的雨花台1519位烈士之一。若非在特定时间段走上音乐剧舞台,笔者或许和很多观众一样并不熟悉了解他的英雄事迹。这位烈士出生于东营广饶大王镇,李耘生的艺术形象,最先重生复
期刊
1953年,音乐剧《美妙小镇》(Wonderful Town)在費城福雷斯特剧院(Forrest Theatre)试演之后,于百老汇进行首演。该剧由约瑟夫·A.菲尔兹(Joseph A. Fields)和杰罗姆·乔多罗夫(Jerome Chodorov)共同编剧,贝蒂·康姆顿(Betty Comden)和阿道夫·格林(Adolph Green)创作剧诗,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
期刊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之后,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产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的数百万就业者。来自行业资深人士格雷格·谢弗特、蒂芙尼·加文、Situation Interactive和Playbill共同开发的“百老汇内部社区项目”,旨在阐明艺术领域中无数角色背后的故事。  在这一项目系列中,会将聚光灯聚焦在你在舞台上可能看不到的面孔上,但这些面孔在制作和维持戏剧作品领域仍然至
期刊
小瓊:因为国际妇女节的缘故,3月份总是让我心情激动。上个月我们讨论了《军中女郎》的玛丽一角。这个月,我们来着重关注几部讲真人真事的歌剧作品。  小薇: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呢?我知道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所作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部作品1966年9月16日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曾作为大都会歌剧院的揭幕,因此不少人听说过它的名字,但不过今天已经很少上演了。  小琼:这部歌剧是在莎士
期刊
近日,由女高音桑德拉·拉德万诺夫斯基(Sondra Radvanovsky)主演的《阿依达》在巴黎引发热议——这部作品使得女高音在角色塑造上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导演乐天·德·比尔(Lotte de Beer)也让这部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制作由米歇尔·马里奥蒂(Michele Mariotti)执棒巴黎国家歌剧院献演,在巴士底歌剧院舞台上的现场演出通过网络进行直播。  荷兰著名歌剧导演乐天·德·
期刊
中文版音乐剧《摇滚浮士德》改编自韩国音乐剧《魔鬼》(The Devil),由大麦MaiLive旗下“当然有戏”联合上海兰境文化制作,于2021年5月底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出,随后开启全国巡演。剧中浮士德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股票经纪人,将华尔街视为梦想之地。经历黑色星期一后,浮士德为挽回败局接受了X-黑暗的契约,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名声。但随后逐渐坠入野心和欲望的深渊,未婚妻格雷琴受其连累变得疯
期刊
人 物  杰 克(真人) 一个刚开始有点害羞、腼腆、不自信的男孩,在经历了与巨人的斗争后变得成熟、自信、勇敢。  妈妈杰西娅(真人) 善良勤劳,话多且密,有时有点二、有点搞笑。  爸爸保罗(真人) 热情好客,非常爱杰西亚和杰克,喜欢做些手工。  朋克先知(真人) 酷劲十足的老顽童,一位拥有着神奇法力的善良的长者。  巨人西蒙(木偶、真人) 贪婪,害怕孤独,内心脆弱,易怒,力大无比。  母鸡玛丽(
期刊
近来,居家赏乐已成为疫情期间的一大乐事,每日上午一杯香茶,一摞唱片,坐在唱机前津津有味,乐不思“午”,乃为日常生活雷打不动之惯例。  此段时间的赏乐仍为泛泛听。泛泛听即为随便听,一会儿听歌剧,一会儿听交响乐,一会儿听声乐,一会儿听器乐。都说水无常形,易于变化,而我的听乐亦无常形,看似追求广而全,实际则是随缘撞运罢了。  还是遵照老习惯,现将我的听乐笔记及感想罗列如下,汇集给大家共享。  歌 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