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养育方式与教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yid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关键词:留守儿童;养育方式;教养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51—05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非留守儿童偏多,对此虽有不同认识,但多数研究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一般研究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儿童早期的家庭养育方式,另一是儿童留守期间的教养环境。这两方面究竟是哪些具体因素起作用,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江苏中部和北部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我们随机抽取了6个县(市、区)9所中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信息。最后收回有效案卷312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38人,平均年龄10.53岁。小学生共231人,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04人,平均年龄10.22岁。初中生共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13.95岁。高中生共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平均年龄17岁。
  2.研究工具
  (1)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1,主要包括出生时母亲的生产方式、哺乳方式、父母的抱带时间、其他亲人的抱带时间、亲子依恋关系、出生顺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2)研究针对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了含有9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自变量2,主要包括留守时间、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类型、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情况、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父母或委托监管人与学校教师沟通的频率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选择办法。
  (3)课题组自编了含有7个因子的调查问卷作为因变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具体指与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委托监管人的关系状况;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行为状态、情绪状态、人格发展倾向等。每个因子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办法。
  3.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评价,所以,本研究的问卷均由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和班主任在认真访谈家长的基础上并参考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及其现实表现共同作答。为尽可能提高教师作答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课题组对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班主任先行培训指导,并对典型案例作分析解剖。
  二、结果
  1.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中,儿童出生的顺序以及非父母抱带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无显著影响。母亲的哺养方式、父母抱带的时间、亲子安全性依恋关系、亲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几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生产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般影响。
  2.留守后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从表2可知,留守后教养环境所列各项均对儿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本人的交友类型、父母的文化水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家庭学校的沟通情况几项具有较大影响,儿童留守时间、居住地类型、父母打工和儿童居住地的距离、父母打工的城市类型以及学校老师的关注程度几项具有一般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关性的方向,我们对其中具有等级相关的几组变量进行了分析。
  在早期家庭养育方式里,父母抱带的时间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每天抱带的时间越少,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出现的问题就越多。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时间和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三项也呈明显负相关,表明留守前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越短,其留守后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发展就越不理想。
  在儿童留守后的学习生活环境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分别呈显著和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就越差。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也呈很显著负相关,表明委托监管人文化水平越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就越差。亲子间的联系情况则有所不同,亲子间联系的频率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呈显著或很显著正相关,表明亲子间联系越多,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就越好。
  三、讨论与启示
  1.本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这在表1和表2的比较中清晰可见。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国内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生命初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研究结果并不完全支持上述观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或是本研究量表的信效度不够所致,或是苏中苏北儿童的特殊性所致。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主客体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儿童这一特定主体的发展都是在客观环境(包括教育条件)下实现的,而客观环境(包括教育条件)都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的认知、个性、行为等现状虽然受到过去生活的影响,但眼前的现实环境会对他们过去的生活印记产生冲击改造作用,从而形成对过去生活的遗忘、模糊现象。   2.本研究发现,儿童的出生顺序和非父母抱带时间对留守期的心理发展无显著影响。前者可能是因为尽管他们由于出生顺序的不同而形成特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但由于他们后来都成了留守儿童,处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成长,这或许会导致他们将过去由于不同的出生顺序而遭遇家长不同对待所形成的心理特点逐渐消解。后者可能是由于非父母往往难以与婴儿形成安全性依恋关系,所以他们抱带时间的长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也就难以显示。相应地,对儿童留守期间的行为状态也就不会出现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儿童被父母抱带的时间对其未来的发展有一定预示作用。研究表明,在儿童生命的前两年,每天被父母抱带的时间愈长(在保证吃饭、睡眠足够时间的前提下),留守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就愈好。具体表现为每天抱带6小时以上优于4—5小时,抱带4—5小时优于2—3小时,抱带2—3小时优于2小时以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抱带婴儿的行为,给婴儿带来更多的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满足了儿童精神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抱带婴儿时不可避免的肢体接触,这种接触增加了婴儿的安全感,从而促进了他们认知能力和人格的良好发展。
  母亲的生产方式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这与国内许多研究意见一致。可能是因为经历难产或破腹产的儿童或缺氧或缺少母体最后的滋养而使大脑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导致认知能力发展的缺陷。
  哺养方式主要指母乳喂养、半母乳喂养、牛乳喂养、代乳粉喂养。哺养方式对儿童留守期的人格发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与学习成绩都有影响,其中,对人格发展和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了很显著程度。说明母乳喂养不仅对儿童日后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这可能是母乳中的许多营养成分能够营养儿童的神经系统,使儿童的性格趋于乐观、随和以及喜欢沉思与安静,从而推动着人格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母亲的哺乳行为为婴儿接触母体提供了机会,加强了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了婴儿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形成。这为孩子婴儿期以及今后漫长一个阶段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孩子今后就能更好的应对压力,减少焦虑,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依恋关系是亲子间的一种相互眷恋的社会情感关系。留守儿童生命早期能否与父母建立安全性依恋关系对儿童日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研究发现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建立了安全性依恋的儿童,日后安全感较高,不易出现分离性焦虑,这有利于他们专心学习和接受老师的教诲。
  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不能明显影响儿童留守期间道德品质、情绪状态、行为状态、人格发展,但对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影响显著。共同生活的时间愈长,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就愈好。具体而言就是共同生活4年以上的优于3年的,3年的优于2年的,2年的优于1年的。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愈长,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指导愈多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愈长,他们与父母的感情愈深厚,从而在留守阶段就愈能懂得父母生活的艰辛,愈能体贴父母而珍惜学习时光,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儿童留守阶段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发现,儿童留守时间越长,产生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留守2—3年的超过2年以下的,4—5年的超过2—3年的,6年以上的又超过4—5年的。这可能是由于留守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压力越大所致.。这一现象提示学校,注重对那些留守时间较长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
  委托监管人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最大、最深刻的一项。委托监管人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学习态度、学习成绩、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的正向影响不同。引导感化型为最,其次依次为控制型、放任型、其他类型。
  儿童交友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法,我们把留守儿童的交友对象划分为品学兼优、品学良好、品学一般、品学不良四类,儿童留守期间的交友类型对他们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有很显著影响;对行为状态有显著影响。交往的类型所以会很显著地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显著影响行为状态,可能是因为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导致他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交友类型与他们的情绪状态、人格发展和学习态度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这些方面虽受环境的影响,但更偏向于遗传因素和早期养育方式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居住地指城市、集镇、村庄、野舍四种。留守儿童居住地不同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主要表现在对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方面有很显著影响。即居住地规模愈大,儿童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就愈好。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不同的居住地其文化氛围与底蕴不同,人际交往的圈子也不同,所以他们就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发展。
  父母文化水平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部分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留守儿童道德品质以及学习成绩就越滞后。这可能是由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趋理性,更接近科学的要求。比较而言,他们更多的懂得如何主动地弥补自己因在外打工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部分指标相关性更显著。根据需要,我们把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划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四类,结果显示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呈很显著负相关;与学习态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情绪状态、行为状态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点与上述父母文化水平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比较接近,即委托监管人的文化水平愈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愈理性、愈合理,因此效果往往也愈好。这提示社会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委托监管人的培训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儿童留守阶段,父母与他们的联系紧密程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也是十分突出的。我们把父母与儿童的联系分别划分为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四种,结果显示,父母与儿童联系紧密程度与儿童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两项呈很显著相关;与行为状态呈极显著相关;与学习成绩、情绪状态呈显著相关。即父母与儿童联系的频率愈高,儿童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行为状态、学习成绩、情绪状态就愈好。   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大小会不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这也是课题组关心的一个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打工地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地的距离大小只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人格发展两项有显著影响,即距离越远,儿童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就越差,其余指标均未见明显相关。这里“空间距离影响心理距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以不够显效,可能在网络和手机的世界里,交流的距离远近其效果都是差不多的。这一研究结果也许对于消解那些打工地距离孩子留守地较远的家长的心理纠结会有一定的帮助。
  父母打工地类型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也不大。调查发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市(或集镇)越大,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就越好,其余各项均未发现显著相关。这说明父母打工地的城市规模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有一些影响但不足以计较。
  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也不大,只与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呈显著相关。即老师对留守儿童关注越多,儿童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就越好。这一结论似乎有违经验常识,一般认为,教师对儿童愈加关注,愈能激发儿童多方面的积极性,但研究结果并未支持这一经验,颇令人费解。可能的原因是教师关注太多,儿童失去的自由也愈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积极性。
  儿童留守期间,不论是父母或委托监管人,保持与学校老师的经常联系特别重要。本研究发现,家庭与学校沟通的频率与儿童道德品质和人际关系呈很显著相关;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相关。即父母或委托监管人经常与老师当面沟通、偶尔与老师当面沟通、经常与老师电话沟通、偶尔与老师电话沟通这四种情况对儿童的道德品质、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当面联系的效果优于电话联系;经常联系的效果又优于偶尔联系。这提示我们,不论是父母还是委托监管人,平时都应该多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学校老师也应该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委托监管人多交流。通过家校联手,可以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07).
  [2]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
  [4]Nancy Darling,
其他文献
摘要:以“角色”理论之形成为借鉴,研究课堂教学,概括课堂教学“体验”理论——在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师生共生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现象和本质,研究教学体验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分析、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体验分析。  关键词:戏剧表演;“角色”理论;课堂教学;教学体验;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
课题组 未来十年江苏人口发展与生源变化研究报告  郭志明 追求教学管理的理想境界  金松武 以文化人,转师成士  申晓月 胡中锋 以教师培训迁移为基准的教师培训效果  吕建国 杨敏芬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吴良根 中小学教师开展自我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张菊荣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有效教学的视角  周信东 “教学目标”再认识  岳定权 学生缄默知识:发展机制
在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每个学生都会唱这样一首歌:“我们是新一代的雏鹰,自我保护常记在心。勤学习,讲卫生,健身心,护权益,遵纪守法不畏强权,明辨是非,维护公德,遇到危险镇静机智,敢于斗争积极自救……”这首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自护之歌》,并不只是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唱唱了事,而是真正融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祝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再加上地处得改革开放风气
教学时间:2002年4月  教学地点:吴江市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分合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过程:方法:游戏法;过程:合——分——分合——展评——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形象智能,亲近几何形体,初步形成“分合”的造型观。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圆形的卡纸,邀请同学们一起做一个魔术:这是一张什么
一篇课文,两种境界,在“变”与“不变”之间,她演绎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丽与精彩;在肯定与否定之中,她实现了自己教育格式塔的重建与超越。听周婷老师的课,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享受着她温润圆转的声音,如清风拂面,细雨润花;享受着她真挚自然的师生对话,如高山流水,灵动率真;享受着她精致的课堂架构,如漫步山林,曲径通幽;享受着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如啜饮甘露,回味无穷。  一、字词开道——不偏不倚解真义  
我校地处江南古镇、温泉之乡汤山,和其它农村初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似。由于历史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拆迁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和部分优秀生源向东山城区和南京市区流动,学校运转出现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低迷不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如何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如何提升农村初中自我发展力,刻不容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经过三年多的思考与
摘要:“五环三步”教学研模式是基于校本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模式。“五环”,即备课、演课、上课、评课、反思;“三步”,即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实践。该模式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五环”与“三步”的有机融合,旨在构建高效课堂,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育科研模式,“五环三步”;教学研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
【人物档案】  钱澜,太仓市实验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先后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校长、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党务工作者、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等荣誉。“九五”以来,主持了四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国家级课题的实践研究,领衔的《“草根化”校本研究》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独立撰写并出版了《平凡与卓越之间》教育文集。    【人物小传】  
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合作热热闹闹,然而,走近学生,却发现课堂活动缺乏品质,重形式,轻内容。也许部分教师会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动起来的活动就一定是好活动,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往往在重视课堂活动的量(次数、频率、时间等)的同时,忽视了课堂活动的质(有效性)。结果自然是活动无目的、无组织、无规则,缺少对学生积极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观念
教学时间:2001年5月  教学场合:南通市第三次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教学对象: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灵活的思想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疑惑、得意洋洋、讥讽、转败为胜”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